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61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攀枝花环境友好型城市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攀枝花市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面积7434.5平方公里。

攀枝花市是一座新年兴的移民城,有41个少数民族。

2005年底,拥有107.98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58万。

1965年建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米易两县。

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铁、能源基地,正在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攀枝花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其中钒钛资源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有绝对优势。

据了解,攀枝花市目前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为73.37亿吨,钒资源储量1547万吨,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钒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25万亿美元。

经过40余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产业基地,并正在成为全流程的钛工业基地。

攀枝花在发展中一贯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政府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环境管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高度重视,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攀枝花市是六十年代建设的新兴钢铁城市,在秃山峻岭之间,沿着金沙江两岸建设了钢铁、矿山、电力、煤炭、水泥等配套发展的工业基地。

七十年代初投产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1979年的资料表明[3]:

日排废气1亿立方米,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为57吨,最高达1405吨,超标5~140多倍;

年排废水2.15亿吨,洗煤、选矿、灰渣废水中悬浮物每年400万吨直接排入金沙江,水质不断恶化;

年排废渣440万吨,加上卫生条件差,水厂设备不完善,自来水达不到饮用水标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全省之冠,癌症死亡率1978年比1975年增长2.1倍。

“喝了金沙江水就生病”的说法在当时广为流传,群众反映强烈,说这里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南征时的瘴气发生之地,不适于人们生存。

由此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职工不安心的重要因素,外面的人不愿来,这里的职工又要走,影响着攀枝花经济社会的发展。

攀枝花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工业产值由1977年的7亿多元发展到1987年的16亿多元,翻了一番多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

他们的实践说明,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区域内,以冶金工业为主,污染严重的钢铁城市,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二者是能够同步协调发展的。

攀枝花从19世纪末继续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横向比,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容量粗放生产的旧的发展模式,造成“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不可持续境况日益显现,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居环境不佳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期盼最迫切的问题。

这就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增长方式,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环境问题的研究意义

目前,攀枝花正以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谐攀枝花为战略要求,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为战略目标,以推进“四个倾力打造”为战略重点,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廉政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建设,提升环保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加强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态度工作。

所有这些都要求攀枝花更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攀枝花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保持发展后劲的自身发展需要。

开展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经验,结合攀枝花城市的特点和条件,研究提出攀枝花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目标、指标体系、跟踪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建议,不仅对攀枝花强力推进创模6大工程、实施创模攻坚8大行动计划、启动绿色家园“十个一”工程行动计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类似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对于构建攀枝花市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研究

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

可持续的发展反映了对人口的合理控制、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7]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

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

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己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三者协调推进的发展过程。

生态可持续发展: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可持续发展:

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项权利的社会环境。

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

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资本论》中描述过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出现了伦敦烟雾、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1962年,美国的莱切尔·

卡逊女士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引起强烈的反响。

该书反映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化学药品特别是杀虫剂的使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野生动物的安全、人类的健康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进一步指出人类正在冒着极大的风险来改造自然,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

这次会议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第一座里程碑。

这次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文件中,其一是《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此外,会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只有一个地球》报告明确提出需要重新建立地球上的秩序,为此我们需要爱护共同享有的生物圈、学会在生物圈中共存、制定人类生存的战略。

其实质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恢复自然环境,制订新的战略以促进国际合作。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与会各国已经在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制定了共同的原则。

《宣言》指出,目前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共同努力。

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生态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在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10周年之际,一些专家撰文指出,环境问题的焦点已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耗竭等,则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于1987年4月出版了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环境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报告指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于某一时期在某些地区实现,而是要在整个星球上延续到未来。

这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

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始出现在人类面前。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此次会议是可持续思想产生并得以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

通过此次会议,国际社会就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为生存必须结成“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等问题达成共识,接受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即《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会议明确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的原则,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才是人类应作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9月2日至4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会议最后通过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两个基本文件。

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会议,它表明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二、目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产生和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国际层面上,从16世纪英国人摩尔的“乌托邦”,1800~1900年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到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人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研究从未停止过。

19世纪起,国外城市规划理论开始体现出明显的“生态化”趋势,先后出现了“生活图式”、“区域观”,与“自然观”、“人类聚居学”等一系列规划理念。

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据此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以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生态城市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

近年来,国外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开展得较为广泛,Gustavson(1999)[11]等以加拿大的Fraser河流域为例,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体制等方面对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和模拟进行了研究;

Comelissne(2001)[12]等引入模糊集理论,开发了基于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

Noorbakhsh[13]和Sagar(1998)[14]等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了讨论,Noorbakhsh[13]还对此提出了修正;

Merkle(2000)[15]等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了建立生态系统影响效应指标的方法;

Hnaley(1999)[16]等对英国地区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真实储蓄、社会经济福利指数(SIEW)、真实发展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计算和时间序列分析,从而评估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Huang(1998)[17]等研究提出我国台北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指标体系框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立该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详见表1.1。

我国自1990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考核模式,目的都是推进国内城市的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表1.1我国国家层面提出的城市考核指标体系

时间

城市创建名称

发起单位

1992

园林城市

建设部

1997

环境模范城市

国家环保总局

1999

卫生城市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2003

生态城市

2004

生态园林城市

近年来,生态城市则成为国内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宋永昌、戚仁海(1999)[18]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并选择攀枝花、广州、深圳、天津、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

盛学良(2001)[19]等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四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同时对各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标准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100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44个主要指标,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刘则渊(2001)[20]等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构成复合生态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了一套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建设标准,并将其应用到大连市。

郭秀锐(2001)[21]等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等问题,并使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

顾传辉(2001)[22]等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模式,从人口、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杨建森(2001)[23]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等架构理论。

张坤民(2003)[24]等提出了建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原则、方法具体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苏州、宁波和广州等城市。

第三节建设环境有好型城市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是在攀枝花学院和攀枝花市环保局科研项目——“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结合攀枝花近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和要求,对攀枝花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备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作了全面分析和阐述,同时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

为便于指导、跟踪和评估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进程,根据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符合攀枝花城市特点、与国际理念相接轨、便于操作的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并将国际上小区域评价中采用的图示评估方法应用到城市指标跟踪评价中。

根据攀枝花实际,在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指导下,系统研究和提出攀枝花近阶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点工作领域、主要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在国际上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攀枝花的城市特点和开展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在研究上坚持了“三个结合”。

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市区域响应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联系到城市发展实际;

二是资料调研与攀枝花城市实际的评估分析相结合,在资料调研上尽可能选择类似城市类似工作进行分析对比,以体现对攀枝花城市的借鉴意义,在参考借鉴上以攀枝花现状和条件分析为基础;

三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研究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理论框架体系、指标体系,同时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使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二、主要创新点

1、首次比较系统地结合攀枝花市特点开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研究。

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进行比较完整的阐述。

环境友好城市高度概况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本质上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实现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经历的过渡形态。

它更为关注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与环境的充分协调和相互友好,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在现有自然环境、资源享赋、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前提制约下,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程,所能达到的最佳生态环境状况、最优资源配置模式、最适合思想行为方式。

2、在结合攀枝花市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和评价上有一定突破和创新。

根据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符合攀枝花城市特点、与国际理念相接轨、便于操作的攀枝花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将国际上“环境良治”,新的理念结合到指标体系中,并将国际上小区域评价中采用的图示评估方法应用到城市指标跟踪评价中,方法新,表达清晰直观。

通过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降低污染的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3、联系实际突出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研究成果已得到不同部门的采纳。

攀枝花市政府已将本研究部分成果作为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实效,督促政府正确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环境问题及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的主要影响

20世纪中叶以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环境运动,环境问题成了社会的中心问题。

当前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一般归纳为: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垃圾泛滥、资源短缺、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10个方面,被称为世界环境十大问题。

当前最被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后四个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

一、大气污染严重

人类在最近一个世纪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0%,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达到55亿吨。

世界城市人口中有约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另有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超标的大气环境中[4]。

此外,环境专家已经在大气中检测出260多种危害人体的挥发性有机物。

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排放物导致的酸雨、酸雾、酸雪等沉降物的危害已遍及五大洲。

二、水污染严重

目前,全球一半的江河水流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80个国家严重缺水。

全世界每年有2.5万人的死亡原因是水污染。

全世界65亿人口中,12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腹泄病例每年多达10亿[5]。

不仅陆地上的水受到污染,海洋污染也日益严重。

海洋污染使沿海居民肝炎、霍乱等病例增多,使鱼虾和其它海洋生物减少,海洋污染形成的“赤潮”遍及美、澳、亚各洲。

80年代末期以来,各种高产鱼、名贵鱼种大量减少,美国和北海鳍鱼、比目鱼数量减少50%~65%。

三、森林面积锐减

联合国报告表明,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历史上,森林曾占陆地面积1/3以上,一万年来被缩小了1/3。

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一半。

过去150年美国95%的森林已被砍伐。

拉丁美洲2/3的森林已经消失。

非洲和亚洲一些原木材出口国(如尼日利亚和泰国)因森林消失已经成为木材进口国。

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己经全部消失。

过去30多年来,全球热带雨林己有40%遭到破坏(据估计全球热带雨林仅存不到1/2),按此速度,180年后就将全部被伐完。

全球森林面积在过去30年内急剧减少。

最近20年里,全球每年砍伐森林2000多万公顷。

仅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就减少9400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2.4%。

乱砍滥伐、过度耕作使世界23%的耕地严重退化,全球1/3以上的土地面临沙漠化威胁。

四、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包括土壤侵蚀、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形式。

全球现在每年因侵蚀流失土壤250亿吨。

荒漠化威胁着地球三分之一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7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全球有约10亿人口生活在沙漠化和遭受干旱的地区。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经有8.7亿公顷土地沙漠化,撒哈拉地区每年有700万公顷农田被毁,撒哈拉沙漠南缘50年来已有65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了沙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每年因土地退化至少损失260亿美元。

1995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01年6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发布讲话。

他指出,目前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19亿公顷土地和1/6人口的生活,它已超越了地区界限而成为真正的全球问题。

据权威资料显示,现在全球己有110多个国家,40%以上的陆地面积、10亿以上的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五、垃圾泛滥

全球每年新增加垃圾100亿吨,人均折合2吨。

仅美国每年就产生工业垃圾20亿吨以上、城市居民垃圾2.2亿吨以上、丢弃的旧汽车1000多万辆、废轮胎上亿只。

全球危险废物以每年5亿吨的速度增加,全世界湖泊、河流、水井直接受到有害、有毒物质和垃圾废料污染的威胁。

全球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

工业垃圾和有毒废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7]。

六、资源短缺

粮食、能源、水源和其它各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000年10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一份报告:

《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8]。

报告指出:

全球自然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己经迅速减少了1/3。

人类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地球资源将在未来75年内耗尽。

报告还根据各个国家人口数量和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了各国的“生态足迹”大小,用以表示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的大小。

排在第1~6位的国家分别是阿联酋、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新西兰。

七、酸雨问题

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主要形式,除外还有酸雾、酸雪等。

它们是由工业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

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

20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被大范围发现。

80年代起迅速扩大到全世界。

8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1万个湖泊完全酸化,另有1万个受到严重威胁。

在中欧,德国有1/3的森林受到危害,瑞士达到50%以上。

当时,欧洲降水的PH值在4.0~5.0之间。

1997年国家环保局的调查表明,我国酸雨区己占国土面积的40%,并预计直至2020年前仍将呈扩大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