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38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docx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确立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搞清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

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意识现象,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意识问题上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界限,正确理解意识的作用,正确认识电脑是思维的模拟,永远不能代替人脑。

教学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物质的存在形式;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物质统一性论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电脑是人脑的思维模拟。

教学时间安排:

12学时

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与“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关于物质概念的问题;

2、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3、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

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

5、关于意识的结构问题;

6、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7、关于“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问题;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

参考书目:

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篇第三、四、五、六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3-105页。

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08-520页。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章第四、五节,第三章第一、三、四、五节,第五章第一、二、三节,《列宁选集》第2卷,70—90、144-151、154-176、258-280页。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753-761页。

5、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444-446页。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观(materialview)

物质这一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使用过物质(matter)这个概念,那他们对物质的看法如何呢?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materialismmaterialview)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哲学家们把某种或者某几种物质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比如:

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世界统一于水、火、原子(atom)等。

中国古代唯物论者把金、木、水、火、土看成物质,并由此构成万物;

古印度认为“四大”,即地、水、风、火,是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Thales,公元前624——前547年)断言,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585——前525年)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0——前470年)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ism)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二发展阶段,这种物质观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

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原子是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原子。

特别是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1766——1844年)追随古代希腊原子说(atomists)的观念,提出物质由原子组成,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它具有不可入性、不变性和不可再分性。

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

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物质,原子是“宇宙之砖”。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主张在科学的基础上理解物质,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direct-viewing),这是一大进步。

但是它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specificstructure),把原子的特定形态和属性作为物质的不变的特性,并把当时科学所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的认识,混淆了共性与个性(generalcharacterandindividuality)的关系。

这种物质观最突出的是其形而上学性,它既不能容纳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又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导致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idealism)。

启示: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现代科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现代物理学发现了与电子、质子等已知粒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刚好相反的“反粒子”。

由“反粒子”组成的事物和现象统称“反物质”。

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空间探测、海洋开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或将要引起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一方面要求哲学予以新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factor)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复杂的结构不仅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还有诸多层次的联结方,所以,结构包括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既有数量结构,也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还有相互作用结构。

物质系统(materialsystem)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结构决定功能,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整体结构,优化组合,就是要实现物质系统的最佳功能。

物质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当结构相对不变时,事物处于相对稳定即量变过程中,当结构发生变动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

因此,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materialstructure)理论丰富了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movementview)、时空观(spaceandtimeview),丰富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不仅如此,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目的的,现代思维科学(thoughtscience)的发展,有利于对人脑复杂结构研究的深化。

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结构,就可以把它复制出来。

仿生学就是以生物各种构造为对象进行工程技术模拟的科学。

电脑是对人脑部分思维活动和功能的模拟,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idealism)作斗争中,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辩证地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选集3-55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柏克勒发现铀射线,1897年约·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学说,1905年爱国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等等。

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证明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打破了原子不可入、不可分和质量不变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哲学思维的混乱,认为电子取代了原子,物质非原子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Machism)者利用这个“物理学危机”,宣称“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驳倒了唯物主义。

列宁(Lenin)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依据马克思和思格斯的方法论原则,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辩证地论述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旧的原子论(atomists)。

由此,列宁得出哲学的物质概念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objectivereality)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sensation)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全18-130)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的重大飞跃,标志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辩证地理解物质概念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呢?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依赖于意识(consciousness)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objectivereality)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性质,但是有一种性质是它们共有的,就是客观实在性。

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的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古代有个有个寓言故事“雁还是雁”,说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客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2)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能够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和思维,日益深入地认识物质世界。

通过感觉认识物质的各种具体形态,通过抽象思维(abstractthinking)可以把握物质的本质。

(3)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philosophycategory)

我们讲的物质,不是别的,是指的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概念,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dialecticalrelations)的反映,是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materialistmonism),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dualism)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knowability),同坚持了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agnosticsm)划清界限。

(3)克服旧唯物主义(oldmaterialism)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4)为科学家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可以分为“认识论上(epistemology)的物质概念”和“本体论(ontology)上的物质概念”,并对所谓“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作了不同的尝试性表述。

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能有纯粹本体论的物质概念,不应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来解释物质概念。

认为如果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就不能得出科学的物质概念。

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只能是列宁的物质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前两种观点不科学或不能成立。

一些人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有认识论意义,也有本体论意义。

另一些人认为,物质概念作为范畴属于认识论问题,因而不可能建立纯粹的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

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状况就结束了,不应再提本体论概念,而应研究物质和意识(matterandconsciousness)的关系,而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凝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看法。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讨论

“存在”(existence)一词在不同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唯心主义把存在归结为精神(spirit),例如,贝克莱(Berkeley)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主义所讲的存在是个人的主观存在,基督教(Christianity)认为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而这个存在既包括物质又包括精神。

恩格斯在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存在”一词和思维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词,而在讲世界统一性时,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属于存在,因而反对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提法,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时,的确是把“存在”当作“物质”的同义词来使用的,但即使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两个概念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有人提出,“存在”概念有三重规定:

第一,是有而不是无,它表征着具体事物都存在着;第二,存在就是现实世界(realworld);第三,存在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现象,它概括了一切物质、精神和社会现象的存在。

因此,二者相似处在于都有极大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普遍性,外延广大。

在人类出现前,由于没有精神现象,二者是统一的。

当精神出现后,二者就不等价了,但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由于把精神现象(spiritualphenomenon)划分出来了,二者也是等同的。

在普通的科学意义上,二者又不相同:

第一,外延和内涵不同。

第二,反映事物的深刻程度不同,在认识论上居于不同的反映逻辑层次。

存在概念回答的只是有无问题,而物质概念在肯定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了特性,它表征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

第一,作为“物质”的同义词,用作名词,表征事物本身。

第二,用作动词,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

如运动、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中的存在一词即用作此意。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asicattribute)

什么是运动呢?

运动(movement)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讲的“运动就是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inherentattribute)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属性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我们讲: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

这已被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成就所证明。

从客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个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启示:

既然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我们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运动的观点去考察研究事物。

如:

有的同学刚入学时成绩可能差一点,以后通过努力就能赶上去,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同学们翻一下日历,每年的春节都不一样,“隔年的皇历翻不得”。

这样我们又长了个心眼,就更聪明了吧?

(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subjectivity),是运动的承担者。

总之,一说运动,就是讲的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2、运动和静止(static)

物质的运动川流不息,永无休止。

但是大自然与社会处处展现出稳定、平衡、均势、有常、凝聚、团结、联合、统一等静止状态。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静止,而是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为什么?

(1)运动的绝对性(absolutity)

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而一切事物始终都在运动,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

(2)静止的相对性(relativity)

第一,什么是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relativestatic)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可从三种意义上理解:

其一,当某一物体相对一定的参照系来说,没有位置的移动,可以说处于静止状态。

其二,当物体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时,对这种运动形式来说是静止的。

其三,相对事物的质变(qualitativechange)来说,当事物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没有发生质变时、是静止的,实际上还进行着量变(quantitativechange)。

第二,为什么静止是相对的?

其一,任何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就不存在了。

其二,静止是暂时的,时过境迁静止就不存在了

第三,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其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条件。

其三、相对静止是测量、计算运动的尺度。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

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王夫之说“静既含动,动既含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学习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关系,要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的观点,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sophistry)的观点,过分夸大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但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

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他把不同事物、现象之间的转化,看成是没有条件的,完全抹煞了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

因此,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重要任务。

3、运动形式(movementform)

(1)五种基本运动形式

第一,机械运动(mechanicalmovement)

宏观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包括天体和地球上的宏观物体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低的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表现为简单的位置移动。

恩格斯指出:

“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邵天体的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

(《自然辩证法》第53页)由于物质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物体运动其速度加快或减慢、幅度的大或小、发展的直与曲、位置前或后、左或右等,自然界中行星围绕太阳转,海水的涨与落、跳高的高与低,走路的快与慢,等等。

这些都表现为位置的相对变化。

即机械运动形式。

第二,物理运动(physicalmovement)

物理运动是指声、光、热、电、磁的变化及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转化等运动。

比机械运动来说,是较高级的运动形式。

第三,化学运动(chemicalmovement)

化学运动是指化学元素的化合和分解运动。

主要研究与物质的原子之间的化合与分子的分解为基础的化合分解运动。

比前两种运动又是较高级的运动形式。

恩格斯讲:

“紧跟着它,几乎和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

”(自然辩证法,第53页)化学运动,主要是原于的化合和分解。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一种成分较复杂的化合物——化合;由一种化合物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分解。

化学运动形式很多,但化合与分解是其基本的运动形式。

第四,生物运动(biologicalmovement)

生物运动是指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物种的遗传变异运动,这又是较高一级的运动形式。

恩格斯讲:

“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过程”。

门自然辩证法)第53页)生命运动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体的运动,生物体一方面从外界吸取养料而同化,一方面排除废物而异化。

并在繁衍后代中通过遗传(亲代传给子代)相变异(子代不同于亲代)使生物体不断进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五,社会运动(socialmovement)

社会运动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更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列宁讲:

“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3页)人们在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运动就是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这五种运动形式是基本的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有直线和曲线、等速、变速等运动。

物理运动中包括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将概括出新的运动形式。

这五种运动形式分属于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机械运动属于力学的研究对象;物理运动属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化学运动属于化学的研究对象;生物运动属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运动属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运动形式之间联系

第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

如化学运动以物理运动为基础。

因为,没有热、电、光的作用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

就可不可能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第二,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

如生命运动包含着机械、物理、化学等运动。

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在宇宙的演化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转化,机械运动—热运动—电运动—化学运动。

另一方面,在各种运动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转化。

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既不改变运动的总量,也不会失去运动形式转化的能力,这是运动的守恒性。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xistenceform)

列宁说: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才能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1)时间(time)

定义:

时间标志物质运动过程持续性和顺序性(enduranceandorder)的哲学范畴。

第一,时间是物质自己运动的前后顺序。

第二,时间是物质运动从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转化的相继历史。

第三,时间可以表现为相继的阶段。

时间的特点是—维性,指时间是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即时间只有一个方面的量度,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流失,具有不可逆性。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说的就是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计算时间的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启示:

我们学习了时间一维性的特点,有时间观念,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空间(space)

定义:

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过程广延性或伸张性的哲学范畴,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左右、前后、上下伸张的性质,或者说,物质的存在有上下、前后、左右的联系,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这都是哲学上讲的空间范畴。

物质的空间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volume);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换句话说,物质的空间性就表现在,任何物体都处在特定位置,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规模。

特点: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three-dimensionalspace)。

任何物体都具有(也只具有)长、宽、高三个量度,事物之间也总是存在着左右、前后、上下的关系。

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才能确定特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明确它的空间特性。

在数学、色度学和现代物理学中,常使用“一维空间”“多维空间”等概念,它们都只是比喻和模拟的性质。

色度学上的颜色空间,是把一种基本颜色叫做空间的一维。

如几何学的“一维空间”是属于科学的抽象,指的是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

如物理学上的“四维空间”(four-dimensionalspace)并非指空间是四维的,而是将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联系起来描述一个运动的物体。

因此,“一维空间”“多维空间”都不是说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现实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的。

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总是在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的存在和发展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