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44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尝试练习

(一)把以下两个语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

“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

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日: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

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

宋庆礼传》)

[注]安堵:

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

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

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

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

背离

【答案】A【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乖方是“违背法度”,乖:

背离。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A【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

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

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

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

于是加谥为“敬”。

【答案】B【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

B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

(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解析】:

译出大意给2分;

关键字“功役"

、“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译出大意给3分;

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易.节》:

"

节,亨。

苦节,不可贞。

孔颖达疏:

节须得中。

为节过苦,伤于刻薄。

物所不堪,不可复正。

故曰'

苦节,不可贞'

也。

意谓俭约过甚。

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

苦节"

所表大概数目,翻译左右

【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

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

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

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

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

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

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

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

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

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

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

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

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

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

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

“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

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

“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

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

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

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

”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三、尝试归纳

1、请你联系前面我们做过的文言文句子翻译,归纳一下文言句子翻译题除了以上注意事项中总结的地方,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

四、课堂精讲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

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

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

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

“汝何知?

”先生答曰:

“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

“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

“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

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

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

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

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

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

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

归还。

【答案】D【解析】“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C【解析】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

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要翻译;

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

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

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

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答案】A 

【解析】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第

(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

(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

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

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

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

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

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

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

”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

”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

”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

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

“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

”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

”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

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

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

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

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

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

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

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

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

《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

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

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

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

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

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

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

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

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

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五、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

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答案:

解析:

延,延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

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

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

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译出大意给2分:

“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译出大意给3分:

“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

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

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