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43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docx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442山地的形成练习题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3.能够利用相关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

在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②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褶皱基本形态

(3)板块构造学说

a.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b.板块运动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⑰断裂面发生明显的⑱位移,就形成断层(如图)。

(2)位移

3.火山

(1)形成: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

思考

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 不对。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

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因此,判断背斜、向斜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岩层的新老关系。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思考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探究点一 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

材料三 华山大断崖。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

____________(挤压/张裂)。

(2)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

(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若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在背斜顶部,为什么?

(4)材料二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

哪些不是?

为什么?

(5)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

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1)挤压

(2)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侵蚀作用。

 背斜构造。

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4)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材料二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5)断层构造。

 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反思归纳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

列表图示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思维拓展] 地质构造的应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部位打。

如下图所示: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比重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比重最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如下图所示: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若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向斜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挖隧道多在背斜地带。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

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7)褶皱构造与大坝选址

大坝选址最主要的要求是地基稳定。

从岩层受力上分析背斜比向斜坚固,但背斜顶部岩石比较破碎;从岩石性质上分析向斜比背斜坚硬,但向斜受力易断。

虽有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倾向于在向斜处建坝。

探究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探究活动

 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协助解决。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从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占用土地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D.技术水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

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c~d线路。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 大于

反思归纳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特点

原因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为主

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成本高,难度大

线交通运输路的分布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密度大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弯曲程度大、线路长

为了减小工程量,“之”字形迂回前进

[特别提醒] 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

在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等级的公路在选线时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相同:

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对点训练一 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山东省极力推广“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B.②C.③D.④

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即图中的①。

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对点训练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完成3~4题。

3.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4.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3.C 4.A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

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

综合提升

5.读下面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__________运动造成的。

(3)图中B处成为谷地,C处成为山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图示直线的深度上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在A、B、C、D四地应选择______地。

(5)如果E岩层是透水层,该地区也有形成石油的地质环境,那么该地区是否有石油的储藏?

如果有,是A、B、C、D四地中的何地?

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D C A

(2)水平

(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4)B

(5)没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处背斜含水层已被侵蚀掉,D处背斜含水层出露地表,无法储藏石油。

教材P74 活动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2.褶皱山系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

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并且利于排水,便于施工。

教材P76 活动

1.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从表4.2分析,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2.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字形弯曲,可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基础过关]

1.下面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向斜山景观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变位(错动)为断层。

图中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④为地垒。

读下面的“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2~3题。

2.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③④⑤

3.有关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⑤处山地是由于两侧受力使其隆起而形成的

B.甲处山地是由位于向斜槽部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

C.甲处附近高地物质不断向甲处堆积成山

D.该地区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同时出现了褶皱和断层构造

答案 2.C 3.B

解析 第2题,一般来说,岩层越往下,其形成越早,但是②处有岩浆侵入,且切断岩层③,因此符合要求的为C项。

第3题,④⑤处山地属于块状山,甲处山地是由位于向斜槽部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据此完成4~5题。

4.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B.②C.③D.④

5.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4.C 5.A

解析 庐山和泰山一样,同属断块山。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

读后完成6~8题。

6.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7.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则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8.若乙岩层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岩,下列有关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非高原属岩浆沿中央管道喷出而成

B.富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C.火山只在海洋上喷发

D.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冷却凝固可形成火山

答案 6.C 7.C 8.B

解析 第6题,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说明受水平挤压力;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岩层上升遭受侵蚀。

第7题,甲处为可溶性石灰岩,且为向斜盆地,容易受地下水溶蚀而形成溶洞。

第8题,岩浆易在地壳薄弱处喷涌,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可形成火山,主要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一般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

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

地质构造:

甲是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 

(1)谷地(鞍部)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岩石年龄:

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表滑坡、渗漏等灾害。

解析 第

(1)题,解题关键是区分地形与地质构造。

(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第(3)题,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第(4)题,乙地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丙地为断层,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10.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1)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_______的选择、交通运输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上看,a、b两处的弯曲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景观。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  )

A.①处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B.②处岩层的断裂和错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③处地形平坦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D.④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天山B.武夷山

C.祁连山D.太行山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①处为背斜成山,②处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③处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扇,④处是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弯曲的一部分。

第12题,图中山麓地带有常绿阔叶林分布,可推断出该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选项中只有武夷山符合。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单位:

m)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山脊 向斜B.山脊 背斜

C.山谷 向斜D.山谷 背斜

14.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该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答案 13.D 14.C

解析 第13题,图中等高线向高值凸出,说明弯曲处中心线的高度比两侧低,为山谷;岩层以A处为中心向两侧由老变新,为背斜。

第14题,C岩层为砂岩,属于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石灰岩地区不适宜建大型水库,图中的地貌应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B两项说法不准确。

15.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

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

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

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______)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

答案 (3)木片、三合板(有塑性的材料即可)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内力 ②内、外力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解析 该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考查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的有关知识。

实验材料必须有塑性才能模拟出岩层的弯曲变形等情况,褶皱、断层和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