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257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 一轮复习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doc文档格式.docx

6.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

7.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

尖端下部只进行极性运输。

■教材拓展——做一做

(教材必修3P49“技能训练”相关内容)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位于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请思考:

(1)本实验能否得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这一结论?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得出上述结论应怎样改进更具说服力?

答案:

(1)不能。

因为仅就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可以从胚芽鞘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而不能证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运往形态学上端”。

(2)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如图所示)。

[角度1] 生长素的发现 

1.(2019·

武汉市调研)下列实验中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  )

解析:

C [图A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A.错误;

图B中左边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右边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可能是尖端,B.错误;

图C对照实验中通过分别将尖端放在左、右侧进行实验,并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有关,C.正确;

图D实验不能体现尖端的影响,D.错误。

]

2.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

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

B [A项、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C项胚芽鞘尖端未完全分隔开,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可发生横向运输,但琼脂块未分隔开,收集到的是生长素总量,不能确定单侧光照射下琼脂块两侧的生长素含量;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极性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项正确。

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两看法”

注:

①判断生长素的有无,一看有没有产生部位,二看有没有人为施加;

②尖端下部伸长区相当于生长素作用的“靶细胞”部位。

[角度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3.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做的实验,A、B不照光,C、D照右侧光,能够向左弯曲生长的处理是(  )

C [A不照光,琼脂块不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直立生长;

B不照光,左侧琼脂片不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但是右侧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B向右侧弯曲生长;

C没有尖端,即使右侧照光也不会感光,而右侧放含生长素的琼脂,会向左侧弯曲生长;

D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生长也不弯曲。

4.(2019·

河南郑州一模)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

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1;

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

D.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

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移向背光侧,A.错误;

根据弯曲度可判断,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比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高,B.错误、C.正确;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并不影响生长素向下的极性运输,D.错误。

理性思维——概括与归纳

[规律方法] 向性运动的处理方法和结果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遮盖法

1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暗箱法

②向光(小孔)生长

插入法

1向右侧弯曲生长

2直立生长

③向光弯曲生长

④向光弯曲生长

移植法

②向左侧生长

③④中IAA的含量a=b+c,b>c

旋转法

③向小孔生长

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

横置法

1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b,c<d,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

[应用提升]

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

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

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 [胚芽鞘尖端可产生生长素。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向运输,故a′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而b′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2.(2019·

牡丹江调研)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

A放在转盘的圆盘上,B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

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小窗的暗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花盆随转盘旋转,花盆中的小苗将会背离圆心生长

B.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

C.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单侧光源生长

D.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小窗生长

A [影响A花盆中的小苗生长素分布的外力为离心力,生长素主要分布于外侧,小苗将会向圆心生长,A项错误;

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小苗处于黑暗环境中,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B项正确;

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只有当小窗转到光源方向时小苗才接受一次单侧光照,小苗将弯向光源生长,C项正确;

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则小苗表现为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光源来源于小窗,所以向小窗弯曲生长,D项正确。

[角度3] 生长素的实验探究 

3.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D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及相关实验设计。

据图分析可知,当去掉顶芽后,植株的主根(实验组)短于正常植株(对照组),说明去顶芽不能促进主根生长;

去顶芽植株的根尖等也可合成生长素;

生长素由顶芽向下极性运输;

去顶芽+外源生长素的植株的主根长度比去顶芽植株和正常植株的长,说明外源生长素能促进主根的生长。

4.某同学为了探究“生长素是如何从产生部位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的”,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mm,在上端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甲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

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切去顶端2mm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在此基础上完善该实验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依据完善后的实验方案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事实上,即使实验中的空白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难检测出来。

可将实验后的琼脂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1)实验过程中为了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排除自身影响,要切去顶端2mm。

(2)该实验缺少一组对照实验,即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

(3)依据完善后的实验方案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可将实验后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够生长,则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1)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排除自身生长素的干扰) 

(2)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 (3)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 胚芽鞘能够生长

考点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性及应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1)生理作用

(2)作用方式:

不直接参与 细胞代谢 ,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 调节代谢 的信息。

(3)特点:

 两重性 。

(4)表现:

低浓度 促进 ,高浓度 抑制 。

具体如下:

(5)实例——顶端优势

2.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

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 人工合成 的化学物质。

(2)应用

①防止果实和叶片的 脱落 。

②促进结实,获得 无子果实 。

③促进扦插枝条的 生根 。

[应用拓展] 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补救因花粉发育不良或暴风雨袭击影响受粉,而导致的瓜果类作物产量的下降。

但此措施不可用于挽救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各种粮食作物或油料作物的减产问题。

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在较低浓度下促进生长;

较高浓度下抑制生长。

2.生长素对细胞的影响:

生长素促使细胞纵向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而对细胞分裂并无影响(细胞数目并无明显增多)。

3.无子番茄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子房的发育,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而无子西瓜的形成是由于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4.顶端优势不仅表现在植物的顶芽,根尖也表现顶端优势,移栽增产就是利用了根的顶端优势。

5.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减弱。

6.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1.(教材P50问题探讨的拓展)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可以相同吗?

可以

2.举出能说明生长素作用二重性的实例。

植物的顶端优势以及根向地生长等。

[角度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广东汕头模拟)某研究小组用玉米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图一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切面如图二所示,图三示意的是一株倒伏的玉米植株。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二中的c处细胞对应图一的a部位

B.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

C.图二中的d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e部位

D.图二中的c部位的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g部位

C [图二中的c处细胞生长慢,对应图一的b部位,A.错误;

由图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生长,B.错误;

图二中的d部位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e部位,C.正确;

图二中的c部位的细胞生长速度较慢,效果相当于图三中的f部位,D.错误。

2.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mg/LNAA处理插条

D.400mg/L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D [由图可知,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A.错误;

与NAA浓度为0相比,NAA浓度大于300mg/L时,生根率下降,B.错误;

生产上为提高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应选择二者都较高的NAA浓度为200mg/L,C.错误;

NAA浓度为400mg/L时的平均生根数高于NAA浓度为0时的平均生根数,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正确。

(1)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从而使体积变大,而不像细胞分裂素那样促进细胞数目的增多。

如图中背光侧之所以长得快,就是因为其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更伸长”。

(2)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生根、除草、生产无子果实时,“生长素”字眼前面不要忘记加上“适宜浓度”“一定浓度”等字眼,因为生长素浓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角度2]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解读 

3.如图所示曲线甲、乙表示生长素浓度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A、B、C、D是相对的四个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丁酸进行探究也能绘制出类似的曲线

B.若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植物茎向光侧的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应大于2m

C.AD段说明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D.若甲、乙分别表示生长素浓度对幼嫩植物和成熟植物的影响,则乙曲线的顶点应该低于甲曲线的顶点

D [吲哚丁酸是植物激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

若向光侧浓度为C点对应的浓度,则背光侧浓度应大于m且促进效应要大于n,所以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m~2m,B.错误;

A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都是促进作用,C.错误;

幼嫩植物对生长素要比成熟植物敏感,植物激素作用效果强,图中甲是幼嫩植物的曲线,顶点应高于乙曲线,D.正确。

河北唐山一模)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

(1)为探究油菜素内酯(BR)对生长素(IAA)生理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利用相应浓度的BR和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单独IAA处理,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BR与IAA同时处理时,BR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R还参与植物对逆境的响应,喷施BR具有缓解蚜虫病害的效应,利用 ________ 法调查发现,BR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蚜虫的数量,根据种群特征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上述方法杀虫的优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点)。

(1)①图中当BR=0nmol时为单独IAA处理主根的曲线,此曲线显示IAA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

②图中当BR=100nmol时为BR与IAA同时处理主根的曲线,曲线显示每一个IAA浓度下,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BR的情况,所以BR的作用是抑制了主根的伸长。

再结合曲线走势可知,随IAA浓度的增加,BR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③由于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所以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从种群特征分析蚜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其出生率<死亡率;

与传统农药相比,利用BR杀虫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等优势。

(1)①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 ②随IAA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 ③没有设置一系列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

(2)样方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三看法”确认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

若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

如茎的向光性和茎背地生长,向光侧或远地侧生长较慢均是由于其生长素浓度低于另一侧。

考点3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其他植物激素

(1)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①—C—d ②—A—c ③—D—b ④—B—a

(2)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是多种激素 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的结果。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的结果。

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1)具协同作用的激素

(2)具拮抗作用的激素

作用

起促进作用的激素

起抑制作用的激素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器官衰老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种子萌发

赤霉素

2.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调节 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

 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 。

(3)应用实例(连线)

A—d B—a C—b D—c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不同

1.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合成)、细胞分裂素(根尖合成)主要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的伸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脱落酸(根冠、萎蔫叶片合成)和乙烯(植物各个部位合成)主要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控的。

3.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教材P56“拓展题,1”改编)研究表明:

脱落酸在高温下易降解,据此,请解释“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若遇干热后再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将易在穗上发芽”。

这是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

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

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

再遇到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在穗上萌发。

2.(教材P54小字部分)你知道植物体内第6类植物激素是什么吗?

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

[角度1] 其他植物激素及相关作用 

山东菏泽一模)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

B.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

C.激素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A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最可能是脱落酸,A项错误;

丙很可能是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B、D项正确;

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

广东潮州质检)某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提早萌发。

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

A.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

C.种子萌发时脱落酸含量升高

D.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

D [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可知,低温处理能促进种子提早萌发,随着种子低温处理的时间延长,脱落酸的含量降低,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升高,说明抑制种子萌发的激素是脱落酸,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A、B、C项错误;

据此可判断,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D项正确。

1.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