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75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孔子诗词论语十则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第一则: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

),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

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

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XX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

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

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

通假字,音yuè

,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

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拼音:

,生气,发怒。

(9)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

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

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例:

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

):

同样、也是。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

从。

知:

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

为人处事

曾子曰:

“吾(ú

)日三省(xǐg)吾(ú

)身:

为(è

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uá

)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sē)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XXXX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g):

多次反省。

注: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

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5)传不习:

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

我。

日:

每天。

三:

多次。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划。

忠:

尽心尽力。

信:

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

孔子说: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

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

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连词,表顺承,就

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借。

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

温:

温习;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

《论语·

为政》:

”汉·

班固《东都赋》: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

~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

连动式;

作谓语、定语;

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连词,表转折。

则:

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ǎg):

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à

i):

这里指有害。

本意:

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

学习态度

“由,诲女知之乎!

“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

(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

(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

(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

(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

(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

(杨润根《发现论语》)

“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女:

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ì

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ì

)也”:

通“智”聪明,智慧。

之:

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

教,传授。

语音助词。

由:

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XXXX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思:

希望,想着。

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

看齐

贤:

德才兼备的人

焉:

句末语气词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必有我师焉:

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泛指多次;

兼词“于之”,在那里;

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善者;

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不善者。

第八则:

修身做人

”(《泰伯》)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

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

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

结束

第九则:

”(《子罕》)

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

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

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

然,后。

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士:

有抱负的人。

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子贡问道:

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恕: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大概

评析本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

,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的注释是:

说,同悦;

乐,音洛。

《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

好,去声;

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

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XX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k。

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