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82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详细版).doc

XX师范大学地理专业《世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

1、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地形结构因州而异。

2、全球大洋(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深度大、高差大;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洋脊贯通四大洋。

起伏原因:

板块运动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填空、选择)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成因、影响

1、厄尔尼诺:

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

(成因:

南美西岸(秘鲁寒流)反常增温,使其与太平洋西部赤道海域之间的温差减小,导致大气环流减弱。

影响:

大气环流减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导致中国的夏季风减弱,雨带推移减弱,于是造成南涝北旱的灾害。

2、拉尼娜现象:

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

(反厄尔尼诺)

3、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

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震荡,即所谓的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

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

人们把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

第二章

自然带(概念、分布)

1、自然带: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的变化。

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必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对某个具体的山地来讲,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纬度带内,因此纬度地带性也必然给它打下烙印。

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

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

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

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各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中热量条件是最基本的。

在纬度地带性的基础上,又叠加上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诸方面的作用,使得自然带的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错综复杂。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选择)

第三章

全球海洋分布与洋流系统

1、全球海洋分布:

四大海洋系统: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

全球面积最大且最深的大洋

大西洋:

全球第二大洋,呈“S”形南北延伸,是四大洋中南北跨度最大的一个。

两头宽中间窄,最窄处位于赤道附近。

印度洋:

形状扁平,东西长,南北短,是一个热带大洋,大洋主体部分位于赤道附近,洋面平均温度为20-26℃之间。

北冰洋:

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温度最低的寒带大洋,终年千里冰封。

海洋的分布特征:

海洋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海洋面积占80.9%。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还表现为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格局。

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核心,海洋呈环状分布;北半球以北冰洋为核心,大陆呈环状分布。

2、全球洋流分类(梯度流、风海流、补偿流)、哪些海、海湾、或洋的洋流的类型、形成原因、机理

答:

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梯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

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也称漂流或吹流。

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

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大陆架与海岸带

1、大陆架制度的确立

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中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2、海岸带管理

海岸带管理范围超过地理上的潮间带区域,想陆地延伸至海岸线以上100km和向海洋扩展到领海范围,包括沿岸岛屿。

目前正承受巨大资源环境压力,存在生态系统退化现象

原因:

①不断开发,改变了植被类型与生境;②水体污染;③近海渔业过度捕捞;④全球气候变暖。

第四章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二是这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三是有些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

2、全球资源问题的实质:

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许多工业资源的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走向衰竭。

第五章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民族特点、宗教分布、多民族/单一民族国家、世界国家划分)

1、民族特点

(1)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包括语言、宗教、经济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

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是世界民族演化、发展和民族人口扩散的核心地。

(2)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

民族迁徙:

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

(多与战争有关)

民族同化:

一般认为是部分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民族融合:

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民族同化、融合不仅是人口迁移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其进程将越来越快。

但同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将减少。

2、宗教分布

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1)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

现在的分布格局是:

以南欧为主体的天主教、以东欧为主的东正教、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大洋洲的新教。

(2)伊斯兰教教徒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3)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小乘佛教进入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

3、单一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跨民族分布的国家。

答:

1)单一民族的国家:

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2)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

3)跨民族分布的国家: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

这些跨国家分布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

4、世界国家划分

(1)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

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

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格局

1、

(1)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铁铜铝铅锌矿大部分分布在该地

(2)农业发达,亚热带温带农业发达,且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

(3)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世界主要含煤带,石油生产中心分布于此;由于地壳运动,海陆高度差巨大,使得水资源,潮汐能、风能丰富。

故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4)从消费地来看,世界人口和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大多数位于该带。

(5)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

(6)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该区扼据三大洋,临海地带发展现代工业与城市,其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

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基础,即是国外学者所说的“自然的经济力量”。

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

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

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

16世纪前:

意大利;16-17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18世纪后: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

具体:

①欧洲经济中心地:

英国;②北美经济中心地:

美国;③亚洲经济中心地:

日本和“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

国际三大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和东京。

第六章亚洲

亚洲的工业化进程

1、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1)殖民地时期初级产品出口(农产品、矿产品、原油等)

(2)进口替代工业化(基本消费品的国内生产)

(3)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4)新一轮混合型战略(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重化学工业+第二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2、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

1.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

4.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

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何发展快、国土结构特点——为何形成沿海经济地带)

1、经济发展的因素

2、日本国土结构特点

(1)大城市圈与地方圈对立:

三大都市圈:

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

地方圈:

北海道、东北地区、北陆地区、山阴地区、四国地区、南九州地区和冲绳县;

中间地带:

北关东地区、山阳地区、北九州地区;

① 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

② 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例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

③ 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

(2)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3、日本的经济在沿海高度集中的原因?

(1)地形上来说,日本中间高四周低,而且海岸线狭长并且曲折,有利于船舶的停泊,而日本国土狭小,平原面积少,不适合发展农业。

(2)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3)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4)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5)政策上说,日本政府也支持和鼓励外向型经济。

(6)民族文化背景上来说,日本人也热衷于外出冒险探索。

韩国(经济、国土结构)

1、经济发展:

一贫如洗的经济基础→政府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重化学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到出口→稳定增长结构的确立。

经济特征与经济危机:

投入拉动下的经济增长;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

2、韩国国土结构特点:

首都一极化的国土构造;高密度的城市国家;首都圈一极集中。

3、主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分布:

①钢铁工业:

1970年成立的浦项钢铁联合企业,标志着韩国的现代化钢铁工业正式起步。

钢铁工业分布于进口原、燃料的沿海港口附近,东南沿海濒临迎日湾的浦项和光阳湾的光阳。

②造船工业:

世界最大造船国。

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③汽车制造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仍有差距。

分布在蔚山、釜山、光州、仁川、始兴等

④电子电器工业:

电子工业是韩国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主力产业。

分布在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内陆的龟屋电子工业团地以及釜山。

印度

1、经济发展条件

①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a、地形。

低缓平坦。

b、土壤。

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

c、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但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

d、水温。

气候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e、矿产资源。

② 人口劳动力条件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

c、全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国语是印度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d、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但是素质分化明显

③ 政治经济条件

④ 科技条件

⑤ 社会文化条件

2、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一)工业1)机械工业,发展最快的部门 2)纺织工业,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

3)化学工业4)能源工业,煤炭是印度主要能源,石油储量和产量一直很小,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集中分布于东部产煤区,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

5)钢铁工业

(二)农业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居亚洲各国之首。

且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条件优越。

目前,印度农业生产的总规模仅次于中、美两国,居世界第三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发展模式,土地革命,“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

2)部门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次是小麦。

在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

3)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

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三)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短缺。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印度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目前,国家直属企业中,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占百分之50。

由于国外资金和技术来源的不稳定,使得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东南亚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

外向型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亚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

1)大力发展制造业。

为了尽快扭转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性农矿经济,各国把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2)扩大农矿品的生产和出口。

东南亚各国均面临着建设资金和外汇短缺以及失业等问题,为了加速资金积累,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各国根据其矿产、农业方面的优势,扩大原来居主要地位的出口产品。

3)实施“绿色革命”,加强粮食生产。

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第七章欧洲

欧洲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

1、大陆轮廓:

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

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2、地形特征: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平均海拔为300m(最低的一洲)。

大致可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

欧洲的人文(民族、语言、宗教)

1、民族: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50多个,超过1亿的是俄罗斯,超过1千万的有12个:

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波兰、乌克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匈牙利、荷兰、葡萄牙、希腊。

2、语言:

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其中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

使用者达6.6亿人,占全洲人口90%以上。

3、宗教(教派及其分布):

基督教是欧洲的主要宗教。

约有教徒3.6亿人。

占世界基督教徒的三分之一。

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徒近千万人,佛教徒20多万,以及为数不多的犹太教和印度教。

分布:

天主教(西欧:

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南欧: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马耳他;中欧:

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波兰),新教(英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东正教(东南欧: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南斯拉夫)。

英国

1、英国能源资源优势:

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田煤层厚,埋藏较浅,容易开采;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煤田分布广泛,距海近,便于运输)。

石油和天然气,北海。

核电,发展较快能源工业,曾世界首位,后被美国和日本赶超。

2、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

(1)历史条件:

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历史,因此对外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

伦敦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完备的通讯网络;

(3)政策:

因果政府的金融管制,特别对外国银行的管制,比较适宜;

(4)英国的国内银行对外国银行也抱着欢迎的态度;

(5)金融企业自身在分布上要求高度聚集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伦敦作为最古老的金融中心,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机构为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的必然要求;

(6)伦敦、纽约、东京之间大致相隔8个市区,三大金融交易中心在一天里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接替,这样就保障了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里进行。

法国

1、法国的农业突出地位:

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

农业有利条件:

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以及二战后采取的措施,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地区专业化。

2、农业生产特点:

①劳动生产率高,一直高于其他经济部门;②农业结构合理,农牧并举方针,促进农业兴旺;③专业化水平高,实现机械化后,进行地区、农业和工艺专业化生产。

德国

1、强大的制造业:

德国主要部门:

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

机械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

汽车制造业为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部门。

2、鲁尔区:

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

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人口稠密。

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鲁尔区形成原因:

煤炭资源丰富;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其他: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广阔的市场。

第八章非洲

1、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位置:

亚欧大陆西南面,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

范围:

南起厄加勒斯角,北抵本.塞卡角(吉兰角),南北全长为8100km;东自哈丰角,西至佛得角,东西全长7500km。

面积:

约3021×104km2(包括附近岛屿)。

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2、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外流河面积广大;雨水较多的高原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

在东非裂谷带的底部有许多狭长深邃的湖泊,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

另一类湖泊是凹陷湖,东非高原西部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湖,它是盆地凹陷而成,为非洲最大的湖泊。

3、贫困的大洲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⑴洲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⑵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

第九章美洲

1、美国

1、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优势

(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美国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

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市场”,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地形。

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气候。

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无霜期在100天以上的地区面积占90%。

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

(3)水文。

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部高原潜在水能尤为巨大。

(4)矿产。

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特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