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23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整本书教案文档格式.docx

——认识正、负数

单元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正、复数的意义。

课时计划:

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初步认识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3.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提供了其温度、海拔高度等方面的信息,为学习正、负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学生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够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用海拔高度示意图认识正、负数,既直观形象,又具有典型性。

由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熟悉的数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其它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归纳概括出正、负数的意义,这样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4.《我学会了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熟练运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信息窗1:

认识正、负数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2—3页。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温度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谈话: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教师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正、负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课件出示第一红点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

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

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师板书+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课件出示海平面示意图)

师归纳总结:

像+13℃、+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

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

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二课时

教科书4-7页。

1.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教、学具准备:

课件、标签。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

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课件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与—10℃哪个温度更低?

师说: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

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⑤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鼓励其进步。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

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①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

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②交流得知。

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

25毫升”和“500±

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意思。

“1500±

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到(1500+25)毫升;

“500±

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讨论。

(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

确结果即可)

第3课时

教科书第8页。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1.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存折。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同学们见过存折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页存折图。

同学们,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巩固对正负数的理解。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

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

升跌情况

用正负数表示

星期一

上升100点

+100

星期二

下跌50点

星期三

上升60点

星期四

下跌30点

星期五

上升2点

2.(课件出示):

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

3.联系生活实际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4、(课件出示):

明天小学五年级

(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

厘米)。

试完成下表:

姓名

小明

小宾

小丽

小亮

小颖

小山

身高

144

140

165

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

-1

+2

+3

(1)谁最高?

谁最矮?

(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几个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

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具:

教学情境图和课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

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

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

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

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

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

教师适时引领:

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

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

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

“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

”。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

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

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

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

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

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

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课件出示)

3、游戏:

“取糖果”。

学生按要求取糖果:

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

取出剩下的1/9;

再取出剩下的1/4;

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科书第11-13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解决自主练习中的有关分数描述的生活中的事情。

3、在联系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件。

一、通过回忆梳理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分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

(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

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

(1)出示题目

(2)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3)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

(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

(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

(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

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

(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

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信息窗2:

分数与除法

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

3=

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

所以列式为1÷

3。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

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

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

谁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