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203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剂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按形态分类:

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

剂型设计在临床中的意义:

剂型是为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具体的药物制剂通过剂型体现,即将药物通过剂型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剂型与给药方式。

辅料在制剂中的应用:

(1)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片剂、软膏)

(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乳化剂、润滑剂)

(3)提高药物稳定性(物理、化学)

(4)调节药物作用速度及改善生理要求

药物传递系统(DDS)——指人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书本上找不到,在百度上找的)

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P):

[熟悉]

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分一、二两部;

2005年版分一、二、三部:

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等。

由凡例、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配制、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OTC):

无需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药品生产与质量全面管理监控的通用准则。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规范(GUP)

GMP认证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承办

l经资料审查与现场检查审核

l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

l对认证合格的企业(车间)颁发《药品GMP证书》,并予以公告

l有效期5年,期满前3个月内,按药品GMP认证工作程序重新检查、换证。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药用溶剂的种类:

水(注射用水、纯化水、制药用水等)、非水溶剂

溶解度(solubility)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saturation)时溶解的最大药量(maximumdose),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①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②一份溶质溶于若干毫升溶剂中。

《中国药典》2000年版关于溶解度有7种提法:

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和不溶。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特性溶解度(intrinsicsolubility)

2.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solubility)〈——〉表观溶解度(apparentsolubility)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方法:

P21-24(最好回到书本细看)

(1)分子结构----相似相溶;

(2)溶剂化与水合作用(水中溶解度:

有机溶剂化物>

无水物>

水合物)(3)多晶型(无定型>

亚稳定型>

稳定型);

(4)粒子大小----难溶性药物(0.1~100nm范围内,r↓,S↑)(5)温度(6)pH值与同离子效应(重点)

(7)混合溶剂的影响----潜溶(cosolvency)(8)添加物的影响---助溶与增溶

区分:

潜溶(cosolvency)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助溶(hydrotropy):

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hydrotropicagent)。

增溶(solubilization)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clearsolution)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增溶剂不仅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而且制得的增溶制剂,稳定性较好。

其原因是:

(1)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因为药物嵌入到胶束中与空气隔绝(isolation)而受到了保护;

(2)防止药物的水解,可能是因为胶束上的电荷排斥或胶束阻碍了催化水解的H+或OH-接近药物之故。

药物的溶出速度表示方法——Noyes-Whitney方程

dC/dt=KS(Cs–C)=KSCs

当(即C低于0.1Cs)时,可简化为:

本公式的溶出条件称为漏槽(sinkcondition)条件,可理解为药物溶出后立即被移出,或溶出介质的量很大,药物溶度很低。

体内的吸收也被认为是在漏槽条件下进行。

药物的溶出速度影响因素及增加方法:

P25(最好回到书本细看)

1、固体的表面积:

同一重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

对同样大

小的固体药物,孔隙率越高,表面积越大。

2、温度:

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Cs增大、扩散增强、粘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3、溶出介质的体积:

体积小,溶液中药物浓度高,溶出速度慢;

反之则溶出速度快。

4、扩散系数(coefficientofdiffusion)

Ø

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大小受溶出介质的粘度和药物分子大小的影响。

5、扩散层的厚度(thicknessofdiffusionlayer)

厚度越大,溶出速度越慢。

扩散层的厚度与搅拌程度有关,搅拌速度快,扩散层薄,溶出速度快。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1.概念: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

能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

如肥皂水溶液。

¨

表面张力:

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小面积的这种力。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根据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P32-36(最好回到书本细看)

离子型(水中解离):

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

非离子型(水中不解离)

n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起作用的是阳离子称阳性皂。

1、结构:

含有一个五价氮原子。

2、特点:

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3、应用:

杀菌、防腐、皮肤、粘膜手术器械的消毒。

4、常用药物:

①苯扎氯铵(洁尔灭):

常用浓度0.01-0.02%杀菌力强稳定可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②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n表面活性剂胶束

胶束(micelles):

当溶液内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不断增加时,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亲水部分向着水,几十个或更多分子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的粒子,称为胶束。

5.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micellconcentration,CMC):

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与物质的结构、组成有关。

6.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概念,计算)P39(最好回到书本细看)

系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数值范围:

HLB0~40,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0~20,即石蜡为0,聚氧乙烯为20。

HLB值的加和性(非离子型)(P39有个例子)

HLBa╳Wa+HLBb╳Wb

Wa+Wb

特性与应用:

亲油性表面活性剂的HLB低,亲水性表面活性剂的HLB高;

亲油性或亲水性很大的表面活性剂易溶于油或易溶于水;

HLB值在3~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W/O型乳化剂;

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O/W型乳化剂;

HLB值在13~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增溶剂;

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作润湿剂。

7.温度对增溶的影响——影响胶束形成、影响增溶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克氏点(Krafft)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温度

浊点(昙点,cloudpoint)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温度

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

8.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P43-47看看每一种用在哪一种剂型[多选、简答至少答五点]

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第五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P68-69

(1)水解

(2)氧化(3)光降解(4)其他反应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一)处方因素

1.pH值的影响(专属酸碱催化的影响)——pH值很低时,主要是酸催化;

pH值很高时,主要是碱催化。

稳定方法:

第一步:

确定最稳定的pH值(pHm)——①计算法②试验法:

配制不同pH的溶液,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加速试验,作lgk~pH图。

第二步:

调节溶液pH值---加入pH调节剂:

如:

盐酸、氢氧化钠。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根据广义酸碱催化理论,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叫广义的碱。

药物可被广义酸碱催化水解。

稳定化方法:

选用无催化作用的缓冲系统或尽可能低浓度的缓冲剂。

3.溶剂的影响

溶剂的介电常数对带电荷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ZAZB﹥0ε↑,k↑ZAZB﹤0ε↑,k↓

4. 

离子强度的影响

ZAZB﹥0μ↑,K↑ZAZB﹤0μ↑,K↓

ZAZB=0μ↑,K不变

5.处方中辅料的影响

①固体制剂:

润滑剂、稀释剂②软膏、栓剂:

基质

③液体制剂: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二)外界因素

1.温度:

根据Van‘tHoff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

降低生产、灭菌与贮存温度;

改进生产工艺。

2.光线:

激发氧化反应,加速药物分解,光化降解。

避光操作、包装与贮存。

3.空气:

氧气是引起药物氧化降解的重要因素,

稳定化措施----除氧:

溶液或容器空间通入惰性气体,固体制剂采取真空包装,加入抗氧剂。

4.金属离子:

催化自氧化反应

稳定化措施:

选用高纯度的原辅料,操作过程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金属离子螯合剂。

5.湿度与水分:

水是药物降解反应的媒介

稳定化措施:

控制原料水分含量(﹤1%),控制生产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合理的生产工艺、

包装材料的选择。

6.包装材料:

与药物制剂的相互作用。

稳定方法:

包装材料与容器的选择

不同包装材料性能(玻璃、塑料、金属、橡胶)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改变药物结构;

改变剂型;

改进生产工艺;

应用制剂新技术(微囊化、包合物)。

三、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供试品置于开口容器中)——主要是原料药,药物制剂也可以。

(1)高温试验:

60℃,10天

(2)高湿度试验:

25℃,RH75±

5%,90±

5%,10天

(3)强光照射试验:

4500±

500LX,10天

2、加速试验(供试品三批,市售包装)——原料药、药物制剂

40±

2℃,RH75±

5%,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

(在上述条件下,如六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则应在中间条件即在温度30±

2℃,相对湿度60±

5%的情况下进行。

3、长期试验(供试品三批,市售包装)——原料药、药物制剂

25±

2℃,RH60±

5%,于0,3,6,9,12,18,24,36个月取样检测。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

2℃的条件下放置,制订在低温贮条件下的有效期。

四、经典恒温法——主要针对液体制剂。

理论依据:

Arrhenius指数方程:

K=Ae-E/RT

lgK~1/T线性回归,斜率→活化能E,T=298K→K25t0.9=0.1054/K25

实验设计:

确定含量测定方法,预实验设计实验温度与取样时间。

数据处理:

①lgC~t作图→K②lgK~1/T线性回归,斜率→活化能E、t0.9。

第六章粉体学基础

一、掌握粉体的的基本性质的表示方法:

1.粒子大小(粒子径)——粉体最基本的性质,影响粉体的密度、孔隙率、流动性、吸附性、附着性。

粒径表示方法:

(1)几何学粒子径(geometricdiameter):

三轴径(长径、短径、厚度)、定向径(Green径)、圆相当径、球相当径。

(2)筛分径(sievingdiameter)(3)有效径(stocks径)(effectdiameter)

(4)比表面积等价径(equivalentspecificsurfacediameter)[后面三个了解一下]

2.粒度分布——反映粒子大小的均匀程度。

[看看就好]

表示方法:

频率分布(frequencysizedistribution)、累积分布(cumulativesizedistribution)

3.平均粒子径(中值径)

二、粉体密度的概念——系指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

[选择、判断]

密度表示法:

(1)真密度ρt=W/Vt

(2)粒密度ρg=W/Vg

(3)堆密度ρb=W/V(与制剂分剂量、充填、压制等工艺有关)

(4)振实密度ρbt

大小比较:

ρt≥ρg≥ρbt≥ρb

三、粉体的空隙率——影响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总空隙率(ε总)>

颗粒间空隙率(ε间)>

颗粒内空隙率(ε内)

四、掌握粉体流动性在制剂质量控制中的意义,评价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1、粉体的流动性-------影响制剂分剂量、充填等工艺。

2、流动性表示方法:

(1)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一般认为θ≤30°

时流动性好。

(2)流速(f)(3)压缩度( C<

 20%)

3、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粒子大小及分布;

粒子形态;

含湿量;

电荷。

4、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适当增加粒子大小;

控制含湿量;

加入助流剂或添加少量细粉。

五、掌握粉体的吸湿性与润湿性的概念以及对固体制剂的生产与质量的意义。

1、吸湿性——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将药物粉末置于适度较大的空气中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湿现象以致使粉末的流动性下降、固结、润湿、液化等,甚至促进化学反应而降低药物的稳定性。

因此防湿是药物制剂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2、临界相对湿度(CRH)——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是水溶性药物固有的特征参数。

物料的CRH越小则越易吸湿。

【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无临界点;

具有加和性。

3、湿润性——固体界面有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粉体的润湿性对片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的崩解性、溶解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接触角——滴液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

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越好,最大为180度,最小为0度。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设计

1、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

有效性;

质量可控性;

稳定性;

顺应性。

2、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

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3、处方前研究——在药物制剂的研究阶段,首先需要对候选化合物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学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4、处方前研究包含内容:

u药物的物理性质:

熔点、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常数等

u药物的化学性质:

化学结构、稳定性、与其它常用制剂辅料的反应性或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等);

u药物的生物学性质:

剂量、药动学参数、疗效与药动学参数的关系、胃肠吸收情况等;

u药物的加工性质:

结晶性、可压性、流动性、大小、密度、外形、引湿性等。

第九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液体制剂的分类:

1均相液体制剂:

高分子溶液剂、低分子溶液剂2非均相液体制剂:

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1、内服液体制剂、2、外用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会判断属于哪类)

1极性溶剂:

水、甘油、二亚甲砜

2半极性溶剂:

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

3非极性溶剂:

脂肪油、液状石蜡、乙酸乙酯

散知识点:

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Stoke’s定律:

(打不出公式P153)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电势在20~25mV范围内,使其恰好能产生絮凝作用。

乳剂的稳定性:

(选择题,知道概念,明白性质)(建议大家看下书,感受下就好,P161)

1分层:

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又称乳析。

2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

3转相:

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

4合并与破裂:

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

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

5酸败:

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

第十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灭菌和无菌的概念及区别(填空、判断、选择、简答)

灭菌(sterilization):

应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将物体上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及其芽孢全部杀灭或除去的手段。

无菌(sterility):

在任一指定的物体、介质或环境中无任何活的微生物。

2、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如:

注射剂、眼药水。

3、无菌制剂:

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二、灭菌与无菌技术

药剂学中将灭菌法分为三大类:

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

(填空题)

(一)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1)干热空气灭菌法:

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透的油脂类(如油性软膏基质、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等。

(2)火焰灭菌法:

指火焰直接灼烧灭菌的方法。

适用于耐火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品与用具,不适合于药物。

2、湿热灭菌法(应用最广):

用饱和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包括:

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

特点:

蒸气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灭菌效率高。

(1)热压灭菌法:

用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且应用最广泛的湿热灭菌法,能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孢。

适用于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容器、金属容器、瓷器、橡皮塞、滤膜过滤器等。

(2)流通蒸气灭菌:

不密闭的容器内,用蒸气灭菌。

适用范围:

消毒;

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

缺点:

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如破伤风等厌气性菌的芽孢,制备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污染。

(3)煮沸灭菌法:

将待灭菌物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一般是100℃,30-60min。

此法灭菌效果差,必要时加入抑菌剂(三氯叔丁醇、甲酚、氯甲酚等)以提高灭菌效果。

适用范围:

注射器具。

(4)低温间歇灭菌法:

将待灭菌的制剂或药品,用60-80℃加热1小时,将其中的细菌繁殖体杀死,然后在室温或孵卵箱中放置24小时,让其中的芽孢发育成为繁殖体,再二次加热将其消灭为止。

加热和放置需连续操作三次以上,至全部芽孢消灭为止。

须用热法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或药品。

缺点:

时间长,消灭芽孢的效果差。

加适量抑菌剂,以增加灭菌效力。

3、射线灭菌:

采用辐射、微波和紫外线杀死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

(1)辐射灭菌:

热敏物料和制剂(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品、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高分子材料等。

(2)微波灭菌:

液体和固体物料,对固体物料有干燥作用。

(3)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是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

物体表面、空气灭菌、蒸馏水。

4、过滤除菌法:

药物溶液通过无菌的特定滤器,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而得到不含微生物的滤液。

不耐热的药液的灭菌。

(二)化学灭菌法----对繁殖体有效。

1、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甘油、过氧乙酸蒸气)

适用范围:

室内空气灭菌;

对热敏感的固体药物、塑料容器、纸、橡胶、注射器、衣服、敷料、皮革制品等。

2、药液法:

皮肤、无菌器具和设备。

(三)无菌操作法——整个过程控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用于一些不耐热药物的注射剂、眼用剂、皮试液、海绵剂和创伤制剂的制备。

三、灭菌参数(F值和F0值)——验证灭菌可靠性。

[主要记概念]

1、D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D值因微生物的种类、环境、灭菌温度不同而各异。

2、Z值:

降低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