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42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1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9大复习线索文档格式.docx

余数<

7.5°

,n为时区数;

余数>

,n+1为时区数)或中央经线(时区数×

15°

)。

(3)涉及航行时间的计算到达地的时间=出发地的时间±

两地时差+途经时间(航行时间);

或:

到达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途经时间。

4.日期变更的判断

(1)经线展开图

(2)极地投影图

(3)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180°

经线地方时/24时,新的一天所跨的经度=180°

经线的地方时数×

(4)两条日期分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

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5.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1)特点:

①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始终平分赤道,并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②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昼半球太阳高度>0°

,夜半球太阳高度<0°

③晨昏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④晨昏线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

,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⑤晨昏圈在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

/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

00,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8:

00。

②确定日期和季节:

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说明日期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说明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

③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一般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

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

的商。

④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6.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近大远小(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

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

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90°

-“两点”纬度差。

注意: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

纬度差为“同减异加”。

若“两点”在同一个半球(南北半球),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

若“两点”不在同一半球(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若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此时日影最短(影子朝向正南或正北),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长为零。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③计算最小楼间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最小楼间距较小;

纬度较高的地区,最小楼间距较大。

关键是计算当地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当地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

cotH。

7.昼夜长短的判断及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15°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南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③变幅规律: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变化幅度为0;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最大可达24小时。

(3)极昼极夜的相关规律

①极圈内极昼极夜天数比较:

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极夜天数少于南极圈内的极夜天数。

这是由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引起的。

②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90°

③正好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

④出现极昼时,一天内极点的太阳高度不变(等于太阳直射纬度)。

线索2:

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1)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形成原理示意图

(2)温压关系:

(如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如甲地),空气膨胀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

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如乙地、丙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

(3)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

同一个地点,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

(5)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的关系: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处等压面弯(凸)向高空;

低压处等压面弯(凸)向低空。

(6)气压高低与天气的关系:

低压区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多晴朗天气。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由于赤道和极地间受热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

就北半球来说,相对于二分日,大致是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4.锋面

(1)锋面的判读

(2)锋面气旋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①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

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②锋面性质:

一般来说,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低压槽处形成冷锋。

③天气:

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会形成雷雨、暴雨、暴雪等天气。

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冷锋锋后),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暖锋锋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6.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北半球)

7.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起伏状况、海陆分布、寒暖流等)、人类活动。

(2)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根据所处的特定环境判断:

(3)注意几个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

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

原因:

信风带的迎风坡+暖流经过。

8.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规律:

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冷暖或干湿交替变化的特点,地质时期以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

历史时期以冰和寒冷交替出现、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为特点;

近代以气温波动上升为特点。

目前气温上升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

积温增加,高纬度地区农业产量增加;

热带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农作物减产;

中纬度地区“谷物带”产量下降。

由于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小,总体来看,世界农业总产量下降。

②对海平面和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海水入侵,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

海平面上升,淹没和破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业。

③对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大多数陆地生物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物种将减少;

全球变暖也会影响海洋渔场;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④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导致疾病发病率升高、范围扩大。

线索3:

水循环和洋流

1.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海陆间循环:

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

此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主要作用是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②海上内循环:

发生在海洋上的水循环,由蒸发、降水等环节组成,水量最大。

③陆地内循环:

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等,水量最小。

(2)意义:

①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使陆地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

③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2.洋流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

(2)世界洋流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

—60°

附近海域),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线索4:

陆地环境

1.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

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上述判断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内力作用与地貌

3.外力作用与地貌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表现实例分析

6.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雪线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自然带类型(带谱)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

赤道附近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③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2)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②降水量: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线索5: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

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

影响: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

影响经济发展。

对策: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

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

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比较大。

2.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

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

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

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4.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5.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

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

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