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62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docx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四单元教案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第四单元教案杜杼芬

第一单元(准备课)1:

数一数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数数,但毫无方法可言,乱数一气,常有数错的情况。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情境数数,会读、会数10以内的数。

2、体会数的含义。

3、初步掌握按一定顺序数数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

会读、会数10以内的数。

难点:

按一定顺序数数。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

(将课本P2、P3投影到屏幕上)现在同学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美丽的校园,用你们的小眼睛认真观察,观察之后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多少?

生:

……

2、探究新知

师:

在数学王国里,要求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小眼睛。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呢?

请你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生(全班):

(交流)

师:

同学们已经和同组的伙伴交流过了,那现在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生1:

……

师:

我们发言之前,先和大家说“请大家关注我们××组”,等大家都关注你们组了,你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

请大家关注我们快乐小组……

师:

快乐小组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

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掌声!

生(全班):

棒,棒,你真棒!

棒,棒,你最棒!

师:

(奖励)快乐小组讲完了,要对大家说"我的发言完毕,请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1:

我的发言完毕,请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全班):

我、我!

师(对生1):

××要注意了:

那些喊得大声的,一定不要请他补充。

要请认真听你发言的同学。

生1:

我请××同学来补充。

生2:

……

师:

××同学说得真棒!

(奖励)看来大家都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那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了,谁敢先来接受挑战呢?

×××,你来说,你看到了多少面红旗?

生:

我看到了一面红旗。

师:

回答得很完整!

一面红旗用数字"1"来表示(板书"1一面红旗"生跟读,奖励,2~5同)。

师:

我们请××同学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大雁在天上飞?

有谁数得和他不一样吗?

那到底有多少只大雁呢?

要怎样数才不会数错呀?

谁有办法?

(学生想出办法则表扬,学生想不出则由老师引导)我们来试一试从上往下数……我们再来试试从左往右数。

师:

我们已经把校园里的事物都数过一次了,但是刚才还是有同学会数错,我们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呢?

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想好了,就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伙伴们听。

师: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都想出了什么好的数数方法呢?

生1:

请大家关注我们组。

我们在数过的地方做记号,就不会数错了。

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

这一小组真有礼貌!

(奖励)所以他们也要请有礼貌的同学来补充噢!

生1:

请××同学来补充。

生2:

请大家关注我们组。

我们组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还有先数左边的,再数右边的。

师:

说完的话要记得说“回答完毕”。

生2:

回答完毕。

师:

这一组的方法真的太好了!

(奖励)他说“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先数左边的,再数右边的”,也就是要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

(板书“数数要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

数数要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

3、当堂巩固

同学们读得真大声!

那我们一起按照“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的方法,数一数黑板上这幅图里的东西吧!

(出示图片及习题)

全班一起说说,图里小猪、小兔、板凳、胡萝、苹果、花、木头分别有多少?

4、课后练习(单独打印发放)

第一单元(准备课)2:

比多少

【教学目标】

1.区分“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意识。

3.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区分“多”、“少”、“同样多”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将课本P6投影到屏幕上)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已经数了图里小动物和其他物品的数量,那这一节课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喜欢)

师:

等所有同学安静下来并且坐好了,老师才会讲故事哦!

全部同学,请安静!

(——我安静!

师:

请坐好!

(——我坐好!

师:

小兔要盖房子了,三只勤劳能干的小猪都积极地去帮忙……

二、探究新知

师:

三只小猪帮忙搬木头盖房子,他们搬木头的时候,每次搬多少根?

(——一根)

师:

这样搬,只搬一次的话他们能把木头搬完吗?

(——搬不完。

师:

为什么搬不完呢?

哪位同学来说说?

××同学最认真,老师请你来说。

生:

因为还有一根木头没人搬。

师:

还有一根木头没人搬,木头和小猪比,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

师:

(奖励)“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也可以说小猪比木头少”。

(板书“木头有4根,小猪有3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学生跟读2遍)。

师:

我们再来看看,有4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一块)

师:

有没有剩下的砖头?

(——没有)

师:

那有没有小兔不搬砖?

(——没有)

师:

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可以说说:

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小兔有4只,砖头有4块,小兔和砖头同样多”,学生跟读2遍)。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里面还有哪些物体和哪些物体同样多呢?

三、当堂巩固

师:

(1)班的同学真是善于观察(奖励)。

观察完了,我们还要动手练一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看到做一做第1题,谁能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怎样做?

师:

现在请各组开始,看看哪组摆得又快又对(巡堂引导摆出“同样多”“A比B多”“B比A少”)。

四、课后练习:

课本P8第3、第4题。

第二单元(位置)1: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学生按要求做/说:

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学生举手发言:

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讨论:

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3)一会说火车在上,一会说在下,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

有时我们要说清谁在谁的上面/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

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是"前";一会说卡车在后,一会说在前,这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

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

说清在的上/下/前/后面。

2.课件:

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

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

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

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前",所以小玉前面是小兵,小兵前面是小玉。

(二)巩固(做一做):

笔盒放桌上;数学书放笔盒下;坐**前的同学起立;坐**后的同学举手……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兔和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第二单元(位置)2:

左右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谜底:

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2.生边说想法边做动作:

左手压本右手写字,右手敬礼,左手扶碗右手拿筷……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教师板书汉字:

“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

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

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

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

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

右边是谁?

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

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说它在左边?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

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

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吗?

  

(二)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

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

由于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

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小结:

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左边是(),小鹿右边是()。

小鸭子右边有()、(),左边有()。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咪咪甜甜三毛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右边是()。

三毛在()的左边,在()右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P14~16)

【教学目标】

1.会数5以内的个数,会用1~5表示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

2.知道1~5的数序。

3.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教学重难点】会工整地书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你认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

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

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

(学生随意回答)

  师:

凡是象这样:

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

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

像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

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回答,师板书“1”,逐颗增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全班正读、反读"1~5")

问:

3的前面是几?

后面呢?

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伸出4个手指头;2、请画出3个三角形;3、请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教拿笔姿势;教写每个数字的起、运、落笔。

师示范,生书空后描红。

四、当堂巩固:

第18页的第1、2、4题,学生做在书上。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比大小

【教学目标】

1.认识关系符号">""<""=",知其含义/读法/写法。

用"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培养符号化思想方法及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

(1~5)

2.小猴生日,它邀请2位好朋友参加生日派对,小猴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出示图片:

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

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

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

3只猴数量和3桃数量同样多,可写成3和3一样多。

师:

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学生先表达想法,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

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

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

(板书3=3,等号,读作:

3等于3,全班一起读,边读边在本上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

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

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时可用“=”表示。

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用“>”表示,写作3>2。

总结:

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

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

分完了桃和香蕉,现在来分一分梨。

一只猴吃一个梨,梨够分吗?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少,梨多;刚刚猴数量和香蕉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

这回猴数量比梨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

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

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学生用学具摆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符号连接。

将摆图结果写出来,再说一说。

师:

咱们认识了3个符号朋友,通过读和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呢?

(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顺口溜:

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数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础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8页第3题,数一数,比一比.

2.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第6题,涂一涂,比一比。

(2)讨论教材19页的思考题:

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四)思考总结:

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3:

第几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2.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3,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都接触过基数和序数,但实际做题时容易将二者混淆,如题目要求“圈出左边4个”时学生会只圈出第四个,因此需要在理解题目基础上加强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朋友:

长颈鹿、猴子、孔雀……同学们想去看吗?

(想)

2、出示排队买票图

但在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大家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去?

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

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

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

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

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穿红衣服的阿姨买了票已经进去了,后面的人上前。

问:

有几个人在排队?

这时谁排3、小朋友排第几?

解放军叔叔呢?

4、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数数共几人,说说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说明:

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三、方法应用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2、投影出示:

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课堂检测

(1)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说一说:

照片上共有几人?

从右数,爷爷排第几?

奶奶和爸爸排第几?

(2)投影出示水果课件

说: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们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4和5分别由哪些数组成。

2.熟练说出4和5分别是由哪些数组成的,为往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

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

(1)先拔二颗珠,问:

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加一颗是几颗珠?

可用数字几表示?

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奖励)。

(3)如再加一颗,又是几颗珠?

可用数字几表示?

请学生上台写数字4(奖励)。

(4)请你比一比:

4和3谁大,谁小?

请你用符号连接(请学生,奖励)。

二、学习新知:

(一):

主动探索4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

请你试一试。

(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边板书边问: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444

132231

4、读的组成

(1)先领读:

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

我们在记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

学习5的组成

师:

刚才已经拿出4根小棒,现在想想,再增加几根就是5根小棒了?

赶快行动吧!

1、师:

同学们真能干!

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你能用这种方法把5分成两堆吗?

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

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情况,师问: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5    5     5

1   4  2  3  3  2  4   1

4、读一读

师:

哪位同学会读,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

(2)小组竞读;(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5)试着背一背

4、观察:

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5、你们组说得怎么样?

你认为哪组说得好?

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学生互评)

三、当堂巩固

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及23页第3题。

集体评价。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5:

加法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

2.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

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

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

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

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

一二三四五……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

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

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

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

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

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

加法)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

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

××同学真聪明!

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2=3

加号等号

读作:

1加2等于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

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

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

我是这样记的:

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

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

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

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4只气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