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62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房地产年度报告及市场展望Word下载.docx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26亿元,同比增长28.9%,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可见,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幅大大高于全国整体地产的投资增幅水平。

从月度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2-10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4.9%、61%、48.6%、38.7%、33.6%、35.6%、37%、35.1%、34.7%,如下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平稳。

图-1:

●竣工面积增速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完成1.9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8%,其中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16.2%。

从各月情况看,2004年4月开始,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9.80%、35.70%、22.40%、21.90%、18.20%、16.20%,增长的速度逐步放缓。

●部分地区空置率居高不下

空置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地产市场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重庆市商业用房空置面积高居榜首。

截至9月末,商业营业用房空置总面积同比增长9.6%,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占整个商品房空置面积的44%。

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业营业用房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9%。

由广东省房协市场分析课题组所做的《2004年前三季度广东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广东的商业用房空置全线上升,上升幅度达22%,其中滞销和积压面积(即一到三年的空置以及大于三年的空置)上升42%,大大高于其它物业空置量的增幅。

3、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承载城市新引擎的作用。

首先.带动三产迅速发展

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地产的发展正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消费率提升的有效推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消费率仅为55.4%,是197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而就全球的平均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为80.1%,显然,我国目前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改善人们生活品质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无论是居住面积还是住房标准均有大幅提升,而与之配套的现代商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社区商业发展严重滞后。

迈向小康社会后,流通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同时承担着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功能。

发展商业地产能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方便人们生活,是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第三.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一个城市的商务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而现代商业的发展特点要求商业物业专用化。

深圳市曾做过调查,商业物业中58%均是底商,而专用商业物业仅占1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很多住宅项目热衷于开发底商,大部分商业网点是以底商的形式出现,而真正专用的商业物业并不多。

第四.吸纳社会就业人口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商业地产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2年年底,中国有失业人员770万人,失业率已经达到了4%,这是近5年来最高的水平。

此外,到年末还有下岗职工410万人。

而当前,就业的渠道也不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有剩余劳动力,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是第三产业,商业地产的兴起将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就业率的提高。

第五.承载城市景观功能

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不仅是商业地产的重要开发形式,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到南京路就没有到上海,不到王府井就没有到北京”这样的印象已深入人心。

二、2004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显着特征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呈现五大特征:

1、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征

2004年,随着国家对土地的出让,特别是这些年来投资开发过度的住宅类地产的土地出让逐渐严格以及住宅项目的过度竞争,造成开发商向相对竞争较弱的领域——商业地产转型,商业地产的投资价值逐渐被更多的开发商认识到,市场上有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开发。

万达、金源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连万达已将商业地产作为与住宅开发并重的主攻目标,与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结成了战略性同盟,并很快吸引了家乐福、欧倍德、百安居、肯德基、必胜客、百脑汇、吉盛伟邦等国内外著名新型商业企业的加盟,并计划在上海杨浦和北京等15个城市开发商业地产。

金源黄总提出:

要在退休前,把住宅房地产公司转成商业房地产公司。

“只有商业地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黄如论希望经过努力能在全国建10个左右大型摩尔购物中心。

2、投资结构不平衡特征

非专业资本在不断的逐利过程中,并不可能站在地区商业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造成了阶段性、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平衡和网点布局的不合理。

这种投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突出表现在网点布局上。

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6%,商业网点占全国商业网点的比重高达62%;

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零售网点占全国零售网点的比重不足16%。

此外,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新建居民区的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网点市中心区热而社区及边缘区冷等现象比较普遍。

在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结构上,普遍热衷于追捧底商、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

尚没有形成以新型业态为主体的现代流通业态体系,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不尽合理。

3、投资规模扩大化特征

商务部一项权威性调查显示:

近两年大型商业设施投资来势很猛,北京、上海在建和拟建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也在100万平米以上,深圳已建成和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也在100万平方米,武汉市在建的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达到150万平方米。

2004年1月-10月份,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5.8个百分点;

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增幅达16.2%,高于房屋竣工面积增幅6.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一味地积极推动,已经出现了盲目求大的商业地产政绩工程,这些商业设施已经对中小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过于重视城市景观要求,忽视了商业功能的开发,致使项目陷入招商难的尴尬境地。

4、投资建设盲目性特征

大公司的转型带动了一大批住宅房地产公司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许多小企业不顾自身实

力有限,盲目跟风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

有的开发商不考虑区域科学性,重复建设,造成了网点布局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合理,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开发风险,一些地区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说明,另外还出现了许多隐性空置现象。

一些开发商仍然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凭非理性的感觉进行项目投资,在缺乏专业的市场研究和商业策划的前提下,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客户,甚至没有明确将要对哪些业态进行组合的情况下就开始敲定方案,紧接着破土动工,然后再考虑如何招商的问题。

其结果是招商效果不好,最终造成项目的损失巨大,还易形成开发商、经营商、物业管理商三方的矛盾,成为新一轮投诉热点。

有的还出现了影响交通、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5、运营模式回归性特征

前两年大多数地产商都抱着“卖完就走”的经营思路,以售代租,尽量缩短开发周期,

这既不可能进行完善细致的商业地产规划,同时也将风险完全留给了中小投资者。

特别是底商和商铺,由于缺乏整体的经营主体,开发商(通常是地产开发商)只能将商铺卖给中小投资者以便回笼资金,中小投资者再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经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开发前的规划被打乱。

2004年,面对诸多不成功的经营现实,受市场因素影响,有实力的公司开始着手聘请专业的商业规划和招商公司进行整体运作,运营上采取以商业持续良性发展的物业出租方式为主,说明在运营模式上开始出现回归,但由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未完全到位。

有的开发商则承诺将售出的商铺从投资者手中回租,整体交由有实力的商业经营主体进行运作,并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即返租,客观地说,返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在收益性物业销售中确实能起一定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是发展商信心与实力的体现,是对市场的认识与把握。

但我国内地商业地产市场仍不成熟,这种策略一旦不能兑现时,将给个人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同时对开发商的伤害也相当大。

因为“返租”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经营压力大。

返租的承诺不能兑现,不仅信誉和形象受到伤害,还可能被告上法庭,承担经济责任等。

商业地产的核心是商业,而商业是微利行业,超过商业利润率的地产开发和租金回报则必然存在“泡沫”成分,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三、2004’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周期长、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受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商业地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息息相关。

由于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渠道还不多。

全国商业地产业银行信贷依赖水平在70%-8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已超过90%。

由于商业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度太大,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单一产业发展的贷款集中度过大的风险。

在目前的商业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基本参与了商业地产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住房消费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商业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因而在今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商业地产也被列入了调控的范围。

国务院领导明确指示:

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也应合理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国家加强了对开发用地和投资审批的管理,并且明确要求将购物中心列为固定资产投资加以清理,今年4月11日央行宣布,从2004年4月25日起,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等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盲目扩张。

商业地产业是信贷调控的首要对象之一。

银根紧缩导致许多在建项目搁置,同时影响了更多项目的立项和上马,下半年商业地产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少于上半年。

在土地政策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71号令,8月31日以后,国内土地市场不得再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这意味着:

仅凭政府一纸批文就协议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招投标方式为主的“阳光地政”。

“8·

31”大限后,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更进一步加大,开发成本大幅提升。

宏观调控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开发能力,而且降低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市场上解读不一,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刀切”的说法。

今年4月份,商务部颁发的《全国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对中央的宏观调控做出了科学权威的解读,并就商业网点的建设发表了明确的政策信息。

商务部认为:

当前的商业网点开发和布局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但总体来看,还是结构性的矛盾。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建设远不适应翻两番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方面资本加大对商品市场的投入,研究制定吸引投资的政策,调动各方面对市场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各类投资主体的指导,提高投资成功率,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和带有公益性的市场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

2004年初,商务部与建设部还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地市级以上城市加紧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由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周期较长,所以对2004年市场的调控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西安、上海等部分城市对商业网点的建设虽然实行了听证试点,但由于仍处于摸索阶段,效果也不尽理想。

总之2004年政策宏观调控对商业地产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

市场供给方面,一方面各地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导致商业地产开发热度不减,特别是一些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型商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扩大了市场供应量。

另一方面众多住宅开发商转向商业地产开发领域,特别是今年一些大型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的力度加大,起到了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市场供应量的上升。

市场需求方面,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国际零售、娱乐、家居、餐饮业的商业巨头均在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特别是2004年12月11日,随着零售业全面对外放开,外资零售业扩大了在我国的扩张区域,加快了发展步伐,使商业地产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据了解,在2005年之前,家乐福计划在目前50家中国分店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15家分店,沃尔玛计划今年之内在中国再开设7家新店,使在中国的连锁店总数将达到35家,百安居2004年计划新增门店7家,对商业地产需求容量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处于品牌商家的买方市场,一些知名商家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商业地产的选择、租金价格的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可以在好的地段、好的项目中以较低的价格得到理想的经营场地,这无疑又给开发商增加了资金回收难度,减少了商业地产投资者的收益,这种现象预计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四、2005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趋势分析

2005年,中国商业地产将呈现四大趋势:

1、2005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供给趋势分析

随着国内各项商业地产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特别是房地产信贷门槛的提高以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即将出台,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地产的盲目开发。

商业地产的门槛抬高后,将淘汰众多不具开发实力的小公司,而使大公司开发的集中度提高,投资开发的盲目状况将有所改善,将会出现一些无力继续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被大公司并购的现象。

投资渠道方面,构建渠道多元化、高效并且有利于风险分散的房地产金融成为中国商业房地产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国内并没有完全开放房地产金融市场,除银行信贷之外没有更多的金融工具,中外基金是否能进入将对商业地产的开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2005年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2、2005’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需求趋势分析

中国连锁百强从2001年到2003年所用的店铺数量呈现出的快速增长的势头,对国内的地产开发商意味着商铺成为一种直接的需求。

目前,国内前100名的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2001年,每家连锁百强的企业可用的店铺数量是111家,2002年达到了169家,2003年达到了204家。

一些具有优势的连锁企业,已经把加快开店速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

但是由于边际效益的下降,内资连锁企业开始放慢了扩张速度,而更加注重门店的管理与效益,从开店数量的增长速度看,略有下降。

随着中国商业零售业2004年12月11日彻底对外开放,中国商业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商家的关注,寻找适合商家发展的商业地产项目,成为众多国内外商家扩张规模,占领市场的基础。

据了解,家乐福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大城市各新开12家店铺,在其它一些大城市各新开6到8家新店,同时计划,明年新开100家迪亚店,2005年新增10至15家冠军生鲜超市。

2005年,外资商业对商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增加,同时商家对商业物业的选择标准将更为严格,物业结构适用性好、位置优越的项目将成为追捧对象。

3、2005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结构趋势分析

2005年初,国务院将颁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及听证制度的草案,商业网点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将趋于合理,网点规划管理条例将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听证制度,邀请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听证,避免开发盲目性。

根据《条例》规定,今后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地产设施项目必须进行听证,由发改委建设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环保等部门、生产流通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参与听证,商业网点的所在区、街道也将推选社区代表发表意见,开发商经过听证之后必须拿到书面同意建设意见,方可办理有关建设手续。

而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还必须到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听证。

今后政府将对商业网点的统计纳入到法定的统计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网点的数量、布局、结构以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的检测,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引导企业和银行包括个人投资者决策,增加科学性。

同时开发商逐渐开始重视科学化地调研分析,也会促进商业地产结构更趋合理。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对今后商业地产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各种类型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看,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各级各地政府目前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因此2005年及今后的一段时期,社区商业将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

当前,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不仅数量少、布局分散而且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差,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生活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商业网点建设要在促进城市商业繁华、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老百姓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的设施建设,要把社区商业作为规划的重点;

在业态上,要体现便利性、实用性;

在功能上,要以老百姓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取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

这些精神将对各地商业网点的建设产生重要指导意义,可以预计,今后一些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邻里中心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地产中的新亮点。

4、2005’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效益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由政府推动的会展中心、城市广场、步行街这类形象工程问题将逐步暴露出来,一些不符合城市商业规划、不符合商业地产运作规律的项目将风险凸现,中小投资者投诉可能成为一个新热点,尤其是重点城市中的标志性项目的成败将会起到强力的调控效果。

随着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理性回归逐步到位,以租赁为主的运营模式将越来越多,比例将越来越高,开发商将越来越意识到追求短期获利行为已不现实,而获得合理收益和长期效益将使市场更趋于有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