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122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Word下载.docx

P39512题B,说钱镠有承唐开宋之功,是无中生有。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P387A断章取义,故意缺失后一句,误导人认为“以后”有变化。

P39212题A故意缺失“仰韶)和西周的信息)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P38813题B书法家不称“书体”是由于他们“敬畏”不敢“妄自尊大”。

P39114题C、诗的多义性是这种文体固有的特点,并非“断章取义”造成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P39314题B,是因为有这些记载,后人才从中看出先民的生死观,颠倒了因果。

P39513A,颠倒了因果,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人物”)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

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P38518题C、从地质史上看……本是说的“沙尘”,而非“沙尘暴”D项是说沙漠的形成,也是故意张冠李戴。

P38712题B项故意偷换“书法”“书体”的概念。

“书法”是写法、创作方法,“书体”才是是字体形象)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方法:

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

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

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变相对为绝对(P38621题A推不出“必将”的结果。

D也是过度解读,只能“顺应”,不能“改变”就绝对了)

“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

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7.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选项:

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014年全国卷7B)

有效信息句: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8.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P38814题A,把伴生关系说成是附属关系。

P39012题A,就曲解为“表达了思想感情”。

9.答非所问

尽管选项出自文章,但与题干毫不相干。

(P38519题A、是沙尘形成的过程,不是原因)

小结:

纵观近几年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和未然说成已然这四种错误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

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

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换句话说,答案只在文章里,不在头脑中。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仔细。

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

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高考除了考查知识,还考你的耐心、细心、信心。

科技文阅读之做题步骤

一读读文本晓大意

二读审题目做标记定范围细筛选抓关键寻答案回归原文验答案

三、明确五个步骤。

第一步,读文本晓大意

通读全文。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题目做标记

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并用符号标识出来。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定范围细筛选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先求同后求异),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四步,抓关键确定答案

第五步,验答案看整体。

即复位验证法。

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事理分析法

在科技文事理说明中,常会遇到整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

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巧用选项排除法

在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考题中,命题者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

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先排除两项,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总结

总之,认真读文,仔细比较,小心求证则是准确解答此题的根本。

首先,快速阅读、准确阅读的能力。

对文章总体把握,对作者倾向的把握。

这是解题基础。

其次,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预感某处是关键,是重要信息,并随手作出标记。

第三,咬文嚼字,一个句子顺读、倒读、替换信息都能读明白;

一个词语的含义、语境义一读就清楚。

第四,联想想象。

思路开阔,能应变,会拐弯,合理合情,有度有据。

 

答题训练

一、中国凤文化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凤文化起源于商而鼎盛于周,商人神化了给他们带来农耕信息的某种鸟,周人沿袭并发展了这种图腾。

B.凤的形象从毛角短尾演变为华冠长尾,不仅有商人的美化和神化,还有周人的政治意图也起了作用。

C.凤是从鸟演变而来的,在商人那里,凤的图腾还是初步的,它的形象并没有定格。

D.某种动植物或其他物品,要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它应该与这个民族的先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会有一个不断被神化的过程。

二、中华饮食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中华饮食“和”的文化特征来看,通过不断地接受、消融,“西餐”或西式快餐“肯德基”“比萨”等将会被同化,本土化。

B.中华饮食要走向世界,除了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食材和中国厨艺外,更要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风范。

C.就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外来食材和外来就餐形式会不断影响中华饮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D.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除了饱腹养生的基本功能外,将会不断被赋予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成为审美对象。

三、金石书画漫谈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

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

北朝人曾经说过:

“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

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

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A.汉字书法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除了汉字本身的特点之外,还有人们的审美要求和一代代书家不懈的实践创新。

B.因为真书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书写方便,写错也容易被人发现。

历史上已经出现过风格不同的各种着名字体,将来的字体创新也会层出不穷。

C.唐太宗爱写字,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书坛明星璀璨,出现了一批着名书法家,这以后以及将来都很难再出现这种盛况了。

D.汉字刚一出现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成为“书法”后增添了美化生活、调心养气、陶冶情操等衍生功能,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书法的实用功能会有些弱化,而衍生的功能会得到增强。

四、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

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

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则可能在对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

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

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着名的“宣和装”手卷。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不过,着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

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

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着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着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