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45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一模历史试题

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编辑:

龙辉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须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A.太尉B.太守C.刺史D.司空

3.有一首诗中曾写道:

“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

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

诗中描述的是

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

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5.《危楼上的盛宴》一书中记载:

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这说明当时

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

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6.根据经济学家的估计,1500年、1600年、1700年,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三年均为600,英国分别为796、906、1056。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陷于停滞未取得任何发展

B.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落后于英国

C.工业革命是英国人均GDP增加的主要原因

D.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中国

7.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

”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日本C.德国D.美国

8.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

“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9.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

“(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

”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

大汉民族观念

民主共和观念

国家统一观念

平等团结观念

A.

B.①

C.

D.

10.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

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第11题表

11.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

千关两)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

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

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

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13.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

“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

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

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14.以下一段台词选自某一电影中大学招生录取的场面。

龙校长:

你会写字吗?

李金凤:

土改的时候参加过扫盲班。

龙校长:

写几个字我看看,写什么都可以。

李金凤写字: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龙校长:

李金凤,你被录取了!

如果要给该拍摄场地布置一句标语的话,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5.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

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

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6.《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

“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

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场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①商品种类增多②贸易范围扩大③贸易中心转移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7.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B.提倡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反对君主专制

18.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

“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

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19.巴黎和会的美国记者贝克尔曾说:

“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

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

”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以获得欧洲大陆霸权

B.英国为巩固世界霸权地位与美国矛盾尖锐

C.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惩罚德国的主张

D.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20.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领导人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的合影。

这次会议的最主要议题是

A.战后共同处置德国

B.成立联合国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共同对日作战

21.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

22.1918年4月,列宁曾说:

“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

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3.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

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第23题图

A.殖民体系的崩溃B.两极格局的瓦解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第三世界的崛起

24.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中,其中有两个国家从敌对走向和解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个国家是指右边图中的

A.②

B.①

C.③

D.①⑤

25.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并呈现正反两个方面,例如启蒙时期的机械决定论和19世纪末以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典型的偏差:

都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

上述两个观点主要运用与借鉴了

A.量子理论与进化论B.量子理论与相对论

C.细胞学说与原子论D.经典力学与进化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1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

(注:

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

……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材料三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分)

27.(18分)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

……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

……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

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6分)

28.(17分)历史学家认为,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民主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简单,过于泛滥的民主可能导致社会动乱,民主的发展要符合国情,是渐进的,公民应珍惜参与民主的机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还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自由发言(无论违法与否),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1787年,费城召开了一个制定宪法的会议……在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

……但是,与会代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

第一,建立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政府,以便有力量偿还公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秩序和镇压人民反抗,有权力征税及调整对外贸易及州际贸易。

第二,大多数与会者在反民主反人民方面也是一致的。

他们认为:

民主是危险的,必须加强中央权力来抵消州宪法中的民主成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由于总统由各州的选举团选举,参议员也由各州议会选举,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央权力的专制化。

……(联邦政府内部)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

……由于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制宪会议中,与会代表要求建立一个比较强有力政府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为了限制泛滥的民意及避免暴政,归纳美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美国民主制度的积极意义。

(7分)

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编辑:

龙辉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C

B

D

D

C

C

A

C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B

D

B

C

D

A

D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18分)

26.(15分)

(1)特点:

经济发展速度快;1820年中国的GDP超过欧洲,跃居世界第一位(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

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中国东部是东亚贸易圈的核心;(2分)政局相对稳定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对外贸易相对发达、商业繁荣等。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任写一点得1分,不超过2分)

(3)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2分)(若答重视科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该题满分不超过5分。

27.(18分)

(1)表现:

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2分);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2分)

(2)变化:

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2分)。

背景:

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2分)

(3)积极影响:

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分)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1分);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1分)

28.(17分)

(1)局限性:

直接民主制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分)也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政局的动荡不安。

(2分)

(2)原因:

1787年前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体制,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大,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内外危机;(2分)加强中央权力有利于政府征税、维持常备军应付国内外危机,巩固统治;(2分)同时也为了限制滥用民主带来的危险。

(2分)

(3)举措:

代议制度(或民主共和制)(2分);分权制衡(或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三权分立等)(2分)

积极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1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的滥用,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1分);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分)。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友情提示:

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

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