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49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Word格式.docx

C.革命者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5.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

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6.毛泽东说: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2: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1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8.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学习方式.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某同学在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两个观点作为“立论”:

第一,“在五四以前,中国(思想)文

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思想)文化的斗争”.第二,“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1)请为该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该同学在论证第一个观点时,应选择哪些典型的论据进行论证?

(3)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前后,它能够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4)在思考第二个观点时,该同学引用了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则材料: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他引用这则材料将论证什么问题?

20世纪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是什么?

概括指出这两次飞跃分别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的贡献.

易错起源1、近代中国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主张演变的特点、影响

例1、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

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2.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层次深入一步.

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易错起源2、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

例2、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判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回忆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的含义进行判断.A项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给予人们权利,属于民权主义;

B项主张驱除满洲贵族,属于民族主义的内涵;

C项主张改良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

D项主张推翻满清王朝,属于民族主义,故答案为A.

【答案】A

全面理解三民主义

1.对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的局限性.

2.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及评价

(1)发展:

①民族主义,一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2)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②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仍具有局限性.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命题多是围绕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分析三民主义思想内涵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二要注意三民主义新发展的内容与特点等。

易错起源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例3、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新文化运动有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1)促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中国革命准备了领导力量.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

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1.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

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2.“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他”()

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

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4.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20

8

4

10

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5.“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

”这里所说的“完全被忽略”的内容主要指()

A.西方的工业技术B.西方的思想文化

C.西方的政治制度D.西方的军事技术

6.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7.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

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

下列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①辛亥革命②新文化运动

③义和团运动④洋务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8.陈独秀认为:

“矧在吾国,大梦未觉,固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绌,而可与当世争衡?

”为此他极力倡导()

A.自由平等B.思想解放

C.发展科学D.经济强国

9.近代某学者在文章中说: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明贵贱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是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根据上述言论判断,该学者可能与哪场运动有关()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

10.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

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1.一位学者自述:

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

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

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A.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B.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12.书籍和杂志是思想的载体之一。

下列书籍和杂志说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思考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中国向何处去”B.“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C.“民主、共和”D.“社会主义能否救中国”

13.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断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

(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

(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

(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

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

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

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

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评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