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0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映监测年度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与2015年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

2016年,全国%的现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3万份。

其中,新的和严重者万余份,其比例持续增加,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可利用性持续增加。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为1068份。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单位。

2016年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药品经营企业占%,药品生产企业占%,个人及其他占%。

其中,医生报告占%,药师报告占%,护士报告占%,其他报告占%,表明医疗机构仍发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渠道作用,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报告工作。

  报告涉及患者情况,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

1,女性略多于男性,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占%。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中药占%、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占%。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口服给药占%、其他给药途径(如外用、贴剂等)占%。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情况,排名前三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胃肠系统损害占%和全身性损害占%。

  关键指标

  1.基本药物监测情况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报告万例(占总体报告的%),其中严重报告万例,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中成药病例报告占%。

  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按类别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占%;

这两大类药品累及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胃肠系统损害占%、全身性损害占%、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占%。

  203种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6857例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内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

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扶正剂,占内科用药报告数的%;

中成药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胃肠系统损害占%和全身性损害占%。

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全身性损害占%、胃肠系统损害占%,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神经系统损害占%。

  2.化学药、生物制品监测情况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化学药品,例次数排名前五位的类别为抗感染药占%,心血管系统用药占%,镇痛药占%,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肿瘤用药占%;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感染药占%,抗肿瘤药占%,抗毒素及免疫血清占%,细胞因子占%,血液制品占%,诊断用生物制品占%;

注射制剂占%、口服制剂占%。

  2016年抗感染药物报告排名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排名前3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

严重报告中排名前3位的大类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排名前3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

  3.中药监测情况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药品之中成药,例次数排名前10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开窍剂中凉开药%、解表剂中辛凉解表药%、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祛湿剂中祛风胜湿药%、祛痰剂中清热化痰药%、补益剂中补气药%、理血剂中益气活血药%。

与2015年相比,益气活血药报告例次数进入前10,止咳平喘药退出前10。

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和%。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其他注射给药占%,口服给药占%,其他给药途径占%。

  4.中西药复方制剂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是口服、外用制剂。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万例(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其中新的、严重报告4437例,占%。

  部分中西药复方制�┰诹俅步衔�经常使用,当与其他含有相同成份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利历时,由于剂量或效应的叠加,有可能致使药物过量或毒性协同作用的发生。

监测数据显示,与单独用药比较(%),中西药复方制剂归并用药涉及胃肠系统的严峻药品不良反映/事件组成比较高(%)。

可能与个别患者在利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同时,服用了其他含相同或功效类似组分的药品,致使超剂量利用或效应叠加等因素有关。

  监测意义及警示

  药品有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正面”功能,也存在有不良反应的属性。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药品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可及时发现药品潜在的固有风险,评价其风险效益比,不断完善药品的安全性信息,保护公众的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了,意味着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

在医疗实践中,能及时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6年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水平连续六年呈下降趋势,提示我国抗感染药临床的安全使用有所提升。

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化学药品的注射制剂比例仍持续增加,提示临床应继续关注注射剂型的使用管理和安全监测。

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缓慢升高态势,与我国人口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基本一致,提示应继续关注老年人群用药安全。

应特别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会发生肌腱炎、肌腱病变、重症肌无力恶化、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心律失常、超敏反应、肝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血糖紊乱、光敏感性/光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占比较高,需要继续关注其安全用药风险。

应继续关注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益气养阴类、凉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注意:

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也与药品质量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