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37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五规划Word下载.docx

10000地形图,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筛选,确定的建设项目。

三、规划范围

1、地域范围

规划面对全县19个乡镇,重点放在湫河两岸和沿黄一线,也就是县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

具体划分为七个小区,即黄河沿岸下游,黄河沿岸中上游,湫河流域下游,湫河流域中游,湫河流域上游,青凉寺流域,湍水头流域。

2、项目范围

项目主要包括四项:

县乡村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

四、规划期限

2006-2010年,共五年。

五、项目规模

规划乡村道路174公里,桥梁3座。

农田水利新增和改善水浇地37400亩。

基本农田建设6500亩。

小流域治理打坝116座,淤地13000亩,造林14500亩(其中红枣林6500亩,核桃林4000亩,水保林4000亩)。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规划总投资9600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8000万元,地方配套800万元,自筹800万元。

乡村道路规划投资2784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320万元,地方配套232万元,自筹232万元。

农田水利规划投资426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3550万元,地方配套355万元,自筹355万元。

基本农田规划投资78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650万元,地方配套65万元,自筹65万元。

小流域治理规划投资1776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480万元,地方配套148万元,自筹148万元。

七、效益分析

项目可覆盖12.22万人,人均年增收212元,得到投劳报酬26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第二章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临县位于吕梁山西部,北邻兴县,东接方山,南与离石,柳林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佳县相望。

东经110°

29′40″—110°

18′02″,北纬37°

35′52″—38°

14′19″之间。

县境南北长89公里,东西宽90公里,国土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折合446.7万亩)。

2、地形地貌

临县位于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黄土丘陵区第一副区,境内沟壑纵横,切割破碎。

典型的梁峁状丘陵,主梁峁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宽百余米,支梁峁与沟谷相间,几乎平行排列成梳状,沟壑深切,有的高差近300米。

海拔大部分在800-1200米之间。

沿黄一带是峁状丘陵,峁顶浑圆,向下坡度逐渐增大,峁沟高差100-200米。

全县有大小山头2072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7个,沟壑密度在7.5-8.5km/km2之间。

全县土石山区占5%,黄土丘陵沟壑区占65.1%,基岩裸露沟壑区占27.7%,山间河谷区占2.2%。

因此,全县山地多,平川少,山高沟深,陡坡多,缓坡少。

3、气候条件

全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凉湿润。

北凉南暖,气温较差明显,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

多年平均降水量47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63mm,干旱指数2.67。

降雨年际丰歉相差悬殊,最大年为861.1mm,最少年为204.2mm,相差3倍多。

降雨的另一个特点是年内分配不均,一般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特别是汛期降水量占到70%左右,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资源多以洪水形式流出境外。

由此形成旱灾,旱灾是全县的第一大灾,十年九旱成为全县的气候特点。

县内多年平均气温8.8℃,年日照总时数2768小时,大于10℃的积温3212℃,总辐射量140.7千卡/cm2,无霜期150—180天。

光强—温中—水中型的气候资源配比结构,形成了黄土丘陵区第一副区的气候特点。

水土流失严重是本县的又一自然特点。

湫水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居全国之首。

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2020km2,占总面积的68%,土壤侵蚀模数在3000—24700t/km2·

年之间。

在黄土高原105个县中,按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临县属于最危险区域,仅次于神木县,高居第二。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临县成为生态最脆弱、环境最恶劣、潜在危险最大的地方。

还有一个致命的灾害是涝灾,红枣是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红枣产业最大的致命灾害就是秋季阴雨连绵形成的涝灾。

如2003年,两场秋雨,历时十天,使全县的红枣烂掉80%,给枣农带来了灭顶之灾。

4、水资源

临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

全县主要河流有湫水河、月镜河、青凉寺河、曲峪河、兔坂河、八堡河等6条。

其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即湫水河,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条,6—100平方公里的有2条。

临县境内湫水河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为174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8.53%,清水径流量0.27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0.8839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缺乏。

据多年观测及勘察结果,全县水资源总量1.5540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1.46亿立方米,地下水0.5619亿立方米。

5、土壤条件

全县自然土壤面积1472.6km2,占总面积的49.4%,耕地土壤面积1154.4km2,占总面积的38.8%。

全县土壤主要是灰褐土,占99.4%。

自然植被属于暖温带森林草园灌丛植被区,林草覆盖率16.5%。

全县土质有五个亚类,即淋溶灰褐土,山地灰褐土,粗骨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灰褐土。

土壤容重平均1.21克/cm3,土壤有机质含量0.19—0.75%,全氮含量0.019—0.056%,含磷0.115—0.147%,土壤PH值8.3—8.6,属碱性土壤。

6、植被条件

临县的自然植被属暖温带森林草原类型,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华北特征。

本县东北部土石山区主要是针阔混交林,东北部低山和广大丘陵区是草原灌木植物群落,西山主要是红枣栽培区,自然植被稀少,湫河沿岸主要是草甸植物群落。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全县总耕地144万亩,占总面积的36.9%。

总人口58.4万人,农业人口53.81万人,占91.8%。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77亿元,人均111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98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15元。

200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42.0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8.5%。

临县的优势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西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二是沿黄有红枣支柱产业;

三是有10万劳动力大军;

四是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和历史文化名镇-碛口这一旅游资源;

五是有大量的沟道资源。

临县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势产业偏少,没有做大做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严重不足,三产比例严重失调。

2、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品原始单一,市场占有率低而不稳,科技含量太低,加工增值能力很弱。

3、经济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基础教育落后,国民素质不高,缺乏企业家队伍,创新能力弱小,形不成顶尖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引进优秀人才和培育人才的良好氛围。

临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涝灾不断,靠天吃饭的局面长期存在。

2、位于黄土丘陵区第一副区,地形破碎,山地为主,水地极少,仅占耕地的1.8%,且坡耕地占到耕地的70%,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减退,农业生产能力弱,后劲乏力。

3、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267方,不到全省人均水平的1/2,全国人均水平的1/10。

4、基础设施差,现代化水平低,手工劳动,原始耕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

5、劳动者素质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生存发展的能力和脱贫致富的本领十分有限。

临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

临县有丰富的沟道资源,可供建设淤地坝,发展坝地;

在沿黄河岸边和湫水河两岸有大量的荒滩可建河坝,淤滩造地,建设基本农田;

有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发展红枣林,形成红枣产业进行规模开发和加工增值;

有丰富的黄河、湫水河地下水可供开发利用,建提灌站发展水地,浇灌红枣林,抵御十年九旱的灾害;

有丰富的坡耕地,可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三、贫困现状及分析

2004年全县仍有贫困人口42.0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仍是全国和全省的贫困大县,贫困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区格局,大都居住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自然和社会条件极差的山村里。

引起贫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的客观原因。

一些山村道路不通,电话、电视、电一无所有,基本与世隔绝。

至今过着人背肩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2、昂贵的上学、医疗、婚丧费用是引起贫困的现实原因。

孩子上学数万元的学费不得不使家庭负债;

家庭成员偶遇一场大病或重伤,昂贵的医疗费用把家庭拖垮;

一次婚、丧耗尽家庭几十年的积蓄。

3、素质低,劳动技能差是引起贫困的重要原因。

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仅靠落后的耕作方式,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年复一年地维系生存。

四、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到2004年底,全县1027个自然村都已通电,农网改造的村庄有600个,受益30万人,占60%。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80公里,油路里程350公里。

全县有151个行政村通公路,190个行政村通油路,不通公路的行政村290个,占46%。

全县通程控电话的村375个,占50%;

共有固定电话37983门,平均百人有6.5门。

全县有小学1067所,在校生76006人,有初级中学56所,在校生42340人,初中入学率87.6%。

农村有卫生机构828个,医疗床位915张,卫生人数1530人。

有机耕地6.5万亩,机电灌站30处,农业用电量1620万KWH,农业机械总动力68916千瓦,农民人均灌溉面积0.05亩。

2、存在问题

2.1 交通不发达,晴通雨阻的行政村还有290个,全县公路网还没有完全形成,油路里程仅有350公里,交通运输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2 基本农田少,人均不达半亩,这是造成粮食生产少而不稳的主要因素。

稳产高产田不到10万亩,人均仅0.19亩。

2.3 灌溉工程少,水地面积少,抵御干旱的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基本未变。

2.4 水土流失面积大,林草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艰巨。

2.5 农村用电困难,上学受教育困难,求医问药困难,通信困难,看电视困难……

第三章 “十五”以工代赈回顾

“十五”期间,省、市发改委共安排我县以工代赈资金9825万元,其中片区综合开发930万元,基本农田建设736万元,农田水利建设2781万元,县乡村道路333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010万元,小流域治理998万元。

一、计划执行情况

1、片区综合开发。

开发白文、三交、后大禹、万安里、碛口、车赶六个乡(镇),共建成河坝3000米,新增保护水浇地3200亩;

日光节能温室100栋,造林种草8700亩;

打淤地坝14座,新增坝地410亩,建成苗圃100亩;

打旱井600眼,井5眼,砌筑防渗渠4000米,新增水浇地2100亩;

修通乡村道路5公里,解决了4村,2000人的交通困难问题,建成万安饲养公司1000头养猪基地。

2、基本农田建设。

营造经济林3500亩,打淤地坝62座,新增坝地1570亩,建成提水工程2处,防渗渠1000米,新增灌溉面积550亩,新建河坝1350米,引洪闸4处,淤滩造地1400亩。

3、农田水利工程。

共建成河坝12570米,改河345米,新增保护耕地13200亩;

打淤地坝44座,新增坝地1160亩,提水3处,砌筑防渗渠24300米,打井2眼,旱井800眼,配套灌溉及土壤改良8650亩,造林2000亩,新建3处小型提水泵站及配套设施,控制枣树灌溉面积5200亩。

4、人畜饮水工程。

共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88处,解决了97村,5.6万人,1658头大畜的饮用水困难。

5、小流域治理。

共建成淤地坝41座,淤地2450亩;

造林种草3.8万亩,提水1处,打旱井900眼,砌筑防渗渠480米,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

6、县乡村道路建设。

共建成山区四级公路及乡村道路185公里,中小桥30座,解决了183村15万人的交通困难。

同时使79公里沿黄公路全线贯通,直接解决区内10万人的交通困难,并沟通与西部各乡村的横向联系,而且使沿黄旅游经济带开发具备了前提条件。

二、基本经验

五年来,以工代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改善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撑起了扶贫攻坚的半壁江山。

共涉及贫困人口15万人,项目区人均增收156元,帮助区内2.1万人脱贫。

回顾五年的工作,可概括为四条经验,第一,必须围绕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思路选择项目,推动全县红枣产业,湫川蔬菜基地建设以及沿黄旅游经济带开发。

第二,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沟壑打坝与坡面治理、治滩造地与旱变水有机结合起来,治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

第三,必须严格项目的管理。

项目的审报、立项、可研报告、实施、竣工验收、后期管理严格执行《山西省以工代赈暂行管理办法》。

第四,必须追求项目的最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问题与不足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项目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二是县财政拮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难以完成计划任务;

三是后期管护措施跟不上,以工代赈工作成效难以巩固;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大。

第四章 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规划思路

临县境内主要是两大河流,一条是黄河,一条是湫河。

湫河沿岸是全县的粮食、蔬菜产区(10乡镇),黄河沿岸是全县的红枣主产区(6乡镇)。

根据临县的自然特点,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三交工矿区开发为主体,以“黄河、湫河”两河流域开发为两翼。

围绕这一思路和临县“十一五”总体规划,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

围绕两翼开发,兴建县乡村道路,改变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加大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带动高效农业发展,培植红枣主导产业;

增加基本农田,根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与扶贫开发的基础支撑体系,实现稳定脱贫的战略目标。

按照这一思路,规划中根据区域条件,在湫河流域和黄河沿岸重点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垫滩造地基本农田建设,即5年内基本将三交以上湫河的河坝全部修复并垫滩造地,渠系配套,改造成水浇地。

在黄河沿岸一带条件较好地段,筑坝造地,渠系配套,同时利用黄河水提水浇灌,增加灌溉面积。

乡村道路尽量规划出境线,撤乡并镇后的断头路,交通困难、影响较大,人口较多的西部乡村路。

小流域治理规划尚未治理、效益较高的流域。

同时按照轻重缓急,集中治理的原则,为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将两翼开发分为七个小区分步治理。

即:

黄河沿黄下游区,黄河沿岸中上游区,湫河流域上游区,湫河流域中游区,湫河流域下游区,青凉寺流域区,湍水头流域区。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为目标,坚决贯彻国家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各项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决定,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相结合,与移民新村建设相结合,整合扶贫资源,提升扶贫力度,巩固扶贫成果。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区域规划,梯度推进,突出主导产业的原则。

2、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集中投放,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原则。

3、坚持项目覆盖面大,涉及人口多,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原则。

4、坚持生态经济型建设模式,使生态建设与农民脱贫奔小康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农民投劳取酬的原则。

四、总体目标(2006-2010)

通过兴建县乡村道路,消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发展农田水利,增强抵御旱灾的能力;

增加基本农田,保证粮食稳产高产;

实施小流域治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黄河下游安澜。

加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1300元,2008年达到1800元,2010年达到2300元,每年以19%的速度递增。

全县贫困人口,2006年减少到20万人,2008年减少到5万人,2010年全面脱贫。

返贫率2006年控制在20%以内,2008年控制在10%以内,2010年无返贫,稳定脱贫。

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规划布局

一、建设内容

“十一五”期间规划了四类型建设内容,即小型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建设。

具体建设内容为:

1、小型农田水利。

旱灾是临县的头号灾害,红枣是临县的支柱产业,因此,发展农田水利,浇灌红枣林地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安排农田水利项目28项,包括提水灌溉10处,河坝工程7项,防渗渠道9处,改河配渠1处,截潜流工程1处。

涉及全县12个乡镇,主要分布于沿黄一带和湫水河两岸。

总投资4260万元,发展水地3.47万亩。

其中提水灌溉10处,浇灌红枣林0.91万亩。

该部分投资占规划总投资的44.4%。

2、县乡村道路。

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兴建县乡村道路是本次规划的又一重点任务之一。

规划共安排交通工程15项,其中乡村道路12条,长174km,桥3座,涉及12个乡镇,总投资2784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9%。

3、小流域治理。

水土流失是本县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小流域治理是本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小流域治理分布于全县9个乡镇,重点放在历年来未曾实施治理的地方。

小流域治理主要是打坝和造林,共安排35条小流域治理,打中型坝32座,小型坝84座,造林1.45万亩,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km2。

总投资1776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8.5%。

4、基本农田建设。

发展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为退耕还林提供保障措施,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也是规划的重要任务。

涉及全县4个乡镇,主要分布于湫水河及黄河岸旁,安排基本农田建设项目5项,其中垫滩地3项,改河造地2项,发展基本农田6500亩,总投资78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

二、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总思路和区域规划,梯度推进的原则,将“十一五”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规划为七个小区,即黄河沿黄下游区,黄河沿黄中上游区,湫河流域上游区,湫河流域中游区,湫河流域下游区,湍水头流域区,青凉寺流域区,按照轻重缓急各区的项目规划为:

1、黄河沿黄下游区。

涉及丛罗峪镇和碛口镇,共有44678人,91665亩耕地,红枣产量1100万公斤,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1元。

这里是全县正在开发区,沿黄公路正在开通,碛口旅游区正在开发,所以改变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该区域经济摆在了全县经济发展的首位。

首先在该区域规划了3条34公里公路建设与沿黄公路接通,可解决该区33个村21300人的交通问题,为该区的农产品尤其是红枣的运输销售带来便捷;

规划了修河坝1500米,可新增滩地1800亩,并改造成水浇地;

提水浇灌2处,可浇灌红枣林2100亩;

垫滩造地2000亩。

项目覆盖4村3500人,可为项目村增加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脱贫走向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2、黄河沿岸中上游区。

涉及曲峪、兔坂、克虎、八堡四乡(镇),共68949人,225568亩耕地,红枣产量2400万公斤,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8元。

这里海拔最低,热资源丰富,无霜期最长,是红枣树生长的理想地方,也是盛产红枣区。

大力发展该区域的红枣产业,使全县的红枣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在该区域规划了2条40公里接通沿黄公路的道路建设,可解决该区27村15000人的交通问题和红枣的运输销售问题;

规划了提水浇灌6处,可浇灌红枣林6000亩;

改河造地1000亩,项目覆盖7村5500人,可为项目村增加基本农田,红枣稳产高产,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基础。

3、湫河流域下游区。

涉及大禹、三交、林家坪三乡(镇),共有112929人,212014亩耕地,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896元,这里是临县未来发展的工矿区,也是蔬菜产区。

所以利用沟川滩地发展水浇地,解决工矿区的蔬菜问题。

同时打坝造地增加基本农田,缓解该区的用地难问题是该区域规划的重点。

在该区域规划了2条20公里公路建设和1座桥梁建设,可解决20村11300人的交通问题;

发展水浇地7000亩,改河造地2000亩;

小流域治理打坝27座,淤地3000亩,造林3500亩(其中红枣林2500亩,水保林1000亩);

项目覆盖18村12000人,可为项目村增加基本农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稳定脱贫奠定基础。

4、湫河流域中游区。

涉及安业、玉坪、临泉、木瓜坪四乡(镇),共有98847人,185856亩耕地,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981元。

这里是全县的文化、政治中心,也是粮食、蔬菜产区。

改变该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是该区域规划的重点。

在该区域规划了3条45公里公路建设和1座湫河大桥建设。

可解决18村10600人的交通问题;

发展水浇地2800亩;

垫滩造地1500亩;

小流域治理打坝30座,淤地3000亩,造林4000亩(其中红枣林2000亩,核桃林1000亩,水保林1000亩)。

项目覆盖16村9500人。

为项目村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