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167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4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造园讲究“师法自然”,虽然苏州园林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北方园林那样利用自然界中宽广的水源,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为园林的理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南有澄湖、淀山湖等,周边大小湖泊、水道星罗棋布,自古以来雨量充沛、水网密布。

苏州园林的水大多源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其次为地下水,因此苏州园林中的水为活水。

从苏州网师园、留园、拙政园的总平面上可以看出园林中水的分布情况。

(如图1)

图1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平面图

从总平面上可将水的布局分为两类:

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

网师园与留园属于前者,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在周边布置建筑物,形成内聚的格局。

网师园与留园虽都属于集中用水,但留园面积比网师园大,在布置水池时将其偏向庭院一角,在庭院另一角可布置山石树木,山水相依,别具一格。

拙政园的水属于分散布局,使水化整为零,遍布园林的各个位置。

使水显得无穷无尽,找不到源头,无意中放大了园林面积。

拙政园中水拥有多个中心,各中心可创造不同环境,使得园林中风景各异,移步换景。

水上小岛将块状集中的水分隔为带状,使池水既分离又相互流通。

从水池的形状来看,三所园林各不相同。

(如图2)

图2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水池形状

网师园的水池岸边蜿蜒曲折且多为小弯,少有深弯。

水池中部集中,对角处有延伸。

形状单一,内聚,局部有深远的效果。

留园水岸同样曲折,但块状湖泊被狭长堤桥所分隔。

多个块状湖泊串联,空间连续不断,主要具有深远效果

拙政园水岸多为大弯,边缘较平整。

这样的水池可看作是几个块状的水池相互连接形成的,也有小弯小曲。

水面时而开阔,时而深邃,显得十分生动。

由此看来,园林中的水不仅仅有营造意境上的作用,还有空间方面的作用。

水能划分出不同空间,根据水的形状差异,所划分空间也各有特色;

水能反射倒影,丰富空间层次,在无意中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苏州园林面积有限,因此不以水量取胜,而是通过各种手法,突出水的自然特征。

上述的三所园林水池,虽形态各异,但无一不是模仿自然中水的形态,符合自然规律,水面蜿蜒曲折、动静结合、分散与聚集相辅相成,处理得有节奏感。

至于苏州园林的池岸处理,由于苏州多雨水,土岸易被雨水冲刷而崩塌,因此以石岸为主,土岸为辅。

在岸边堆叠石块,石块间多种植花草树木。

堆叠的石块高低起伏,打破了平整的池岸线;

石块间树木葱茏,茂盛的水边植物与棱角鲜明的石块一柔一刚,刚柔并济;

从池的一边望去,池水及水中倒影、岸边山石树木、远处建筑形成了近景、中景与远景,增加了层次感。

网师园北部的水面上,并没有布置连绵不断的石块,只是使少许堆叠的石块跳出水面,模仿天然石矶景色。

古人云“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大概就是这样吧。

苏州园林中水池面积不大,因此各个园林都会通过一些“障眼法”使得水看起来源源不断。

一是在架桥,在水的尽头处架一座小桥,配上石块和植物遮住水的尽头,使水的尽头“变成”水的源头;

二是水上廊道,如拙政园的小沧浪与小飞鸿,水上廊道凌驾于水面之上,而透过廊道又能看见远处的建筑甚至是建筑后的庭院和高耸的围墙,以丰富的层次感延伸水面;

三是临水建筑底部架高,如网师园的一座临水建筑的顶部架高并放置一艘小船,让人误以为水从建筑底部流过,四是对水池形状的处理,如上述拙政园将水池分成若干小水池,但又互相有联系,显得互相连通,有流动感。

(如图3)

图3园林中池岸处理

苏州园林的叠山

苏州园林由于面积限制不可能将真实的高山纳入园中,园林中的山均由石块堆砌而成。

由此也造就了苏州无数叠山高手。

“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可见古人对石的看重。

苏州园林具有特色的一种石头为太湖石。

“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

”“其质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

古人赏石,以瘦、透、漏、皱、丑为美。

“瘦”,指石的形态,不但瘦长还要棱角分明,若用人来比喻即“骨感美”。

纵观古代历史,除唐代外的朝代大多以瘦为美,更有传说中能跳掌上舞的赵飞燕。

而“瘦”不仅仅是形态上,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瘦”代表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古人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为五斗米折腰”。

苏州园林的多由文人墨客所设计,自古以来的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骨气,这种骨气便很好地体现在了对太湖石的选择上。

“透”和“漏”两者较为相似,“透”指穿透,为石头上的孔洞,“漏”指石头上的孔穴。

“透”是“漏”的一种属性,穿透的孔穴需要更长的形成时间,“透”比“漏”的价值更高。

留园中的冠云峰为江南园林中四大名石之一,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

在阳光照射下层次分明,亮暗分明,充分体现了“透”与“漏”的美感。

“皱”指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即《园冶》中的“纹理纵横.笼络起隐”。

表面过于平滑的石块显得单一,而石块表面纵横的纹理既使石块造型各异、富于变化,又表现出石块经历的沧桑历史。

除以上四点外,古人赏石还注重“丑”。

郑板桥在《题画·

石》中写道:

“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也有好也——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这里的“丑”,并非现代人所谓的形容鄙陋,而是类于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境界,大丑即美。

“丑”即真实、自然、雄奇秀丽。

《园冶·

掇山》中对园林假山进行分类,园林中的假山,不仅仅是作为景观,很多时候会参与人的活动,与人的情感进行互动。

(如图4)

《园冶》中提到一种类型为“厅山”,即在厅堂的院落中堆叠假山。

厅山最忌在围墙里并排耸起三座高高的山峰,那样不但显得呆板而且无景可望。

厅山注重玲珑,少而精。

留园中的冠云峰即为厅山中的佼佼者,高耸的石块一枝独秀,直冲云霄,周围辅以低矮灌木,像众星捧月般突出冠云峰。

图4园林中叠山

在楼阁侧面常常掇山,这种山被称为“阁山”。

阁四面开敞,视野开阔,适宜建于山旁,也就是说近阁掇山,宜堆在阁的侧面。

这个时候山往往叠出蹬道,作为一种室外楼梯,这时往往省略室内楼梯,这种做法使室内外相互连通,建筑融于自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而阁山的处理也富于变化,蹬道往往曲折起伏,随地形而自然变化,台阶也大小变化,以免呆板。

很多时候蹬道与假山融为一体,在远处很难发现蹬道,又有时一座楼阁结合多道蹬道,堆叠蹬道时形成多个山洞,人们在阁山中穿梭,趣味无穷。

书房位于静处,其意境对于古时文人相当重要,书房前也最适宜布景,“书房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书房前高大的白墙自然形成背景,大凡堆叠小山,时而点缀花草,疏密不一,山体或成悬崖,或成陡壁,姿态各异。

山往往结合池水布置,池上或池边的假山既有大山也有小山,山内往往暗藏洞穴,铺设踏步与水相接。

假山布满空隙,阳光洒下,山内或明或暗,似是通往仙境的入口。

除了布景与交通,假山还具有遮挡视线的作用。

这时候假山类于屏风,有利于保护主人隐私。

山石的遮挡又使人无法一览无余,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

受园林面积限制,假山不可能过大,为免假山看起来类于盆景一般,往往运用一些对比衬托手法使其比例协调自然。

如拙政园的笠亭和与谁同坐轩,笠亭立于假山顶端,与谁同坐轩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二者体量都较小,但与周围假山结合后显得比例正常。

一旦有人进入这两个建筑,便会发现建筑偏小,自然周围假山也不如想象中高大。

山水园林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与水虽属不同的自然景观,但往往共存,从古代山水画可见一斑。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山水。

理水叠山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通过匠人精巧的技术重现了自然之景。

使得园林“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中,乃为名胜地。

参考书目:

1.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文震亨.长物志[M].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李茁孜.园林感悟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周红卫.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J].艺术设计评论与鉴赏,2007

2.袁媛.浅谈园湖石之美[J].艺术理论,2009

3.郑罡.浅论水在苏州园林中血脉的作用[J].美与时代,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