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75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Word格式.docx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技能/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培养目标

通过中国历史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项目课题

任务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

设计

课时

知识

技能/能力

情感态度

项目一

一、中国古代史

任务一:

知道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了解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融;

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1.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1.唯物史观。

能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有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时空观念。

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3.史料实证:

能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能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

4.历史解释:

能以史料为依据,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

1.课前认真预习;

2.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3.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1.教师讲解、展示知识点;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朗读;

4.完成作业练习。

2

任务二:

知道秦的统一,认识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知道汉朝巩固统一和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

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科技文化成就。

2.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建立与巩固

4.课前认真预习;

5.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6.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任务三: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科技进步与艺术成就。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课前认真预习;

8.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9.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任务四:

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

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4.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10.课前认真预习;

11.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12.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任务五:

了解辽、宋、西夏、金的政权并立;

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与文化成就。

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13.课前认真预习;

14.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15.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任务六:

知道明清王朝的更替;

知道明至清中叶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史实,认识这一时期维护统一和经略边疆的意义;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了解明至清中

叶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道明至清中叶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危机及原因。

6.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

16.课前认真预习;

17.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18.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项目二

中国近代史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1.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知道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了解新文化运动,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初年的社会

五四运动;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和共产党的成立;

土地革命时期的人民政权发展情况: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课后认真复习,总结思考。

了解抗日战争史实、抗日战争的意义。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5.人民解放战争

项目三

三、中国现代史

了解新中国成立及当时所面临的的国内外环境。

1.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1.能够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

3.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学习和探究中国历史问题的有关信息;

4.能够有条理地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能够说出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经过、重要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概况,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5.能够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

1.课前做好活动或者写作的准备;

2.热情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言;

3.课后总结、思考

1.小组围绕活动主题进行讨论;

2.限时发言或作文

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曲折和伟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3.课后总结、思考。

了解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的道路。

3.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复习

机动

合计

34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或编写

1.教材结构和内容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2.教材要有效地体现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适应中职历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

3.教材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教材内容要内容要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二)教学方法

1.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和核心素养目标取向。

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做出科学的阐释和客观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

2.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强化历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实行做中学、做中教,促进学生加强书本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3.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

创设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单纯语言信息传递形式,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信息化资源的选取和组织,注重协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多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如深度学习、项目学习、微课学习、翻转课堂,以及课下自主学习等。

(三)教学条件

本课程安排学生在班级教室进行授课。

(四)课程资源

1.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建议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

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

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对尚未开发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相关教学资源,组织师资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

1.考核方式:

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开卷考。

2.期末总评计算方式:

平时成绩(30%)与期末开卷考试成绩(70%)合并计算,计分采用百分制。

3.考核内容:

考查重点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五、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专业.

起草人:

工作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