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813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docx

高校课题申报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实效性研究

学科分类:

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关键词:

教师动机激发策略,英语学习动机,实效性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动力。

因此学习动机一直被看做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变量之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王初明,1989)。

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到自身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性格、气质、意志、信念等)的制约,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

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动机做了广泛研究。

教育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而作为教师,应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运用各种动机激发策略,来激发学生者学习动机,促进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2课题的界定1.2.1外语学习动机的界定动机一词最初源于心理学领域,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动机一词都给出了自己的认识你和概念,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学习动机的解释,为此一直以来,受到很多动机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诠释,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不尽相同。

而其中刘东楼(2002)总结的几个组成要素被人们广泛接受,他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包含如下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相应做的努力;

(2)所做出的努力的持久性;(3)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

1.2.2动机激发策略的界定

我们认为外语动机激发策略包含两个维度:

一是学习者本人,他是外语动机策略学习的执行者;另一个是策略的使用教师,他是外语动机教学策略的主体。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上个世纪末,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部分研究者分别从各自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但那时的研究很多都是从理论层面进行阐述的。

199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Dornyei(2003)和应用语言学学者Kisser在1998年对200名匈牙利外语教师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研究,第一次得出重要的激发语言学学习者动机的策略,提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十项宏观策略,即著名的“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

Dornyei明确指出:

“我们不能肯定说动机十诫适用于所有文化、民族和机构环境。

这方面显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Cheng和Dornyei(2007)在亚洲语境下进行了类似研究。

他们对中国台湾各级各类学校387名英语绞死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台湾教师对4项宏观动机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与匈牙利教师一致。

另一方面,两组教师在另一些策略上却表现出观念的差异。

由此得出结论:

源自西方教育背景的动机策略体系中,至少有一部分策略也受到台湾英语教师的重视,说明这些策略具有文化的普适性。

而另外一些策略则体现了文化的敏感性,甚至是依耐性,一种文化下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策略,另一种文化下则基本被忽视。

而根据Slavin(2004)研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内在和外在动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比如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建立积极可行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及时明确地反馈、明确对学生的期望等外在激励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转引自赵娜、王俊菊,2010)。

近几年来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者们也在逐渐开始关注外语动机激发策略这一崭新领域,同样参照了Dornyei(1998)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季明雨(2004)针对对大学英语教学,赵娜和王俊菊(2010)及尤陈静(2010)针对高中英语教学,分别调查了教师对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和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教师普遍认为重要并经常运用的动机策略涉及教师行为、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和学生自信等方面,还有一些方面是受试教师认为重要但未能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比如英语学习评价机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

综上所述,外语动机激发策略研究虽然近年来已收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无论国内外,研究均处于起始阶段。

在已有的研究中多为理论探索和反思,实证研究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证研究中,没有关注动机激发策略的目标对象----学生的看法和态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教师的单维视角展开的。

研究内容也仅仅关注教师对动机激发策略重要性的认识。

对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尤其是对外语学习者水平的差异性会影响教师激发策略的实施效果,没有作进一步研究。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类研究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刚起步,在现存的研究中多为理论探讨,实效性研究很少。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如下意义:

  

(1)完善和开拓外语动机激发策略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目前外语动机激发策略研究仍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为主,实证研究并不多,而有限的实证研究又基本上都是基于教师的单一视角进行的,本研究将突破这一局限,从师生的双重视角进行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动机策略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探索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的动机激发策略。

  

(2)构建适用于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动机激发机制,对外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非智力因素。

外语教师如何运用动机激发策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结果对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将外语动机激发策略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的实践,有效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2.1课题理论依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学习动机逐渐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者有:

Gardner(1979),主要观点是:

语言学习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学习一门二语不仅是一个“教育现象”,也是对该语言社团文化的一种继续。

Dornyei(1998),他建立了二语学习动机的过程模式,预示着二语动机研究进入基于动态动机观的过程导向阶段。

并且与2011年又提出学校教育导向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为依托,该阶段是二语动机研究的认知-情境阶段。

九十年代后,其他研究者也相继指出Gardner等人的社会心理学的二语动机模式忽视了学校和课堂教育背景下动机的研究,片面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宏观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基于此,Dornyei(2005)提出的二语动机环境中的人和自我体系关系动机观,表明了二语动机研究从此迈入了由过程导向阶段向社会动态阶段。

因为课堂教学环境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脱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二语动机研究在这种背景下,进入Dornyei(2011)所定义的认知-情境新阶段。

认知-情境阶段的动机研究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

  

(1)关注一定教学环境中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情境视不是对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完全否定,而是融入认知动机因素,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认知变量对动机的影响,原有理论框架进行了扩展。

  

(2)消除主流动机心理学与二语动机理论之间的差异,主动顺应动机心理学新的认知发展趋势。

至此,Dornyei的三层次理论模式形成并最具影响力。

Dornyei借鉴了主流心理学动机理论的相关成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二语学习动机,并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学习者、学习情境和语言,构成的三层次二语动机理论。

这个理论的语言层次基本对应Gardner(1985)社会心理学动机模式中的工具型动机和融合性动机。

而且这一层次既涉及二语相关文化和社团因素,也包括二语学习的实用价值。

学习者层次指:

成就需求、自信等个体因素。

学习情境层次则包含教师因素(和教师个性、行为及教学风格相关)、小组要素(和学习小组的特征相关)和课程要素(和教学大纲、教材材料、教学方法及学习任务相关)。

而且,三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的变化,都会导致学习者总体水平发生改变。

2.2研究目标本研究在Dornyei三层次二语动机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对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根本上改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Dornyei(2001)指出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差异性会影响教师动机激发策略效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本研究拟在三层次理论的基础上,从师生的双重视角开展调研,重点考察大学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施效果以及有效性,探索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机激发策略。

旨在只要研究以下问题:

  

(1)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

(2)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教师的动机激发策略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教师如何运用激发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

2.3研究内容本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二语教学领域的动机理论研究和动机策略方面的理论探讨;

(2)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实证研究;(3)大学英语具体教学情境中国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动机策略的应用研究。

2.4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包含以下三点:

  

(1)教师实施动机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往的学习者水平的差异性常备忽视,本次研究针对学习者水平差异性进行策略的实施。

  

(2)绝大部分动机激发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激励效果是不同的,实证了Dornyei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和差异性很可能是影响动机激发策略有效性的假设。

  (3)本研究要关注学生内部不同水平群体,提出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这与Dornyei学习动机三层次及课堂激发策略遥相呼应。

2.5创新之处(1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笔者首先分对动机、外语学习动机、动机激发策略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领域及外语学习情境中动机理论及动机激发策略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评析,旨在为本研究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文献发展脉络。

笔者从师生的双重视角开展调研,重点考察大学英语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施和有效性,并进而探究试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机激发策略。

  

(2)研究方法创新。

在沿用以往的问卷法和访谈法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运用了课堂观察的方法采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获得并加深了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的感性认识,更好的保障了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从而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3)应用价值彰显。

本研究没有停步于验证英语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施效果及有效性。

而是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立足实证研究结论,结合外语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师如何解决这难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包括高中低水平学生不同心里特征和学习需求,依托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情境和形成性评价机制反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这些研究将会对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作用。

3.1研究思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来是一线英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外语动机策略研究逐渐成为今年来研究的热点。

然而,无论是在相关的外语教学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者的差异问题常被忽视,即外语动机策略大多针对全体学生进行,而对其在学生内容不同群体的具体影响探讨不足。

Dornyei(2001)指出动机激发策略并不总是能发挥其作用,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和差异性很可能是影响动机激发策略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课题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大学英语实施动机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和有效性。

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组成:

  

(1)调查问卷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对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价;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英语课堂和教师角色的主观感受;第三部分是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在语言层次、学习者层次、和学习情境三个方面的问题调查。

  

(2)课堂观察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围绕主要观测点,进行详细的笔录,经过归纳,作为对教师动机动机激发策略问卷的参考和补充材料。

主要观测点如:

教师如何讲解课本知识的;补充哪些文字、音频或视频材料;组织了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师生互动用了哪些形式;效果如何;学生成效如何等等。

  (3)课堂调查表课堂调查表所调查的内容涉及外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因素。

本调查表无法涉及的因素将通过教师访谈的途径予以解决。

  (4)教师访谈教师个别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本研究的教师访谈由一些问题组成。

这些问题来自于上述课堂调查无法涉及的因素或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组成。

访谈的目的旨在了解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

  (5)学生访谈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具体调研方法有所不同。

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

为力求研究的客观性,从师生双方获得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反馈,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具体调研方法有所不同。

总之,笔者尝试从师生双重视角出发,即考察课堂动机激发策略的运用情况,又验证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施效果和有效性,并深入探究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动机激发策略。

3.3技术路线本研究实施的技术路线如下:

  

(1)首先进行国内外文献收集和梳理,归纳出国内外研究发现,并确定选题和研究问题,即动机激发策略的实效性研究。

  

(2)进行Dornyei三层次理论假设,根据理论假设,提出三个主要研究问题:

教师动机激发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

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教师的动机激发策略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如何运用激发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

(3)以研究者所在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获取数据和个案,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收集。

  (4)进而对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数据处理并对个案访谈进行进一步观察,提出有效地激发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总之,本项目实证研究的设计,力图突破以往国内外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单一化及不足—以往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研究。

本次研究尝试从师生双重角度出发,既考察教师的课堂动机使用频率,又验证常用动机策略的实施效果。

3.4实施步骤本项目的研究计划进度大致分为一下四个步骤:

1)2015.7—2015.12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含理论基础的建立,大量收集研读相关文献及科研成果,为实证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2016.1—2016.7在学校内部(即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实施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使用频率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随后从里面抽出几位教师进行访谈,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和数据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

3)2016.8—2016.12以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部分大二年级大学英语教师和他们所带的一部分大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论文。

4)2017.1—2017.6立足于理论研究新发现和实证研究结论和对教师及学习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情境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成果形成论文。

课题编号:

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