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440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docx

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

引言

中国民族器乐是指用我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它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们常常用器乐配合歌唱、舞蹈、说唱和戏曲等表演形式。

在民间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器乐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民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着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中国音乐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唐朝。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

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之后外国传入的唢呐、二胡等也很快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之中。

到清朝以后,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

在民国后期中国民族器乐发展艰难,但也涌现出瞎子阿炳和刘天华两位民族音乐界标志性的人物。

瞎子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流传至今仍被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代表作品,刘天华的《月夜》《光明行》等佳作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也空前迅猛,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也被借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流行音乐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年轻人更是被其表现出的绚烂、华丽、新颖的形式所吸引而逐渐淡忘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音乐。

目前流行音乐在社会上尤其在年轻人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有主导乐坛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外来音乐形式的侵袭,电吉他、R&B、MTV等许多现代音乐手段和新新事物陆续出现。

这些新时代的产物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与高科技的社会互相融合,反映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展现民族器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致使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中国民族器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

人们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器乐大家的姓名。

当一场颇有质量的民族器乐演奏会门可罗雀时,流行音乐的演唱会却异常火爆,一票难求。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民族器乐甚至成了古板、老气的代表。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学生们脱口而出的往往都是时下流行的流行音乐,很少有人还懂得去欣赏我国的民族器乐。

中国民族器乐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却始终没有像外国的器乐一样在同一个标准下系统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民族器乐很适合单独演奏,而这种方式在现今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中很难立足。

对于年轻人而言,中国民族器乐就像是京剧一样,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人。

就算喜欢音乐的人也很难抗拒西洋器乐中那丰富、饱满、浑厚的听觉,以至于很多流行音乐都采用交响曲伴奏,而不是中国民族器乐。

在社会上流行音乐越来越火而民族器乐越来越冷淡的情况下,思考流行音乐影响下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尤为重要。

一、流行音乐影响下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模式滞后

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物质上极大的变化,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地域。

中国最流行、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电视节目往往是一些流行歌曲类的选秀、比赛、翻唱等音乐节目,而有关中国民族音乐的电视节目也就只有每年一次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

提到民族器乐大师可能没几个人了解,但是提到流行歌手大家却基本上都认识。

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民族器乐几乎就是老土的代表。

这从侧面反映出民族器乐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族器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降低?

是流行音乐比民族器乐好听?

还是流行音乐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流行音乐受人欢迎的原因,流行音乐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市场化经营,千方百计迎合大众的口味。

流行音乐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所以流行音乐的运作离不开其背后巨大的经济效应。

既然是一种商品自然就知道如何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人们对流行音乐有一百种要求市场就会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继而产生多种多样风格的流行音乐。

特别是流行音乐在其经济运作上是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里的流行音乐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也才使得流行音乐可以不断地推陈出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2)节奏感强烈,与社会步伐一致。

很多流行音乐虽然旋律很平常,但是具有强烈的节奏。

单凭这一点也能让不少人喜欢上它。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经济利益驱使人们在生活中顶着各种压力超负荷地工作在各个岗位上。

几乎人人都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却能让人沉浸其中,尽情释放内心的压抑。

同时也是因为世界的缤纷多样让人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嘈杂,在这种大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很难平和起来。

渐渐地,很多人只能在激情的音乐中迷失自我,渐渐地,人们喜欢上了这种刺激的感觉。

(3)内容贴近大众生活,能引起共鸣。

流行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多种多样,儿童天真的幻想,学生时代青涩懵懂的感情冲动,青年时期情感的纠葛,中年成熟的顿悟。

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流行音乐,几乎每种心情都能找到对应的流行音乐来表达。

分析了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之后再反观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状况,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中所欠缺的地方展露无遗。

首先,中国民族器乐市场化运营机制还不够成熟。

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但却一直没能壮大起来。

民族器乐大师往往很少被普通大众所熟知,民族器乐乐团也不多见,民族器乐也很少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

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也就缺少资金,也使得民族器乐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女子十二乐坊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女子十二乐坊正是利用了市场化运营才得以在沉寂的中国民族器乐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地。

其次,中国民族器乐在近些年来发展缓慢,虽然不时也有新的优秀作品出现,但这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巨变的现代化信息社会。

民族器乐舞台上老气横秋的乐师,老陈的旋律,缺乏新意的表演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再者,民族器乐的内容和其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相当大的距离。

迎合大众心理的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而现如今的民族器乐在很大程度上都脱离了现代社会。

要么是内容陈旧让人提不起兴趣,要么是感情太抽象无法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音乐源自生活,而民族器乐却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令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这种脱离了群众,与社会发展脱节的情况下民族器乐如何才能发展壮大?

(二)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太强调专业化而脱离群众

我国专业的音乐教育始于1927年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成立。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先后成立了七所音乐院校,各音乐艺术院校相继设立了民族器乐专业。

从此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走向了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

音乐院校为我国的民族器乐事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的人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专业化,系统化的音乐培养模式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音乐对于个性化的民族风格培养。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民族器乐也涵盖了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然而现如今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民族器乐教育的问题上却走进了两个极端。

一是音乐院校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

二是真正少数民族或者偏远山区的原生态民族器乐却还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着民族器乐的接班人,有的非常有价值的民族器乐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对于我国而言,这两种极端化的民族器乐教育无疑会制约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

音乐院校正规化、专业化的民族器乐教育虽然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却同时也堵住了民族器乐个性化、多元化的道路。

这种教育模式着重对音乐事实、音乐形式、演奏技法的听辨练习,却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

也使得民族器乐的学生们虽能娴熟得演奏民族器乐,却很难在民族器乐的发展中有新的突破。

这种现象表明了现如今音乐院校的专业化民族器乐教育模式忽视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多样化。

这种属于音乐院校的民族器乐教育已经是相对而言最为专业的民族器乐教育了,这种教育针对的是专业化、高学历的音乐人才,普通人民大众很难接触到这样的民族器乐教育。

相比流行音乐教育的简单化、普及化,音乐院校中民族器乐教学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器乐传人,也更难以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族器乐发扬光大。

中国的民族器乐是各个民族汇集起来的。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还能保持着原滋原味的民族器乐特色的地方很多是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些地方往往非常贫困,与世隔绝,现代都市的气息无法侵入,让传统的民族器乐得以保留。

但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许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而言,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无异于空想,就连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满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原因。

很多年轻人认为这种民族器乐没有经济价值,因而不愿学习。

第二,基础音乐教育没有完全普及。

在很多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连基本的文化教育都无法满足,更别说基础音乐教育。

第三,现代化信息侵入的原因。

现代化信息的侵入使得山里的人们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也使得许多年轻人选择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就没人来传承传统的原生态的民族器乐。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器乐制作工艺复杂,有的乐器的制作没有固定的标准,有的乐器的制作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社会媒体导向过于娱乐化

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思想和认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我们不仅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运作方式引了进来,同时也把外国的文化也引了进来。

当中国民族文化同西方文化碰撞到一起,就像原始的生物圈受到了外来生物的侵袭一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此时显得不堪一击,并迅速被西方文化占领。

多媒体网络的普及是现代化的标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社会媒体本应是人民生活的导向标,引领社会前进的步伐。

可是,由于缺乏政府的监督指导,现代社会媒体已经转向了娱乐化。

由于社会媒体导向的问题,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变得永无止境。

社会媒体导向的都是娱乐化的音乐,娱乐性的音乐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而音乐的本质是要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是一种持久的永恒的美。

我们的民族文化本质上最重要的就是质朴、真实、乐观、积极,而我们现在的环境被娱乐性的文艺所充斥,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浮躁使得人们欣赏、品味音乐的能力变低了,同时也使得音乐的意义退化了。

目前,民族乐器在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就像我们所面临的饮食问题一样,孩子们都去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垃圾食品了。

当然西方音乐不是垃圾,但现在的人们过于追求时尚和西洋化,反而忘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根和其中宝贵的东西,这是由整个大环境造成的。

例如全国少年歌曲创作大赛,所有的孩子们在舞台上都在跳迪斯科。

这样一代一代下来,民族音乐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有一天就会失传了。

民族乐器是民族文化的具体承载者,有一天要是文化都不存在了,民族乐器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流行音乐影响下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的方法探究

(一)转变中国民族器乐发展观念

1、加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理论研究

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到今天,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器乐理论也经过民族器乐传承者者和理论家们的不断积累和总结而日益丰富,并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中有许多合理的、科学的东西,却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没有将极为丰富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

在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讲到“科学的方法”往往就套用西洋理论。

可以说,缺乏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科学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族性的发展,由于对传统的民族器乐理论没有深入的研究,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当务之急应该加强中国民族器乐理论性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合理、科学的成份,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传统民族器乐理论中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器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进行传统民族器乐理论的实用性探索,探寻传统民族器乐理论的当代意义。

中国民族器乐的民族风格源于民族器乐传统的本身,因此对传统民族器乐理论的研究与总结也是对中国民族器乐中民族风格的探索和追求。

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才是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对于今天的民族器乐发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近些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对于民族器乐合奏方面的探索更是积极。

这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

2、各民族器乐共同发展

我国的民族器乐又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汉族的,有我们熟知的琵琶、古筝、扬琴和二胡等二三十种。

另外一类是十分最重要的也往往是被忽略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它门类繁多,存在于各个民族。

现在一讲到民族器乐就是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的乐器不完全统计大概500多种,而业内业外普遍对少数民族器乐关注不够。

我国的专业民族器乐以中原器乐为主线势必会使中国民族器乐在风格和表演方式上走入模式化的死胡同。

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民族器乐就要树立各民族器乐价值平等的观念。

在保留中原民族器乐等主流音乐风格和方法的同时,也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器乐,在少数民族器乐上寻找灵感,取长补短,把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才能使中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的音乐市场上更有价值、具新鲜感,更有吸引力。

(二)改变中国民族器乐宣传模式

1、尝试商业化合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通俗但不低俗

对于普通劳动人民而言,中国民族器乐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属于少数人可以欣赏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文化”。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因为太“原始”距离人们的现代生活太遥远而太“艺术”,现代民族器乐却因风格、内涵、内容等高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被普通人束之高阁而“艺术”。

本属于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族器乐现在却因过于“原始”和“清高”而无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众的“文化”。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民族器乐没有面向生活,面向人民大众。

尝试商业化合作很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让中国民族器乐从新走入人民大众的生活。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商业化更符合时代的潮流。

实际上中国民族器乐商业化的尝试很早就有先例,如《大宅门》、《水浒》、《闯关东》、《走西口》等电视剧配乐便是借用了大量传统民族器乐元素,还有在《黄飞鸿》《大话西游》等知名的电影配乐中也有不少民族器乐的元素在里面,甚至于在时下发展红火的网络游戏当中也时常出现中国民族器乐合奏。

这些新尝试也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近中国出现的“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包装上新潮的外衣以获得新的生机,受到世界的肯定,但同时也在国内引发了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对民乐艺术的歪曲,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它不可能流传长久。

但其所引发的人们关于中国民族器乐如何走出象牙塔、走向世界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开始促使国人对民族器乐予以重新审视。

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随着“女子十二乐坊”的名字开始被人们所熟悉,一些市场化运作的民乐团体开始出现,尽管逃脱不了抄袭和克隆的痕迹,但可喜的是,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普遍由冷转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学习民族器乐。

“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让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层面的启发:

中国的民族器乐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开发。

中国民族器乐尝试商业化合作不单是为了寻求民族器乐的商业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寄希望与商业合作能利用商业化这一系列的运作方式让中国民族器乐深入群众,同时也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中国民族器乐自然而然地会向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展。

但在依靠这种方式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通俗但不低俗。

现代社会是呈开放性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有可能受一些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对于现如今中国普遍道德水平而言,商业合作就避免不了会有少量低俗的东西渗透进来。

例如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如此包装》中著名小品艺术家赵丽蓉就将评戏用R&P来包装,结果牛头不对马嘴成为最大的笑点。

所以在中国民族器乐尝试商业化合作的时候,既要开放性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又要加强社会监督职责,保证中国民族器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政府采取对民族音乐的扶持政策,合理利用宣传力量

在论及国内年轻人对民族音乐不“感冒”的情况的时候,著名歌唱家王宏伟说道:

“民族音乐需要从政府层面很好地引导: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一些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措施,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专业的作曲家,包括从事民族音乐创作的艺术家们,鼓励他们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给他们提供空间、提供资金,让民族音乐跟时代接轨。

最近在重庆市政府大力倡导下,“唱红歌”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势的潮流。

虽然政府倡导“唱红歌”是出于政治目的,但这也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唱红歌”的潮流下很多经典的红色歌曲被人民重新认识,也正因为政府的倡导扶持,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新作品涌现出来。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政府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重庆“唱红歌”的例子表明:

如果政府能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于民族器乐一些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宣传力量,定能使中国民族器乐又快又好的发展。

3、向世界演出市场进军

中国民族器乐在国内演出市场不景气,但却以轰轰烈烈的态势频繁冲击国外音乐演出殿堂,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地方乐团如天津民族乐团、四川省歌舞剧院天姿国乐团等,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演出片约不断。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德国曼海姆玫瑰园音乐厅、日内瓦维克多利亚音乐厅等,均留有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余音。

以国内视为最高演绎之府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为例,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携“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首次登台以来,先后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等相继登台演出,作为固定品牌,至今已是第十一场,场场爆满。

最辉煌的一年(2003年),金色大厅连续接待了十一个中国民族器乐团演出。

很多经典传统曲目,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夜深沉》等令国外听众沉醉。

瑞士“外交俱乐部”主席福尔米在欣赏过日内瓦维克多利亚音乐厅“中国民族音乐会”后,情不自禁地评价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中国民族器乐演出令西方人大开眼界。

除了经典传统民乐,许多专业作曲家新创作的传统民乐作品也频繁登陆国外演出市场,屡获殊荣。

(三)建立多元化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

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模式的适用,关键在于其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反之,事倍功半,几分徒劳。

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音乐院校课堂上专业化、正规化的教学模式。

由于中国民族器乐种类较多,风格迥异,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就要充分顾及民族器乐的风格特色和个人艺术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之上的民族器乐教育就有其局限之处,最大的不足在于单调的课程设置和忽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

在艺术院校中的民族器乐教育很多时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很单调。

首先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就不够重视,也没花心思去研究中国民族器乐理论化的东西,往往是把西方现成的音乐理论和教育方式照搬过来。

中国民族器乐的特色之一就是风格多样,可是很多艺术院校因为规模的局限性都忽视了对中国民族器乐各种特色的划分和培养。

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尽管技术娴熟,表演到位,可是却没法表现出各种民族器乐的地方特色。

学生也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表演风格,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没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本身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快速发展就是因为流行音乐在教学上没有统一的模式。

流行音乐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音乐出来,也使得流行音乐能在世界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对于中国民族器乐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首先是要开阔视野。

学校可以尝试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或者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定期教学等一系列的与民间互动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少数民族器乐发源地,最直接地感受民族器乐的发展,最直接地体会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基础,面向新世纪的民族器乐教学,必须牢牢的抓住这一点。

同时,应该看到,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许多师范大学、高职高专音乐系、科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实践,许多专家学者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发表了看法,对民族器乐教育来说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民族器乐风格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保障。

科学发展,教育先行,对流行音乐影响下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传承而言,多元化的民族器乐教育定能使中国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的大环境中取长补短,吸纳各种音乐的元素融合到中国民族器乐中来,使得中国民族器乐跟进时代的步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与传承问题一直以来被很多学者所关注,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民族器乐在近期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与流行音乐等现代音乐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很滞后。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与传承还需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努力。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政府和媒体能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让人们关注中国民族音乐,关注中国民族器乐,就能使中国民族器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蔚.谈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征[J].淄博师专学报,1996,(4).

[2]南江.试析流行音乐的内涵与价值[J].黑龙江:

科技信息报,2001.

[3]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一基础与原理[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威廉.M安德森.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李昕.从原生态民歌看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3).

[7]郑宝华、王刚.浅析当代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J].中国音乐,2007,220-226.

[8]石林.浅谈民族声乐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一一对民族声乐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思考[J].

[9]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

(2):

93—96。

[10]李皖.从中国古歌到现代流行音乐[J].艺术评论,2007,

(2).

[11]王士魁.全球化与中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

(2)102-104.

[12]张伯瑜.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中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J].拙风文化网.

[13]杨青、蔡梦.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初创时期的探索轨迹[J].音乐研究,2009,第1期

[14]张伯瑜.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中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J].拙风文化网.

[15]朴东生.民乐记事60年[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致谢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日常工作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

很庆幸这些年来我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成长。

感恩之情难以用语言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李颖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李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