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14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宾十一五规划.docx

宜宾十一五规划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2006年到2020年,是宜宾抢抓西部大开发和金沙江水电开发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阶段。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主要阐述2006—2020年期间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重点明确“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

《纲要》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约束性,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市域其他规划、实施政府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纲要》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

  规划由《纲要》文本及图件、指标体系、重大项目规划表、说明等组成,其中《纲要》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优势条件

  相对优越的区位。

宜宾是国家南北交通干线和长江经济轴线的交汇点之一,是川滇黔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具有建设成为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图1-1  宜宾市区位图

富集配套的资源。

宜宾是国家战略资源富集区攀西—六盘水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明矿产资源53种,煤炭、硫铁矿、石灰石、石英砂等储量丰富,其中煤炭储量53亿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16万千瓦,具有发展大型水火核电站和高载能产业的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6处,省级27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旅游业优先发展和可进入世界品牌的四个地区之一。

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向家坝水电站及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的启动,矿产、水能、旅游等优势资源已进入大规模开发期。

图1-2宜宾市矿产、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图(2006-2020)

良好的经济基础。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66.04亿元,居四川省第四位、川滇黔结合部地区首位,形成了饮料食品、能源、化工为主导,轻纺、机械、建材、造纸、电子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门类较为齐全。

其中,饮料食品、能源、化工、轻纺等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快速发展的城市。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58万,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现代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市,“铁公水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内水高速、内昆铁路形成了与成、渝、贵、昆等中心城市快速便捷通道,二级机场架起通往京、沪、穗等特大城市的空中走廊,1000吨级船队可直达上海。

第二节“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增长再创新高。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高于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个、1.3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7805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9亿元,年均增长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以上。

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8:

42.3:

29.9调整到2005年的22.4:

49.3:

28.3,非农产业比重上升5.6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比重44%,上升8.2个百分点。

城市建设拉开新框架。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五年增加16平方公里,建成中坝大桥、戎州大桥,开工建设城市环线、翠柏大道,南岸西区、中坝等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21.37%提高到2005年的28.3%。

  基础设施取得新成效。

内昆铁路、金筠铁路和宜长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

新改建等级公路179公里,新建铁路109公里、电气化铁路改造69公里,2005年全市公路、铁路总里程分别达到4482公里、230公里。

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投资15亿元,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85%,新改建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14座。

新增有效灌面1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67.5万亩。

电话普及率达到24.5%。

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6.6年提高到7.7年,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2.3%、48%,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2项。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8岁。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626元、3068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1.9%、47.2%。

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46%、60%下降到41%、55%。

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70%,启动农村居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

扶贫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比重由2000年的42.9%提高到43.6%。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8倍。

新设立海关、商检等口岸机构,成功引进三峡总公司、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森林覆盖率38%,比“九五”末上升3.35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74%,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9万亩、荒山造林59.5万亩、天保工程公益林40.4万亩。

金沙江、岷江和长江宜宾段达到国家III类水质标准。

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分别新增垃圾、污水处理能力900吨/日、26万吨/日。

  总体上看,“十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小、均量低,人均生产总值、非农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等主要发展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支撑单一,自主增长能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才、技术、体制环境不适应区域大发展要求。

从区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特征来看,我市属于西部待开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发展滞后、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仍是当前我市的基本市情。

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持续发展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市的首要战略任务。

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部分预期指标未能实现,计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未落实到空间、要素配置缺乏统筹规划与优化整合、政策细化落实和统筹协调不够等不足,需要在今后规划中着力解决。

注:

1、生产总值:

当年价,年均增速为可比价,2000年、2005年为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十五”目标为经济普查前计划数据。

      2、产业结构:

2000年、2005年为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十五”目标为经济普查前计划数据。

      3、中心城市人口:

2005年为规划区常住人口,其余为建成区户籍人口。

      4、人均生产总值:

200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其余按户籍人口计算。

      5、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

指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率。

“十五”目标为稳定在二级。

   号的“十五”计划目标   6、加为中期评估调整后数据。

第二章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将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加速、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社会结构显著转型等趋势。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将成为国家今后较长时期宏观政策取向。

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

  在此背景下,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新的阶段。

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宜宾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除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生态屏障建设等投入外,更加注重加大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将为我市实现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金沙江水电开发和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全面启动。

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西电东送”特高压中心、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等将加快建设,今后较长时期国家将水电和核电作为能源建设的重点,将为我市大力发展能源、核能元件制造、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高载能产业,构建水火核综合能源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千载难逢的机遇。

  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加速构建。

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成为国家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川南城市群是该区域继重庆都市圈、成都平原城市群后第三大城市群。

宜宾是构建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成渝经济区的加速构建将有利于宜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加速推动资源开发、人口集聚,促进宜宾发展成为区域性大城市。

  举办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

旅发大会的举办将加快我市旅游资源大开发,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宜宾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转变,促进宜宾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合作全面加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协作区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2010年前实行零关税,不仅将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参与区际分工协作创造更大的空间,而且将为宜宾依托内昆铁路、成都—宜宾—昆明高速公路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物流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

我市富集配套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将吸引区外投资大量注入。

随着WTO过渡期结束、国内外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步加速向西部地区延伸、转移,有利于我市吸纳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第二节主要挑战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未来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应对,切实解决。

  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紧迫。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支撑单一、技术水平低、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必须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升级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我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将进一步加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

必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和人口空间布局,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大市弱中心”矛盾突出。

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中心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大开发的需求。

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开放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我市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区域分工层次低、规模小,深层次原因在于开放发展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发展的需求。

仅靠自身积累难以实现宜宾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来资本、先进理念、人才和技术,促进宜宾发展。

  协调发展面临艰巨任务。

我市“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区县人均生产总值差距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就业再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面临巨大压力,移民安置、征地拆迁、困难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必须在注重效率、提高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分享到发展成果。

  人才技术瓶颈制约突出。

我市人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技术应用转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

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更加注重教育和自主创新机制建设,促进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既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艰巨挑战的攻坚破难期。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谋划好发展战略与路径,制定有力的发展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二篇  发展战略

第三章  指导思想

  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和金沙江水电开发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开发优势资源,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把宜宾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注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金沙江水电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是坚持集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有效推进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并重,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拓展资源要素配置空间。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更大空间、更高层级的区域系统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配置发展资源;依托优势资源大开发,在区域分工协作中强化特色功能发挥,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实现整体功能提升。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共同进步。

牢固树立“大宜宾”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城乡、企地分割,强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区域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优化产业和功能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市域不同地区实现特色发展。

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结构同步提升。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为加快发展奠定稳定安全的社会基础。

  六是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把科教兴市和体制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本支撑和中心环节,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章  战略目标

第一节战略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未来我市的总体战略定位是:

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和川滇黔结合部战略枢纽。

其支撑和内涵是:

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中心,国家级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金沙江水电开发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

分三步实现上述战略定位目标:

  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当年价,下同),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更替,基本建成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开发依托城市,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

  到2015年,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00元,基本建成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物流中心、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江上游成渝地区的经济强市。

  到2020年,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4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长江上游经济强市、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期末达到700亿元(当年价,下同),全面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3.5︰30.5,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就业人员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2.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7.5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城市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特色明显、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控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5%和7.0%,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和50%左右;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以上;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每年增加9万人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化水平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引进、利用区外资金120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536万人;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建成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防治体系。

森林覆盖率达到40%,出境江水断面水质控制在III类标准,力争达到Ⅱ类标准。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的天数292天/年。

循环经济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100%、60%和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

[1]指标属性:

预期性目标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性指标,强调了政府为市场活动主体创造宏观环境的经济调节职能、保证微观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职能。

约束性目标是指政府在规划期内必须实现和完成的主要目标,突出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政府的承诺,需要通过有效动员和利用公共资源投入来加以实现。

约束性指标须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

第五章  战略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优先抓好四个带有全局和长远意义的关键领域,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能源、饮料食品、装备制造和化工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以旅游和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立足技术应用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筑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地。

优化整合市域空间功能,构建综合经济区,实施点轴开发。

加快建设多中心网络型大城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区域次增长极。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工业功能区。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集中力量建设以集装箱港口和集疏运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中心。

  强化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支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人口,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扩大就业,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立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制环境。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完善经济调节机制,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开放型经济重大突破。

,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第三篇  重点任务

第六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

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到2010年达到32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达到375亿元,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20%以上。

  第一节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建设西部综合能源基地。

坚持水、火、核、新能源并举,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加快推进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开发调节性能好的中型水电站。

力争建成福溪电厂,开工天堂坝电厂,2010年电力装机总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配合“西电东送”工程,推进金沙江水电开发±800千伏直流换流站建设,力争成为全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心。

推进筠连煤田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

大力发展核电燃料元件制造业,建设国家级核电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推进江安兴福寺核电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煤层气、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开发。

  建设绿色饮料食品基地。

提高白酒、果酒等优质品率,继续扩大优质白酒的市场份额,大力开发绿色保健饮料,巩固“中国酒都”龙头地位。

实施优质茶叶、竹菌类制品、专用粮、饲料、肉食品、方便食品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