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07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艺术专题Word格式.docx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二)古今言殊

诗歌的词汇经过漫长发展,出现了“古今言殊,四方谈异”的现象,望文生义会导致隔膜和误解产生,如下: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李商隐《重有感》

其二:

知人

识字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偏向于形式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

接着,就是内容的理解和意蕴的探求。

要进一步理解内容,知人论世的不可或缺的。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就中国文论而言,孟子最早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在此,我们将其析为二事来讲。

所谓“知人”,要对艺术家生平、作品及影响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

不知其人,会对诗歌鉴赏产生什么影响?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价道:

眠何必共被?

行何必携手?

此殆言己(杜甫)无日无夜不教侯(李白)作诗。

读他日“重与细论”之句,盖先生之教之,不信然哉!

读“飞扬跋扈”之句,辜负“入门高兴”、“侍立小童”二语不少。

先生不惜苦口,再三教戒,见前辈交道如此之厚也。

可见,不知人是难以很好鉴赏的。

要知人,就要对哪些方面有有所了解呢?

简单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思想的立场;

现实生活的态度;

文艺审美的倾向;

从政的事务能力。

只有对诗人了解的越全面细致,对诗歌的鉴赏才会越深入隽永,如下: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诗人学陶者甚多,成绩显著者莫若王维,他耽好自然,笃爱情亲的一面也颇近渊明。

但他特别不能理解《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贫士叨扰知己,图一醉饱,诗人毫不讳言,本色率真,也正见其宁乞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可贵。

王维不能理会,批评道: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这一轻率的讥议,使后来读者很不舒服。

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解道:

“愧非韩才,时代将易,英雄无聊。

……淮阴能辅汉灭项,乃能报漂母,不然竟漂之恩,亦何由报哉!

板荡陆沉之叹,寄托于此。

其三:

论世

所谓“论世”,指在更广泛意义上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地触摸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描述的空白。

(一)文变染乎世情

我国诗文评论,向来对历史、时代的把握十分重视,对不同时代的文风有不同的概括,如“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江左宫商”,“盛唐气象”等。

如: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聘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曹植《薤露行》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

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王和卿《醉中天·

咏大蝴蝶》

(二)年代-地理-制度-风俗

年代是个时间概念,地理是个空间概念,由此两者,所有历史事实可以在四维空间中一一展现,也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出现四个地名:

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它们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理解全诗的关键。

程千帆认为不同时代或者距离遥远的地名出现在同一首诗中,“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

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将士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

理解制度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如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弄清与诗意有关的风俗习惯,对赏诗大有助益,如刘长卿的《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三)以史证诗

诗歌不同于纪实,故严格的“以史证诗”是行不通的。

但我国确有很多缘事而发的诗歌,如《七步诗》。

而咏史诗、怀古类专题,都与史实相关。

所以,“以史证诗”不失为论世说诗的方法之一。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陈子昂的《感遇》

诗中包含两个历史故事,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以史证诗,可谓得其情实。

其四:

诗法

赏析诗歌最好能有一点写作诗歌的经验或者教训,如果完全没有写作经验,应该略懂一些诗歌创作方法。

(一)佳句法如何

整体而言,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系统的违反,具有突出的反常规特点。

其一:

省略

诗歌会将一些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等省略,还可以以省略动词,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颠倒与拆散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曹操《短歌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搭配背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沈佺期《杂诗》

其五:

用典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李商隐《安定城楼》

其六:

音乐美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李白《长相思》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其七:

妆点字面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王实甫《西厢记》

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

——郑燮《道情》

妆点字面从消极来说是凑合字数,从积极来说是敷彩染色。

其八:

双关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

(二)楚雨含情皆有托

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已经奠定了重视比兴象征的手法。

《离骚》形成了“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寄托传统。

比兴手法一方面便于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另一方面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唐代来鹄《云》

如果诗歌取喻的形象本身就反映着生活情境,

不依赖托意便自具一定审美价值,那是比兴寄托的较高境界,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作者寓意,读者会心,是比兴寄托。

作品本无,而读者随意强加,是比附。

也有一种异于两者的情况:

读者对作品别有会心,而作者实无此意。

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时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这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例子。

会意

识字、知人、论世、诗法,目的在于对诗歌的客观意义予以确解。

而会意,则是独自运用自身经验,对诗意能动地加以阐发。

关于会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因为读者而不同。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杜甫《羌村三首》

在理解上,一曰“娇儿绕膝,以抛弃之久,畏我复去耳”。

(金圣叹等)。

“不离膝,咋见而喜;

复却去,久视而畏。

此写幼子情状最肖”。

(卢元昌等)

其次,“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这里的功夫,主要指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等。

最后,读者何必不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不但可能,而且应该通过会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有创新的倾向。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现在,我们仍然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人诗句来表情达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金陵五题·

乌衣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都已超出诗人写作时的思想,而具有新的意趣。

其六:

吟咏

据考证,最早的诗歌是活在人们口头上吟唱的,《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可见,诗歌从一开始就富于节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比文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活力。

诗歌不仅可以朗读,即诵,还可以吟唱,即吟。

吟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依傍地方戏,有的依傍自谱歌曲,有的是即兴演唱,带有地方色彩与方言语音。

不管是吟还是诵,都有一些基本规律要遵循:

首先:

音步的跌宕

旧体诗的音步(顿)较现代诗为整饬,一般是两字一顿或一字一顿,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其次,音节的重轻

在吟咏时,要根据诗意,将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节奏的重音适当配合,对句中的中心词句加以强调,形成高低强弱的语调。

牵衣——顿足——拦道——哭。

——杜甫《兵车行》

再次,语调的变化

阿母谓府吏:

“毋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焦仲卿妻》

阿母的话有斥责,有利诱,读时宜有变化。

焦仲卿的答语干脆利落,读时要平稳,以见其坚定不移。

此外,还有几种情况。

首先,如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东湖对联

此即双声和叠韵。

“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

其次,如秦观的《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此即“顶针”又称“联珠”,指以上文的结尾(有时候是句中字)作下文开头,在诗节转换间造成意断辞连的效果,是重叠的特例。

再次,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宛敏灏的《菩萨蛮》:

梦余悲老凤,凤老悲余梦。

断肠话西窗,西窗话断肠。

此即“回文”,是将前句的部分或者全部音节在后一句逐一倒装,形成音韵上的对称,收到回肠荡气的效果。

回文的极致是“颠倒韵”体,如: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苏轼《题金山寺》

前部分是从月夜到清晓的寺景,后部分为从清晓到月夜的寺景。

最后,是“象声”,即模拟某种声音,易造成与描绘吟咏的景色相类似的听觉效果,使读者如闻天籁,产生共鸣,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王磐《朝天子》

“萧萧下”(xiaoxiaoxia),状落叶声,“滚滚来”(gunggunlai),状江声皆妙,“喇叭唢呐”(labasuona),叠韵,韵部洪亮,将唢呐吹奏之声表现出来。

再如:

布布谷,哺哺雏。

雨,苦!

苦!

去去乎?

吾苦,苦!

吾顾吾姑!

——江天多《三禽言》

通篇叠韵布谷之声(bugu),近似游戏文字。

比较

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比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赏析的必不可缺的途径。

比较方法丰富多元。

对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张九龄《望月抒怀》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也可以比较不同时代同类作品,如汉乐府《上邪》与唐《菩萨蛮》;

更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相似之处,如李商隐的《无题》与李煜的《浪淘沙》等等,

示例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唐无名氏《菩萨蛮》

两首歌词都写情人山盟海誓,列举不可能之事,表现了意志坚决。

但是在意趣上有差别。

示例二: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曹雪芹《葬花词》

示例三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从内容看:

《田园乐》写春晓之景,有春眠之事,有“宿雨”、“花落”、“莺啼”,与《春晓》有相似之处。

  从表现手法看,却有不同之处:

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到闻啼鸟而惊梦,又写酒醒后对夜来风雨的回忆,从而引起惜花的心情,展现了有序的时间过程,没有涉及太多空间表现。

 王诗则从桃红带雨、柳绿含烟,满地落花到空中莺啼,都是在“山客犹眠”那一刻,同时并置于空间的物体,是绘画的手法。

所以,孟诗富有形象性,却不是“诗中有画”,王维则当之无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不能排斥类似的情景,诗人们会有相反或者相似的体验。

所以,古代诗人中会有很多相似之笔,通过比较是可以发现的: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多情却似总无情。

——杜牧《赠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夤《诉衷情》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第二节:

诗歌名作鉴析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对若干著名诗歌进行详细分析。

李商隐的《锦瑟》;

陆游的《钗头凤》;

马致远的《秋思》。

爱伦坡的《致海伦》;

叶芝的《当你老了》。

其一:

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李商隐其人其事

李商隐和杜牧在晚唐被称为“小李杜”,是该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家。

李商隐(812-858)的生平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家道衰落,血脉绵薄,感伤羸弱。

身陷党争,仕途多舛,儒道杂佛。

因此,身世、家事、时事,从各方面都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禀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性格,使他灵心善感,情感丰富细腻。

《锦瑟》是其代表作,可以做如下翻译:

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令我想起了华年。

庄周晓梦中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把一片春心画作杜鹃。

月光下大海明珠潸然泪下,暖日中蓝田宝玉朦胧生烟。

此情此景岂止今天才追忆,在当时就已使人不胜怅然。

大致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后,我们再进行详细解读。

二、《锦瑟》的解读

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曰: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祯曾为此感慨道:

“一篇《锦瑟》解人难。

近人梁启超更坦率: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而晚清的刘熙载在《诗概·

艺概》中则一言以蔽之“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于是,《锦瑟》便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

接着,我们从三个方面,尝试对这个诗歌的难解之谜进行如下分析,即:

主题,用典和意象。

三、《锦瑟》的接受及批评

其一,关于主题:

自《锦瑟》一诗传世以来,可谓注家蜂起,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专门探究和诠释《锦瑟》的文章多达百余篇,当今学界还有学者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发现的材料对其进行研究。

 《锦瑟》主题的解释至少有十四种之多:

第一,咏令狐家青衣说;

第二,咏瑟说(瑟声适怨清和);

第三,悼亡说;

 

第四,自伤身世说;

第五,纯美说;

第六,诗艺说。

在诸家观点中,“悼亡说”和“自伤身世说”最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

当代著名的李商隐研究专家刘学锴先生提出了“融通众解,不废单解”的诗学主张。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伤身世说”,同时兼容其他学说。

接着,我们简单就“悼亡说”的依据进行说明:

依据一:

以锦瑟喻妻。

瑟的实物和文化含义。

依据二:

关于弦数。

依据三:

以蝴蝶喻妻。

庄生晓梦,为蝴蛛所迷,以比年轻时挚恋于王氏。

蝴蝶比妻,有诗为证。

此举寓意有二,迷惑与齐物

依据四:

“望帝”句言己之思忆亡妻。

依据五:

“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

关于用典故

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因为古典诗歌讲究抒情“曲折”、“幽深”,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反对直白,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的审美效果,更倾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另一方面,古典诗歌容量有限,运用典故可以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浓缩最多的意义,使之高度语义化,能让人通过它获得更丰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深层意蕴的东西。

诗中四个典故,将诗人的情思渗入整个诗意中,一起构成了一个符号链,造成了意象的迭加。

1、先看首联中的典故和内容:

“锦瑟”本指装饰华美的瑟,诗人因以“锦瑟年华”而喻指美的青春时代。

“无端”本指没有尽头,亦有“无缘无故”义。

“五十弦”并非实指,寓意“生命易逝”和“悲”。

诗人在这里运用的是一虚一实、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锦瑟五十弦显然是虚设,而喻指年华五十春则为实有(但不是确指)。

就锦瑟而言虚中有实,喻指华年而言,则实中有虚。

首联主要写现在,突出了“悲”。

2、再对颔联进行分析:

“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

齐物论》,庄子用这个寓言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万事万物形体不一却“道通为一”的齐物主张。

唐代成玄英认为这故事的意义在于“变化”。

李白《古风·

九》就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的喟叹,赋予典故情感。

李商隐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李白对这一个典故的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化用了成玄英所赋予的意义,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