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08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线索高考

必修二复习线索

韶关一中编写

一、本册内容大线索:

1、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

1)按时代可分为古代农业文明、近代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

2)按社会发展可分为奴隶社会农业文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工业文明

2、由孤立隔绝向经济全球化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按政策可分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2)按技术可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新航路开辟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3)按国家可分为荷兰、英国、美国等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1)按国家可分为苏联(苏俄)、中国

2)按政策可分为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第一单元

1、考试大纲要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关键词:

自然经济、铁器牛耕、商品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3、具体考点:

1)农业:

可分为劳动者、生产工具、土地制度三个部分的内容。

西周

春秋战国

南北朝北魏

宋朝

明朝

劳动者

大规模简单协作

精耕细作。

租佃关系产生。

租佃关系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租佃关系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

生产工具

石器(人耕)

铁器(牛耕)出现

土地制度

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制:

主要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有自耕农。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

政府推行均田制以抑制土地兼并,由于不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失败了。

不抑兼并

术语: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土地兼并

思路:

A.经济知识点一定要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去理解,不能简单靠死记。

比如农业,当今中国南方的农村还是铁器牛耕的现象(除了土地制度不同外),大家如果有所见的话,就能明白为什么小农经济会是自给自足,脆弱保守了。

B.土地兼并是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自然经济的主语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中主角是地主,配角是农民,自然经济是农耕经济,所以自然经济的发展,受益最大的必然是土地最多的地主,农民也可能发展,但农民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成为地主。

地主受益越大,得到的土地必然越多,土地兼并的实力就越大,如此下去,无地的农民就越多。

而封建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权,所以土地兼并在自然经济中是无法解决的。

由此可知均田制不是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而是把政府的地分给农民。

2)手工业:

可分为冶铁业、纺织业、陶瓷业三个部分的内容。

西周

春秋战国

汉朝

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冶炼业

青铜时代

发明冶铁技术

开始用煤冶铁

开始焦碳炼铁

纺织业

丝绸之路

黄道婆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陶瓷业

青瓷

白瓷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陶瓷之路

瓷都景德镇

开始彩瓷时代:

青花瓷

五彩瓷

珐琅彩

明朝中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私营手工业。

思路:

古代手工业只需记住以上所列知识点即可,不需要理解。

3)商业:

可分为货币、城市、商人三个部分的内容。

西周

春秋战国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货币

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纸币流通

白银流通

城市

长安分坊、市,商业受官府严格限制

出现“夜市”、“草市”

工商业城市兴起

商人

工商食官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商帮出现

思路:

古代商业只需记住以上所列知识点即可,不需要理解。

4)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术语:

雇佣关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思路:

A、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就是有雇佣关系,在材料选择题中看不到“雇佣关系”的词就不能说明有资本主义萌芽。

B、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应该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着手,商品经济对应的主语是市民、商人群体。

那么,分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就可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自然经济着手,自然经济的主语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本单元总思路:

古代中国经济总共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部门,不同朝代对待这三个部门的政策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就是春秋战国以后的朝代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统治阶级都是地主阶级,“地主”顾名思义“田地的主人”,当然重视农业;而商业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主语是商人和私营手工者,这些人不是统治阶级,当然不会被重视,何况这些人如果实力强大就会危及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所以地主阶级必然会利用政府的权力压抑商品经济。

那么,为什么唐朝中期以后和宋朝为什么会松动重农抑商政策呢?

缺钱啰!

唐朝中期以后藩镇割据,农业税大减;宋朝偏安南方,还要养一堆官员(想想必修一中宋朝的官制)。

三、第二单元

1、考试大纲要点: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关键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扩张

思路:

本单元的主语是资产阶级,西方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被殖民入侵,从而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产阶级也从而产生。

3、具体考点:

1)世界事件: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殖民帝国、18世纪-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术语:

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殖民扩张、蒸汽时代、轻工业、电气时代、重工业、垄断组织、帝国主义阶段

思路:

A、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

主语是资产阶级,由此推导出经济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或产生,政治原因是资产阶级产生,思想文化原因是文艺复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不必掌握。

影响也是紧扣主语,经济影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政治影响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文化影响是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产生、科学技术发展;注意,影响还没有答完,因为前面所说的主语是主角——欧洲的资产阶级,但新航路开辟还有另外的配角主语——亚洲、美洲、非洲,所以还要推导对配角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影响一定要注意找全主语中的主角和配角,然后对应写出。

B、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殖民帝国:

只要记住这两个事件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7世纪和18世纪就行了。

C、第一次工业革命:

主语是资产阶级,我们又可以像“新航路开辟”一样去推导,我们会发现所用的词几乎是一样的!

原因——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科学技术发展

政治: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壮大并掌权),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科学技术发展

影响——对欧洲

资产阶级——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

政治:

资产阶级政权巩固,进一步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民主自由思想发展,自由主义出现,科学技术发展

无产阶级——经济:

(同资产阶级)

政治:

无产阶级壮大,第一国际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

——对落后国家

经济: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本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政治:

国家主权丧失,本国资产阶级产生发展

思想文化: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传统封建思想受冲击,本国资产阶级思想产生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大家按上面的逻辑推导一下,注意有事件要写事件,有术语要写术语,两样都写最好!

2)中国事件:

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12-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术语: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国在华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实业救国、三座大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势力)

思路:

A、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1949年,时间跨度大,我们把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当然,两个时期的跨度还是大,我们再具体分下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可分为晚清时期(1840-1911)和民国初期(1912-1919),晚清时期(1840-1911)又分为两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60)、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1)、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891-9101)、晚清末期(1901-1911)。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可分为中共建立初期(1919-1923)、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然后,我们把事件放入具体的时期中,一定要记住,先要记事件所属的大时期,再记事件所属的小时期。

比如,甲午战争,先记它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分记晚清时期,再具体记到属于帝国主义侵略时期,如此记忆,能有效地把事件分类记熟,不易混乱。

B、分时期列事件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60)

中英鸦片战争:

主语是英国、中国,其中主角为英国,配角为中国。

所以我们要分英国、中国来分析原因和影响。

此处我们主要分析中国。

大家可按此思路推导英国的。

中国此时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

影响——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经济结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

国家主权丧失

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儒学仍占主流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1)——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1)

洋务运动的主语是地主阶级,但内容却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所以此事件有些特别。

第一,对应主语,其根本原因不是经济,而是政治——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对应内容,其影响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冲击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未能维护封建统治(甲午战败);思想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主语是资产阶级。

此事件的原因很特别——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冲击自然经济(注意:

此事件的原因分析说明此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内因,因为没有本国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原因了)!

影响就回归正常了——经济:

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冲击自然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思想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发展,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冲击儒学思想,科学技术发展。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1)——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891-9101)

甲午战争:

本册书主要是注意战后的经济影响:

资本输出打击民族资本主义;但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入侵也冲击自然经济,从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就是下面的事件了。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主语是资产阶级。

我们可按以往正常的方法去推导。

原因——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文化: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实业救国思想发展,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影响——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发展,三民主义产生、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科学技术发展

d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1)——晚清末期(1901-1911)

e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初期(1912-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共建立初期(1919-1923)、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6)

1912-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此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重要,因为它时间跨度很大(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导致很多重大事件的出现!

当然,我们依然可以按所学的方法推导出来。

原因——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辛亥革命建立民国

      思想文化:

三民主义思想发展,实业救国思想发展,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影响——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无产阶级壮大——五四运动、中共产生、国民革命、中共革命斗争、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思想发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科学技术发展

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这段时间中国都处于战争中,经济自然不可能发展了,所以民族资本主义衰落,原因就是三座大山!

4、本单元还有“生活变化”的内容,但我们不必把里面的具体知识点记住,也很难记住,我们只要紧扣两个原则去做题就行了:

一、近代中国有的科学技术西方一定也有,西方没有的科学技术中国也一定没有;二、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是中西结合,同时中西并行。

四、第三单元

1、考试大纲要点: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关键词: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3、具体考点:

1)苏俄——事件:

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1927-1991年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

术语:

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工业

思路:

A、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共产主义”的含义大家已从政治课中清楚,所以按照政治课的内容推导就行了,从经济结构的工业、农业、商业三个部分思考。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战时”一个词,这个词告诉了我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的背景——内忧外患。

由此背景推导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维护苏维埃政权,其实,每一个政府的每一个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政权!

B、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新”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政策”没有的,新经济政策就有。

假如大家还觉得很难记住,那只要把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连起来就会清晰,因为这两个政策内容是一样的!

都是社会主义政府所为,都是因为之前的政策给国家经济造成挫折而进行的改变。

既然内容一样,那么影响当然也一样了,只要把苏联与中国两个词区分开就行了。

C、1927-1991年斯大林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也可以称为“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话大家就知道如何推导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内容了,没错,又可以把斯大林经济体制和中国的计划经济连起来记忆!

既然都是计划经济,那么背景就会基本一致,内容基本一致,影响基本一致(当然外部环境肯定是不同的)。

原因:

内因:

经济-社会主义工业落后

政治-唯一的社会主义政权,受资本主义强国包围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也可以说“左”倾思想)

外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威胁

政治-资本主义强国的敌视

思想-无

内容:

计划经济就是政府控制农业(农业集体化)、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商业(分配)

影响:

国内:

积极——

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发展,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

消极——

经济-阻碍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失衡),人民生产积极性下滑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受破坏

思想-“左”倾思想发展

国外:

积极——

经济-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壮大社会主义力量,两极格局形成

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科技发展

消极——

经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模式,阻碍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两极格局形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受影响

思想-“左”倾思想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只要记住三个人的名称和先后顺序,内容不必熟知,结果就是失败!

OK。

2)西方——事件: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

术语: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生产积极性

思路: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主语是资产阶级,范围是资本主义世界,按此推导原因的话,大家可不必理解课本里难懂的经济概念和原理。

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效

政治——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效

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效,科学技术发展

大家有没有发现,只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这两个术语之前是没有学过的,其他的术语都用熟了的,那么,就记好这两个新术语与此事件的原因有关即可。

影响: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产生,美国罗斯福新政

政治——各国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各国政府推行干预经济政策,法西斯势力上升,国际关系恶化,二战爆发

思想——凯恩斯主义产生

B、美国罗斯福新政:

主语是资产阶级,注意“新”字意味着之前的情况和政府政策是不好的,按此思路推导此事件。

原因:

经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效

政治——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效,法西斯势力上升,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效

内容:

注意还是分部门——除了农业、工业、商业,还多了一个部门金融业,都是加上一个动词“改革”即可。

另外从主语去分有资产阶级政府、资产阶级、人民三个,所以对应内容则是资产阶级政府对资产阶级的帮助(即为以上四个部门的内容)和资产阶级政府对人民的帮助——以工代赈、福利制度。

影响:

还是按国内影响和国外影响思考。

国内——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展

政治:

巩固资本主义民主政权

思想:

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发展,科技发展

国外——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政治:

二战反法西斯取得胜利

思想:

凯恩斯主义发展,科技发展,福利制度发展

此事件不必理会消极影响!

C、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黄金时代

思路:

关键知道四个知识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细节不必细究,也就是说,写得出这四个术语就行了。

D、20世纪70年代“滞胀”

思路:

知道影响是政府减少对经济干预就行了。

五、第四单元

1、考试大纲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关键词: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曲折发展

3、具体考点:

事件: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调整”八字方针,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中共十四大,2001年加入世贸

术语: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我们把这段时间分为四大时期来理解。

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称为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1978年为两年徘徊)

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称为改革开放时期)

4、

1)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事件: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

术语: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

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即是还没有形成,所以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要把经济结构从私有制全面变成国有制(还记得经济结构包括什么内容吗——农业、手工业、工业、商业!

记好啰。

三大改造只不过是把工业和商业合到了一起说。

),另外一个思路就是注意社会主义经济重点在工业发展,几乎没有人提到过社会主义农业的,所以还要多记一个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的内容——“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导致两个事件产生: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一五计划”。

B、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即是公有制(国有制),“改造”即是由政府主导。

由此可推导此事件的内容。

注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和平赎买”。

原因:

国内—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边倒”政策实施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科技发展

国外—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发展

政治——两极格局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科技发展

影响:

国内—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基本形成:

中国八大召开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科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国外—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

冲击两极格局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科技发展

C、1953—1957年“一五计划”:

新中国一讲“计划”就是指经济方面的。

有什么经济内容是要“计划”的呢?

当然是花钱多的部门啦。

什么部门是花钱最多的呢?

当然是重工业部门啰。

注意“一五计划”的结束时间是1957年,不是1956年!

原因:

国内—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落后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边倒”政策实施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科技发展

国外—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