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12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PC在棉花上的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育苗移栽培技术,1957年王健民在四川及华东各地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当时育苗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认为在麦棉套种条件较好地区育苗移栽在生产上使用价值不大,育苗移栽虽可使麦棉套作为连作,减少两熟矛盾,但对产量和早熟性作用较小,没有推广价值。

陈布圣研究育苗移栽在华中两熟棉区应用价值,也认为育苗移栽对棉花产量、绒长、衣分、衣指和籽指均无影响,因此,育苗移栽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20世纪60年代,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棉花薄膜育苗移栽技术得到了新发展,制钵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用工和成本降低,育苗移栽在长江流域棉区迅速推广。

20世纪70年代,由于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以及麦后棉田机械创新,麦后移栽棉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扩大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下游棉区麦后移栽棉面积超过6.67万hm2:

由于麦棉套种,需要预留棉行,土地利用率降低,为强调增产粮食,采取扩大麦幅,增加小麦密度的措施,致使预留棉行过窄,棉苗生育受挫。

导致麦棉共生期过长,不利于粮棉双丰收,因此,将麦棉套种改为麦后移栽,不仅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确保夏粮增产,而且还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因此,在长江流域棉区,麦后移栽棉花逐渐发展起来。

1.1.2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黄河流域棉区,20世纪50年代有小面积试种,60年代面积又有扩大,直到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80年代,随着国家对各项植棉政策的落实和塑料薄膜成本的降低,制钵块工具改进,栽培技术水平提高,肥水生产条件改善,育苗移栽面积继续扩大。

棉花栽培技术也有了新发展。

将棉田机械和农业栽培技术结合,抓住麦后移栽棉栽培技术中培育壮苗,缩短移栽后缓苗期及后期防早衰等关键问题,形成麦后棉育苗机套槽移栽措施。

因此,20世纪80年代,全国育苗移栽面积达93.33万hm2,遍及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

90 

年代,育苗移栽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和完善,棉花育苗移栽面积达200万hm2。

同时促进了传统育苗技术的进一步改革和简化。

1.2棉花地膜覆盖技术

1.2.1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疏菜、花生、瓜类、马铃薯和烟草等方面。

我国是1978年从日本引进这项技术的,1979年开始试验、示范,1979年辽阳棉麻所最早报道地膜覆盖栽培可改善棉花根际环境条件,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等,但在具体应用上,还有一些技术难题。

1980年新疆自治区开始进行棉花地膜覆盖增产效果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证明,利用塑料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栽培,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新疆早春气温低、干旱、土壤板结、盐碱重和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下,地膜的作用更加明显,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掌握的增产技术措施。

认为地膜不仅提高地温,促进棉株生长,在覆盖地膜后,地温迅速提升,5cm土层在5-6月份平均提高30C-5℃,棉苗可提早5-7天,成熟期可提早20-25天,不仅提高了棉花产量,比同等条件未覆膜的增产20%-60%,净增皮棉112.5-412.5kg/hm2。

而且还提高了棉花的纤维品质。

同时地膜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阻止土壤水分蒸发,使水分趋于较平稳状态。

另外,还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1981年全国推广面积约0.4万hm2.1982年全国迅速推广,面积约5.33万hm2。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发展比较快的有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陕西省和新疆等。

1984-1985年全国棉花地膜覆盖面积达83.33万hm2,是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

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可谓是农业发展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地膜覆盖植棉技术已稳定发展为一项卓有成效的栽培技术。

对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盐碱地区增产潜力更大。

有人曾称此技术为我国棉花栽培史上的“白色革命”。

1990年,全国地膜棉面积89.67万hm2,占棉花总面积的16.2%。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了更新的发展。

在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将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相结合,形成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

该技术具有营养钵育苗移栽壮苗全苗和地膜覆盖增温促发的双重优势。

实践表明,移栽地膜棉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覆盖栽培技术在棉花生产上的新发展。

1.2.2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

基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需要,覆膜机械相继研制成功,黑龙江省于1979年首先试制成功3BF-2.4型覆盖机,后又制成了3DF垄畦两用覆盖机,一次完成作畦、整形、镇压、铺膜、压膜和覆土等多项作业,较人工覆膜提高70-125倍。

1983年新疆改进并研制了使耕耙碎土、起垄作畦、喷除草剂、覆膜压土、打孑L、播种和覆土等多种性能联合作业的大型覆盖机,效率高,性能好,为大面积机械化覆盖奠定了基础。

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机械化技术成为新疆主要的植棉手段,发挥其“载体”的功能。

种子清选、播前整地、覆膜播种、中耕开沟,化肥深施和化控治虫等生产环节均已实现了机械化,这些机械化技术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推动了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措施的广泛普及。

20世纪90年代,化肥深施机、联合整地机、平地机、茎秆还田机、新型喷雾机以及新近研制的棉秆收获、残膜回收和棉花采收机具等一大批关键性作业机械已在棉花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将来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1.3棉花化学调控技术

棉花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是棉花高产和优质栽培体系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开始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控制蕾铃脱落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原因并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应用矮壮素(CCC)以控制棉花疯长,但使用后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从而造成棉花减产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缩节胺。

经过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生产上广泛应用矮壮素、缩节胺、九二O、乙烯利等植物化学调节剂来改善和协调棉花的生化过程和形态结构,以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

1.3.1矮壮素的应用与发展

矮壮素,化学名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CCC,属于典型的生长抑制型。

国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验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应用,20世纪80~90年代矮壮素成为棉花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研究表明,矮壮素能明显减慢棉苗地上部的伸长,叶片面积减少,干重略降,但地下部干重明显增加,而且随着浓度增加,其影响更加显著。

矮壮素的使用方法为浸种、浸根,苗期喷洒,蕾期喷洒及涂蕾、涂茎等。

由于棉花对矮壮素反应较为敏感,因而在生产上曾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施用方法的改进和应用技术的提高,在棉花花期,将矮壮素与花铃肥混合追施,有促进棉株生长稳健、结铃增多、铃重增加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1.3.2缩节胺的应用与发展

缩节胺,又名助壮素,化学名为N,N一二甲基哌啶翁氯化物,简称DPC,是一种季胺盐类的植物生长延缓剂。

国内对缩节胺在棉花上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等产棉国已将其应用于棉花生长上,并对其生理效应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大学率先研究缩节胺的作用,证明缩节胺可防止棉花徒长,增产效果较矮壮素稳定。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缩节胺对棉花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之后,缩节胺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00万hm2。

缩节胺能降低棉株高度,缩短节间,叶面积减少,改善叶片素质,使棉花栅栏细胞变长,海绵组织增多,内含物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有利于提高叶片同化的能力,提高棉铃发育初期幼铃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等内源激素的含量,提高棉铃内转化酶活性和降低蔗糖水平,增强了源库间同化物的调适、转化和积累,从而促进了蕾铃的发育,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品质。

至今,缩节胺已发展成为棉花生产上应用的重要调节剂,特别是新疆特早熟棉区,甘肃和内蒙等风险棉区,应用缩节胺量大,且范围广。

利用缩节胺调控棉花生长,塑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弥补无霜期短,热量条件不充足等问题,使当地棉花丰产丰收。

1.3.3 

乙烯利的应用与发展

乙烯利,又名催熟剂、脱叶剂,化学名为2-氯乙基嶙酸,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农业上应用乙烯利,可促进棉铃早熟,增加霜前花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利用乙烯利进行棉花催熟,198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是解决棉花晚熟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其生理作用为,乙烯利能促进棉株乙烯的释放,使棉铃中乙烯的释放高峰提早出现,加快了棉铃的发育,促进棉铃开裂吐絮。

另外,喷施乙烯利后能加速叶片光合产物和铃壳内营养物质向种子和纤维运转,并且增强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过氧化物酶的跃升期提早到来,加速分解和破坏生长素,改变原有乙烯与生长素的平衡,使棉铃向衰老成熟转化。

乙烯利不仅能促进早熟,还可以提高棉花纤维品质,增加铃重。

目前乙烯利在我国每年应用面积为13.33万~20万hm2。

在西北内陆特早熟棉区和甘肃、内蒙等一些风险棉区,应用非常广泛。

2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2.1 

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新技术是当今国内外最先进的植棉新技术。

具有省种、省地、省工、发育快、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好栽易活、操作简便和科技集成等突出特点,被誉为我国棉花栽培史上继地膜覆盖、化学调控之后的又一突破性技术,被农业部列为2009年农业主推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新技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2005年在我国12个主产棉省80多个县(点)进行示范推广,示范点主要分布在川、湘、鄂、皖、赣、苏、豫、鲁及冀等12个省100多个优质棉花基地县,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南襄盆地和黄淮平原,5000多农户扩大示范666.67多公顷。

“两无两化”即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它是采用育苗新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产品,实现“两无”,实行栽培技术的产品化和产品商品化。

针对棉苗生根困难、裸苗移栽不易成活和成苗率低等难题,毛树春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发明了无土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以及“两无两化”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使苗床成苗率高,降低了烂子、烂芽的风险,移栽成活率高,减少补苗,增效1200元/hm2以上,达到省种、省地50%以上,省时,育苗周期短,早育需时25天,迟育需时20天以内,播种出苗缩短3天,2片真叶期缩短4-5天,省移栽工本费60%,基质还可重复利用。

该项新技术一般单产皮棉1125-1500kg/hm2,最高达1650kg/hm2,增产皮棉375kg/hm2,衣分比对照高3%。

实现了植棉高产高效的新方法和一条致富的新途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2.2麦(油)后移栽或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其他产业转移。

而且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非常突出,棉花用工量又大于粮食作物,如何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是棉花科技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因此,棉花投工少,效益高的栽培技术深受棉农欢迎,而且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2.1 

麦(油)后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安徽省农科院安庆棉花所1976-1981年对麦后直播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开展了研究,结果证明粮棉均能获得丰收[24]。

实行麦后直播棉花,前作小麦单产可达3000-3750kg/hm2,皮棉单产600-750kg/hm2,是一项值得示范推广的耕作制度。

1992年,山西省运城研究表明,麦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干物质积累快,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粮棉同步增长,是发展粮棉两熟的一种方式。

同年,上海地区进行麦后直播棉轻型栽培,应用该技术种的棉花产量较高,质量较好,生育期短,且省工节本,效益明显,克服了移栽棉费工多、成本高、效益低、周期长和产量不稳定的弊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技术不仅有利于棉花高产高效,而且有利于扩种夏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还有利于搞活茬口布局,发展多种经营,使棉花的轮作、换茬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对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棉双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麦后直播棉花的优点是,容易获得全苗,保证一播全苗,同时避开苗期病虫为害炭疽病、立枯病、棉蚜和小地老虎等,减少防治次数。

在粮棉间种地区,麦后棉可以缓和争季节、争劳力、争土地和争肥料的矛盾。

不论油菜茬或小麦茬,收割后应立即抢种麦后棉。

一定选用优良的短季棉品种。

麦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的试验证明,不仅棉花产量较高,而且有利于扩种夏粮,夺取粮棉双丰收。

同时有利于省工、节本和减轻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麦后直播省去育苗环节,可节省育秧投工232.5个/hm2;

同时可实现棉田机械化作业,麦后直播棉的播种开沟、中耕灭茬等农活被机械化代替,并可简化整枝技术,节省用工30-45个/hm2;

直播棉结铃吐絮期集中,采摘时间相对集中,可以减少采摘工15-22.5个/hm2.是我国未来棉花两熟制的发展方向。

2.2.2麦(油)后移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在无霜期相对较短、积温不足的地区,如河北沧州岗地区、山西南部地区,棉花在下茬小麦播种时难以正常吐絮,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使麦后棉花难以大面积推广。

因此,采用麦收前育苗、麦收后移栽的方式,可有效弥补生育期和积温的不足,从而提高麦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表明该项技术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同时配合一系列栽培措施,如双株留苗,保证一定群体密度,机械移栽,提出了2ZB-2型移栽机与12或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一次可以完成开沟、栽植、复土和镇压等工序,可以显著提高工率;

促早管理,促早发是移栽夏棉高产管理的中心。

一般以小麦收获期为时令。

在此前提下,移栽时苗龄大小与产量为正相关。

据试验,6叶期移栽比3叶期移栽,霜前花率高18%-19%。

一般移栽前45天左右播种育苗,即实现移栽时苗龄6叶的指标。

即栽即水是缩短缓苗期和促早管理的关键技术。

据试验,栽后立刻浇水的,不出现死苗,一天后浇水的死苗率为29.13%。

栽后一周再浇第二水并与施肥相结合,做到水肥齐攻,可促进早发。

化学调控是高产的重要环节,一般花期喷施一次缩节胺,每公顷用量459为宜,强调先喷施后浇水。

这也是我国未来高产栽培棉花粮食两熟制的发展方向。

2.3棉田化学除草技术

化学除草可极大地提高杂草防除效果,降低除草劳动强度和用工,实现轻型栽培。

2.3.1棉田杂草种类与危害

我国棉田分布甚广,不同棉区杂草群落及优势种有所不同。

长江流域棉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宜杂草生长。

据调查,湖北省主产棉区,棉田杂草主要有马唐、牛筋草和香附子等。

北方棉区以喜凉耐旱杂草为主,豫北棉田常见杂草主要有马唐、狗牙根、黎和觅等多种,辽宁特早熟棉区棉田主要有马唐、稗和黎等。

在全国南北两大棉区常见的60多种杂草中,主要以马唐、黎、稗和芜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尤以马唐发生率高达60%~95%,发生密度一般为20~80株/m2,造成棉花减产的面积约占全国棉田面积的1/4。

棉田杂草与棉花争水、争肥和争光,产生寄生病和虫害,转而危害棉花,造成巨大损失。

黄河、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普遍推广地膜棉和麦棉间套,棉田生态环境更利于杂草发生与蔓延。

杂草严重时可顶破膜,大大缩短地膜的有效利用期。

麦棉间套麦收期间难以及时除草,杂草同棉苗竞争处于优势,重害田棉花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因严重草荒而毁苗。

据估计,每年全国棉田因杂草危害损失皮棉25万kg,平均减产14%-16%。

2.3.2棉田杂草的防治

根据不同生态棉区和棉花种植模式,可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确定除草剂施用剂量、时间、方法。

地膜棉化学除草,以一般禾本科杂草居多,播前可喷施氟乐灵旋入土中,也可播后喷施,混土后覆膜:

阔叶杂草较多的棉田,除草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氟乐灵与扑单净混用防效较单用氟乐灵高10%~30%。

中后期禾本科杂草用稳杀得、盖草能或拿捕净茎叶处理,难除的阔叶草或多年生杂草可用灭生除草剂定向喷雾灭除。

移栽和直播棉田化学除草,栽(播)前用扑草净、恶草灵、仙治、氟乐灵等进行土壤处理,栽(苗)后用禾耐斯、乙草胺、都尔、拉索、除草通进行地表封闭。

麦棉间套田化学除草,选择对棉花和小麦都安全的除草剂。

播后苗前用绿麦隆、利谷隆、扑草净棉行喷雾封闭,套作移栽棉田,栽后用绿麦隆或利谷隆作土壤封闭,也可灭茬后茎叶处理。

麦(油)后棉田化学除草,麦油后整地移栽、直播棉田,播栽后用都尔、利谷隆、氟乐灵及敌草隆作土壤封闭,麦(油)后免耕直播棉花,播后苗前用草甘麟或克芜踪与乙草胺、都尔、拉索、氟乐灵及禾耐斯中任一种混用,既可除出苗杂草,又可防萌发的杂草。

2.3.3 

棉田化学除草的应用与展望

随着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优良棉花品种将进行推广应用,这无疑是扩大现有优良除草剂安全使用范围经济、有效的途径。

同时棉田机械化程度提高,利用机械喷施、滴灌或灌溉将除草剂输入棉田,其方法简单、效果稳定。

估计棉田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皮棉增产1.3%-41.4%,省工30~36个/hm2,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田间耕作技术的改进,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会从繁重的田间管理中解放出来,转向其他行业,棉田化学除草无疑对这种转移起促进作用。

宋美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河南 

安阳455000)

农业展望20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