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784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古代历史六个时期的中国Word格式.docx

(1) 、生产力的发展方面: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弓箭,半坡彩陶;

天然火,人工取火;

粟,麻,水稻;

猪、狗、牛、羊鸡、水牛。

(2) 、生产关系的变化及文化遗址方面:

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氏族公社,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大汶口文化早期;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传说时期,炎帝、黄帝、蚩尤,华夏族;

尧、舜、禹的传说,禅让制。

2、 奴隶社会:

(1) 、人物:

禹、启、桀;

汤、盘庚、纣;

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商高;

春秋五霸、管仲,老子、孔子,孙武。

(2) 、制度: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人祭,人殉。

(3) 、农作物:

黍、稷、麦、稻、桑、麻。

(4) 、生产工具:

耒裕、石刀、蚌镰,青铜器,铁器、牛耕。

(5) 、重大事件:

炮烙之刑,武王伐纣(或称牧野之战、阵前倒戈),国人暴动,犬戎破镐京;

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争。

(6) 、文化:

殷墟和甲骨文、夏历、日食、月食,商文化的世界地位;

勾股定理之“勾三股四玄五"

老子和《道德经》及道家学派,孔子和儒家学派、《诗》、《书》、《春秋》及私学,孙武与《孙子兵法》,鲁国的天文学家与日食、冬至、夏至和哈雷慧星,《诗经》,九九乘法表。

(7) 历史传说的信史:

在没有文字可考以前的历史都属于历史传说阶段。

所以对于历史传说阶段,如原始社会和夏朝时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就主要依据历史传说和考古发现。

特别是注重利用考古资料来说明问题。

19世纪末,人们在殷墟发现了大批甲骨文,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西周时,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所以,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 、事件:

战国七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2) 、生产: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冶铁也和木炭、皮囊、宛、邯郸,煮盐业和池盐、石盐,丝织业,麻纺织业,漆器制造业;

中原市场,封建城市。

(3) 、文化: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墨子和墨家,儒家和孟子、荀子,道家和庄子,法家和韩非子,军事家和孙膑;

《甘石星经》,二十四节气;

分科治病,扁鹊和四诊法,《内经》;

建筑技术和鲁班;

屈原和楚辞、《离骚》;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州编钟。

四、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 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 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 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第二章封建制巩固时期的中国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开始到220年东汉灭亡。

本期历史按中国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一般分为:

1、 秦朝: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秦王子樱投降。

都城在咸阳(含咸阳)。

2、 楚汉战争时期,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到公元前202元刘邦建立西汉。

3、 西汉;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

都城在长安(今西安)。

4、 新朝:

从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到23年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5、 农民起义军(绿林、赤眉起义军)当政时期,从23年绿林军灭新莽到25年刘秀建东汉间的几年。

6、 东汉:

25年刘秀建汉到220曹丕代汉。

都城在洛阳。

三、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 皇帝:

秦始皇、秦二世;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王莽;

汉光武帝、汉明帝、汉桓帝、汉献帝。

2、 文臣武将:

淳于越、李斯、蒙恬;

萧何、张良、韩信、刘胜、晁错、董仲舒、卫青、霍去病、张骞;

王景、杜诗、窦宪、窦固、班超、甘英。

3、 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吴广;

项羽、刘邦;

张角、张梁、张宝。

4、 政治:

秦的统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巩固边防)、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

楚汉战争、约法三章;

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编户制度、王国问题、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黄巾起义、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者来华。

5、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耦犁、犁耕法、楼车、六辅渠、白渠、武帝治河、煤、提花机;

王景治河、水排。

6、 战争和战役:

秦国统一战争、蒙恬北击匈奴、征服越族、巨鹿之战;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七国之乱、白登之围、反击匈奴战;

东汉与北匈奴之战。

7、 重大工程:

长城、灵渠;

六辅渠、白渠、武帝治河;

王景治河。

8、 世界国家:

安息、大秦、朝鲜、日本。

9、 少数民族:

匈奴、越族、西域各族(大月氏、都善)、西南各族。

10、 文化:

造纸术、蔡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地动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太学、五经,佛教、道教,王充、《论衡》,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汉赋、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秦始皇陵兵马俑,蹴鞠、角抵、击剑、秋千;

秦汉文化的世界地位。

四、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 经济上: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第六,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七,在统治者提倡“重农抑商”的同时,类似于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第八,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3、 民族关系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时战时和(但和平交往是主流),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发展了起来。

第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

第二,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

艮"

(1)、用战争解除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派人出使少数民族聚居地,安抚各少数民族人民及其首领。

(4)、与少数民族联姻的方法,即和亲政政策。

(5)、支持和鼓励各族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和民间贸易。

(6)、强迫和鼓励各民族杂居相处,和平发展共同提高和发展。

第三,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以防为主的政策策略。

第四,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管理。

第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第六,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4、 对外关系上:

强盛的秦汉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秦汉时期我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我国同朝鲜、日本的外交关系发展起来。

第二,我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

第三,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

第四,对外交往的范围相对于后世较窄。

第五,陆路交通是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

5、 科技文化上:

战国秦汉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发生,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发展,国家和文字的统一及经济的繁荣和各族联系的加强,科技文化也较为发达,且内容广泛。

第一,科学技术上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二,实现了文字统一,政府主持下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文字的统一和教育的发达,提高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条件之一。

第三,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逐渐走向了儒家“大一统”。

第四,宗教和哲学界表现活跃。

第五,我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史学确立起来。

第六,文学、艺术成就高超,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第七,统一性和多样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第八,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第九,文化成就气势辉煌。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中国

从220年曹丕代汉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二、 本期历史分期:

1、 三国:

从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到280年西晋灭吴。

其中曹魏的建立者为曹丕,都城在洛阳,存在时间为220年至265年;

蜀国是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的(刘备仍自称为“汉“),263年被魏国所灭;

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他于222年在建业(今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280年吴为西晋所灭。

2、 西晋的短暂统一:

西晋存在于265年至316年,建立者为曹魏权臣司马炎,都城在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即西晋存在的时间是51年,而实现大统一的时间则是36年,故称短暂统一。

3、 东晋十六国的并存:

北方从304年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317年司马睿南方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至420年为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

4、南北朝:

南北朝大体指420年至589年的历史,其中北朝(从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共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五个王朝;

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至589年隋灭陈)前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且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

汉献帝,曹丕,刘备、刘禅,孙权,司马炎、晋惠帝,司马睿,苻坚,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拓跋圭、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2、 少数民族首领:

刘渊,苻坚,拓跋圭、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3、 文臣武将:

曹操、马钧,袁绍,诸葛亮,周瑜、卫温;

祖逖谢安、谢石、谢玄;

王复。

4、 少数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山越。

5、 战争及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祖逖北伐、泥水之战。

6、 重大事件及重要制度:

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五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前秦统一北方,南北朝,士族,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兵役徭役制,北周统一北方。

7、 文化名人及文化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缀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钟繇、王羲之,宗教画和山水画,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陶潜的诗,北方民歌,佛教的盛行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范缜和《神灭论》。

8、 生产:

翻车,江南的开发。

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具体地讲,本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有:

1、 政治方面:

第一,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在整体上,国家处于南北对峙状态。

第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加强,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第四,地主阶级进一步分化,士族阶层成为一股特殊的社会势力,并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盛而衰的过程,南北土族的发展不平衡。

第六,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七,在本期历史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素。

2、 经济方面。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带来的动乱和战争的确使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在向前发展,较以前仍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第一,南北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北方在较长时期处于停滞、倒退的状况,呈现出反复的破坏和恢复的间断性发展的特点。

南方地区的经济则是持续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开发。

第二,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缩小,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不论是在国家分裂、各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是在短暂统一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在各个政权间的混战和争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各个政权都注意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第四,对劳动力的占有和争夺取代了西汉时期的土地兼并,成为这一时期各种势力在经领域争夺的焦点。

3、 民族关系方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是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使汉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并创造了灿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又为以后中华民族的更加辉煌,国力的更加强盛打下了基础,具体说来,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有:

第一,民族迁徙频繁,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时代。

第二,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具有多种形式,基本上奠定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

通过民族迁徙,实现民族间的杂居共处;

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社会和政治改革,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就;

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各政权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和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

第三,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相对较多。

第四,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五,民族融合的全过程清晰可见:

迁徙,矛盾,交融,融合。

4、 文化方面:

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以及佛教的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对以前各代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和文化成就表现为:

第一,突出地体现了文化成就的取得的长期性和继承性。

第二,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仍居世界前列。

第三,宗教盛行,玄学产生,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第四,文学、艺术成就高。

第五,反映现实:

分裂割据;

民族融合;

佛教盛行;

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

士族制度形成;

江南开发。

这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化成就的源泉,文化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性。

第四章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中国

从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到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

二、 本期历史的分期

1、 隋朝:

从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都城在长安。

2、 唐朝:

从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国到907年被朱温建立的后梁所取代,中间又经历了短短的武周王朝。

都城在长安。

3、 武周: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于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

705年,武则天病重时还政于唐。

武则于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周仍以长安为都城。

1、皇帝:

隋文帝、隋炀帝;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唐宪宗;

武则

天。

2、文臣武将: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鉴真、玄奘,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杨炎、牛僧儒、李德裕,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翟让、李密,王仙芝、黄巢。

4、 少数民族首领:

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松赞干布、尺带珠丹。

5、 政治制度及政治事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

6、 少数民族:

突厥、回纥、媛纥、南诏、吐蕃。

7、 经济动态: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曲辕犁、简车,丝职业、陶瓷业、造纸业,定州、益州、扬州、刑州、越州、宣州,长安、广州。

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

9、 文化:

李春营建赵州桥、雕版印刷和《金刚经》、天文学家僧一行、唐太宗办医学校、唐高宗编《唐本草》、孙思邈著《千金方》;

学校制度的完备、专业教育、私人办学;

宗教盛行,柳宗元著《天问》、刘禹锡写《天论》,唐初四部正史、刘知几写《史通》、杜佑著《通典》;

唐诗,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唐代传奇;

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敦煌莫高窟,摔跤、拔河、秋千、围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四、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国力相对较强盛的时期。

综观隋唐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一些划时代的变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国家安定,这是封建国家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

第二,继续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三,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瓦解,募兵制诞生。

第四,本期历史的前半期,即从隋的建立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从总体上讲,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先后出现过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和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等封建治世局面。

第五,在本期历史上,地主阶级中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而且随着士、庶两个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两个阶层对一些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见解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第六,本期中国历史上,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统治都都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第七,本期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即隋朝和唐朝的末期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的斗争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巳有所提高,并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在本期历史上,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得到淋漓尽致的暴露,即在封建群君主专制制度下,导致国家衰亡和灭亡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作用:

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任用奸臣;

女宠;

宦官、权臣、强藩、党争.

2、 经济上,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极度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经济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现象的同时,也表现了其承上启下的时代特色。

第一,均田制逐渐被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所替代。

第二,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以均田制下农民为依托的租庸调制也逐渐瓦解,被两税法所取代。

第三,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进步,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势态。

这也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

第四,商业活跃而繁荣,为北宋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第五,本阶段前期,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封建政府的经济收入有保障,封建国家经济呈繁荣局面;

中后期由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特征的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膨胀,地主经济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中央的经济实力遭到削弱,这种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膨胀成为后来的北宋政府积贫积弱的历史根源。

第六,在本期历史上,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封建国家与大大小小的地主间以及地主与地主之间争夺的焦点逐渐由对劳动力的争夺又回到了对土地的争夺,并一直持续到后世。

第七,本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