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668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根据金山镇地区地质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C1),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P1),中二叠统(P2),上二叠统(P3),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1),中白垩统(K2),古近系(E)。

1、泥盆统(D)

分布于该地区的东南角,范围较小。

中泥盆统(D2)

分布以砂岩和砾岩为主,与上覆地层D3整合接触,未见底;

上泥盆统(D3)

分布以页岩和泥岩为主,与上覆地层C1和下伏地层D2整合接触。

2、石炭系(C)

分布范围很广,除了该地区的东北角及西北角以外,均有分布。

下石炭统(C1)

主要分布在渚岭、奇峰和雨峰一带,在五里河附近以及东南角与泥盆系接触的地方也有分布。

岩性以砂岩和砾岩为主,沉积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其中,与上覆地层C2和下伏地层D3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K1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石炭统(C2)

分布范围很广,除了该地区的东北角及西北角外,均有分布。

岩性以粉砂岩和页岩为主,沉积环境再一次发生变化。

与上覆地层C3和下伏地层C1整合接触。

3、二叠系(P)

除该地区的西北角没有分布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广泛分布。

(1)下二叠统(P1)

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在东南角也有少量分布。

岩性以灰岩和泥岩为主,沉积环境再次发生变化。

在北部和中部,与上覆地层P2和下伏地层C2整合接触:

在西北部和东北部,上覆地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中二叠统(P2)

主要分布于安村、王家庄和孤峰一带以及西南角、北部,分布范围较广。

岩性以砂岩为主,沉积环境继续变化。

与上覆地层P3和下伏地层P1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二叠统

主要分布在孤峰、东北角和偏西南角。

岩性以灰岩和页岩为主,沉积环境继续变换。

与上覆地层T2和下伏地层P2整合接触。

4、三叠系(T)

由于在上二叠向三叠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平行不整合,反应了地层的一次抬升现象,使得下三叠统T1被抬升至沉积基准面以上而被剥蚀。

而在中三叠统向白垩系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造山运动,使得上三叠统和整套侏罗纪地层被剥蚀。

故三叠系T中只包含中三叠统T2。

分布范围较小,紧分布在该地区的东北角。

岩性以泥灰岩和灰岩为主。

与上覆地层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褶皱

褶皱是指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所形成的构造,面状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额过程称为褶皱作用。

f1王庄背斜,位于该地区的西北角,大致平行于奇峰与雨峰的连线。

两翼长度不等,为一对不对称褶皱。

该褶皱产状不一,走向大致为北---西走向,但一翼倾向为西北方向,倾角在45度至50度之间;

一翼倾向为东南方向,倾角在70度左右,褶皱核部为下石炭统C1砂岩或砂砾岩;

两翼依次为上石炭统C2砂岩或页岩、下二叠统P1灰烟或泥岩和中石炭统P2砂岩。

核部被斑岩所切割,且该褶皱与上覆地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

f2奇峰—雨峰背斜。

位于该区中部偏西,在奇峰与雨峰连线上,与f1大致平行,在该区延伸范围较远。

褶皱核部在奇峰、雨峰一带出露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两翼依次出露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P1灰岩、泥炭和中二叠统砂岩。

故判断为背斜。

两翼产状不一,走向大致一致为北---西走向,一翼向西北方向,倾角为50度,一翼倾向东南,倾角约为70度。

由于后期断层运动,该褶皱核部被断层错开,形成有明显位移的三段,故其形成时期要早于该断层。

f3渚岭—五里河背斜,贯穿该区中部。

与f1、f2平行,为北东—南西走向,延伸范围很广。

该褶皱核部在渚岭和五里河附近出露下石炭统C1砂岩或砂砾岩,两翼依次出露上石炭统C2粉砂岩或页岩,下二叠统P1灰岩或泥岩。

两翼产状不一,西北翼倾向为西北方向,倾角40度至50度,东南翼倾向西北方向,倾角为45度至70度。

轴面倾斜弯曲,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东南翼地层发生倒转,可判断为倒转褶皱。

与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形成时期在T2---K1。

f4河北村背斜,位于该区东南方向,在河北村附近。

为北东—南西走向。

核部为中泥盆统D2砂岩或砾岩,两翼依次为上泥盆统D3页岩或泥岩。

下泥盆统C1,上石炭统C2粉砂岩或页岩和下二叠统P1页岩或泥岩,故判断为背斜。

两翼产状不一,西北翼倾向为西北方向,倾角为40度至45度。

轴面直立,两翼长度和厚度基本相等,故为一对称褶皱。

后期为一系列正断层所错断,故其形成时期要早于这一些列正断层。

3)岩浆岩

岩性:

主要有斑岩、花岗岩。

a)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东北角,规模较小。

其侵入到中三叠统(T2)地层中,后期又被斑岩切割,所以其形成在中三叠统(T2)之后斑岩之前。

b)斑岩,在东北角有少量分布。

其侵入的地层有中白垩统(K2),下白垩统(K1),中三叠统(P3),中二叠统(P2),上石炭统(C2),下石炭统(C1),还有花岗岩,故斑岩形成在中白垩统(K2)和花岗岩之后。

4)断层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F1、

奇峰—雨峰逆断层。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附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南西端伸出图处,图内全长约18km。

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为20度至30度。

上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

下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

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合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800m。

断层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期为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

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2、

桑园—五里河逆断层。

位于该区中部。

断层走向为北东—西南,两端伸出图外。

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为20度至22度。

上盘为下二叠统和中二叠统地层;

下盘为中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中三叠统地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为被后期构造改造。

断层形成时期与方向、同性质的奇峰—雨峰逆断层相同即T2—K1。

F3、

河北村正断层系。

位于河北村附近。

为一系列正断层,总体分布方向为北东—南西。

其切断河北村背斜,形成地嵌和地垒。

断层形成时期在河北村背斜之后。

F4、

走滑断层系

第二节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构造层

一、地层

1、白垩系(K)

(1)下白垩系(K1)

仅在该区西北角有分布且分布范围很窄。

主要以砂岩和砾岩为主。

与上覆地层上白垩统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上白垩统(K2)

分布于该区的西北角和偏东北角。

以粉砂岩和页岩为主。

与与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呈整合接触。

2、古近系(E)

仅在该区最西部有分布,分布范围也较窄。

主要以砾岩和砂岩为主。

未见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岩浆岩

仅在西部有斑岩侵入,规模较小,斑岩侵入到白垩系各层,形成时期在白垩统K2以后。

第三节地质发展简史

该地区从泥盆系至古近系,地层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变化,导致该地区的地层构造复杂现象比较明显。

D2—P2

从中泥盆统到上二叠统的岩性变化来看,总体为海相沉积,且海平面总体处于上升阶段。

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从相邻两地层之间的岩性变化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旋回:

中泥盆统的砂岩和砾岩变为上泥盆统的页岩和泥岩说明期间为沉积、水深由浅变深;

下石炭统的砂岩和砾岩变为上石炭统的粉砂岩和页岩说明期间为由浅变深。

T1—T2

从上二叠统到中三叠统发育期间,缺失了下三叠统的地层,由图课判断两者之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说明在此之间由于地壳的垂向运动,使地层被抬升至沉积基准面之上,使得下三叠统的地层被全部风化剥蚀而全部缺失。

从而也说明沉积环境由海相沉积变为陆相沉积又变为海相沉积。

T3—J

从中三叠统向白垩系发育的过程中,缺失了上三叠统和整套侏罗系,由图课判断两者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在此之间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挤压地层,使得上三叠统和整套侏罗系的地层出露至沉积基准面之上而被风化剥蚀而缺失。

同时由于此次地壳的运动,导致地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金山镇联合剖面图上可以看出,有些地层发生了倒转,有些地层出现了褶皱,有些地层出现了断层。

同时还伴随有火山活动,有些地层被岩浆切割或填充。

所以此次地壳的运动会造成金山镇的地层构造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K1—E

从下白垩统向古近系发育的过程中,地层发育完整,但从图上可以看出,下白垩统地层发生了尖灭。

上白垩统的地层超覆于下白垩统地层之上,形成了超覆现象,说明在此期间,海平面上升,但从古近系岩性变化上看,可以发现此期间海平面又下降过一次,沉积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结束语

通过本次作业,我学到很多,课上老师讲的那些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抽象,我往往是上课时候听明白了,下课就忘了,也不会刻意去记他们,而这次综合作业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些理论知识不是光明白就够了的,还要会用。

这次作业我就遇到了很多难题,读图的时候就有很多不明白的,最后经过看书问同学才明白,平时不会注意这些,总感觉学好了,其实不然,会使用知识才是真正学会了知识。

通过这次编写读书报告,不仅让我们全面的复习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提高了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获益良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综合地质学》地质出版社王根厚、王训练、余心起(编)

《综合地质学实习讲义》地质出版社王根厚、王训练(编)

附图(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