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30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2.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3.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

系辞》;

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

他们的做法体现了

A.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B.宋朝的学者有疑古之风

C.北宋学人完全否定儒学

D.司马光开创编年体史书

4.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5.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还派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是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国际法》的编译

A.推动了晚清政治体制变革

B.开启了西方法制中国化的历程

C.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

D.奠定了政治近代化的理论基础

6.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

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原因是

A.孙中山的大力提倡

B.纪念宣传的制度化

C.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7.1942年,毛泽东作了《组织起来》的报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消费、生产、运输等合作社,并注重“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的这一做法

A.壮大了国营经济

B.意在减轻民众负担

C.扩大了统一战线

D.发展了根据地经济

8.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

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

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

B.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

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

9.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

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

这些改革措施

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

10.亚当·

斯密在1755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

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

这一演讲

A.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11.巴黎公社从1871年3月19日到5月24日先后颁布了423道公告,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命令与举措。

这些公告

A.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B.清除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C.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

D.表明巴黎公社反对普鲁士的侵略

12.下图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图中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受益于经济多极化的作用

C.表明欧美发展不平衡加剧

D.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优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确定自由贸易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以及农产品的私人贸易,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没有收回国有的小企业,仍归业主所有,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

简言之,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

当时在苏俄,列宁的指导思想是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

——据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经济政策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改革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

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

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

“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布政使臣邓华煕曾将《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光绪批示印制2000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达十余万部之多,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它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

——摘编自易惠莉《郑观应评传》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

请以《郑观应评传》中关于《盛世危言》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书评概要。

概要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要求:

论题内容简眀扼要,联系材料,史论结合,不得摘抄材料。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

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

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

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

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摘编自张明《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1811年,德国弗里德里希·

克虏伯在埃森城建造一个小熔铁炉,发明了一种生产铸钢的新方法。

19世纪4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推动了徳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

1851年,老克虏伯长子阿尔弗里特·

克虏伯他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件铸钢炮筒。

1859年,普鲁士政府一次向他订购300门野战炮。

因此,克虏伯的钢材世界闻名。

1862-1863年,他建立了欧陆上第一家酸性转炉钢厂。

70年代后徳国引进了这一新技术,1865年,徳国巴哈·

曼勒斯曼发明了轧制无缝钢管的工艺和设备,填补了钢材加工的一个空白,在当时引起过轰动。

1867年克虏伯父子发明了坩埚法,进一步推动了冶金工业的发展。

在80年代,德国采用托马斯一吉尔克莱斯碱性转炉炼钢法。

——摘编自《二百年历史的德国钢铁工业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与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

解析材料可知,西周“能够明察有才有德之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

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

”这表明西周重视血缘、宗族关系,反映出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血缘宗法制,并未主要反映分封制;

C选项错误,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选项错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是伴随文化的统一实现的,西周时期并未实现文化的统一。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A

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

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

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B

依据材料可知,欧阳修、李泰伯和司马光等人对儒家传统经典提出了抨击和质疑,要求理性地审视经典,说明他们具有疑古之风,因此B选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欧阳修是北宋大儒,李泰伯是南宋名儒,司马光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他们都信奉儒家,并不否定儒学,他们的疑古辨伪之举也没有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A、C选项错误;

D选项错误,孔子整理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并非司马光开创,材料内容与编年体史书无关。

4.D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三司的目的是分散地方权力,并非抑制地方藩王的割据势力;

B选项错误,分散地方权力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削弱地方权力,与中央官员丞相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C

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增多,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并将其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适应了与列强斗争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晚清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无关;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国际法》被引入中国,不是结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化;

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林则徐编译《国际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能为政治近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B

依据材料可知,1930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这说明国民政府将“辛亥革命”一词的纪念宣传制度化,从而使它为“人所共知”,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7月之后“辛亥革命”一词才逐渐为“人所共知”,而孙中山去世于1925年3月,因此这并非孙中山的提倡;

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一词的使用与社会习俗无关;

D选项错误,国民大革命结束于1927年7月15日,因此与国民大革命无关。

7.D

依据材料可知,根据地的这一做法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42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并未建立,中国共产党并未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根据地合作社不是“国营经济”;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民众有效的组织起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推动大生产运动,不是减轻民众负担;

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实施前后根据地军民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力量,并未得到扩大。

8.B

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材料并未体现;

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信息。

9.D

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紧缺的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些改革措施并非针对奴隶主阶级,没有限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民主权利;

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建设,并未涉及民主政治。

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D

依据材料可知,亚当·

斯密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促进英国经济自由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形成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B选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C选项错误,亚当·

斯密的演讲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未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权。

11.C

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内就颁布了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423道公告,这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性质;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是在政权控制的巴黎地区颁布公告,并非是整个法国,依据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些改革措施和法令的效果;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改革措施是针对普鲁士的侵略。

12.A

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50—70年代高速发展,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对经济干预等,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与刚刚出现的经济多极化趋势无必然关系;

C选项错误,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欧美经济发展间的不平衡缩小;

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时期日本等国并未参加经济集团,但发展速度较快,这无法体现区域集团化的优势。

13.

(1)特点:

表面“退却”实际是激进式改革;

分类制定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

成就显著但实施短暂;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手段。

(2)不同点:

阶段性分明;

渐进性和长期性结合;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借鉴与创新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认识:

改革势在必行;

遵循客观规律;

必须符合国情;

借鉴先进经验;

稳步改革;

惠及民生;

可持续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表面上是‘退却’,其实质是在国家的主导下的一种‘激进式’的推进。

”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表面上是“退却”,但实际上是激进式改革;

依据材料“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归国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归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流通、自由贸易。

”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分类制定经济政策,坚持国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施国家资本主义;

结合相关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间是1921-1927年,它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实施短暂。

(2)分析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分明,从1978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时间较长,体现了渐进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特征;

依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借鉴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经验进行创新,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进行改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稳步推进,改革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14.示例1论题:

中国思想界的转折——《盛世危言》

背景:

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内容特点:

从“中体西用”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社会制度,并初步形成体系。

影响:

触及上层统治者,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

示例2论题:

《盛世危言》简评

示例3论题: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示例4论题:

《盛世危言》历史考查及千秋功业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撰写《盛世危言》的书评概要,包括论题、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等。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盛世危言》全面地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盛世危言》出版于洋务运动失败之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而列强侵略的加剧使得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为全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社会制度,并初步形成体系。

可得出“《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的转折”的论题,依据材料可知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上层统治者,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程,并促进了之后的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15.

(1)目的:

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满足军需,巩固统治;

暂时稳定了清朝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发展。

从经营方式上看前者是封建式经营,后者是资本主义方式;

从主要目标上看前者是巩固政权,后者主要是对外扩张;

从历史结果上看前者主观意图没有实现,后者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

(1)依据材料“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

·

供制造枪支、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结合洋务运动相关所学可知清政府重视钢铁工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巩固统治。

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和洋务运动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清政府重视发展钢铁工业暂时稳定了清朝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2)从经营方式上看,依据材料一可知中国钢铁工业首先在封建性质的官办工厂中出现,依据材料二可知德国钢铁工业是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从发展目的上看,依据第一问的作答可知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是为了巩固统治,结合德意志国家的发展历程可知德国钢铁工业建设主要为对外战争扩张服务;

从发展结果来看,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并未实现维护政府统治的意图,而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