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38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午,(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两篇短文塑造了几个聪敏儿童的形象,但侧重点不同:

甲文侧重赞赏人物的才气,乙文侧重写人物懂得为人的道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甲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乙文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

①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第一种意见]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第二种意见]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任选一种来答即可)

5.从这两篇短文我们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乙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假如你是陈元方,你会怎么做?

答:

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②要勇于改正错误;

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

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如果我是陈元方,我会接受父亲友人的道歉,并亲自带着他去追赶父亲。

(此题未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比较阅读文言文《幼时记趣》和《陈太丘与友期》: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友人便怒: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字意思

(1)项为之强(脖子)

(2)以丛草为林(把)

(3)驱之别院(驱赶)(4)方出神(正)

(5)无信(信用) 

 

(6)无礼(礼貌) 

(7)引(拉,牵拉)(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9)君(对成年男子的尊称)(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

3、当友人怒曰: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无信”和“无礼”两点反驳。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感到惭愧,拉元方的手,想讨好他。

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讲诚信。

4、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驱之别院/项为之强B.去后乃至/乃重修岳阳楼

C.项为之强/不足为外人道也D.拔山倒树而来/学而不思则罔

5、拓展延升

(1)《幼时记趣》中的自然之趣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社会交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或感想。

《幼时记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鞭数十,驱之别院。

说明作者的可爱和有童心。

《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诉我们做人要知错就改,待人有礼,守时守信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2)一位哲人说:

“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你认为怎样才能拥有“物外之趣”?

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联想。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狼》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

(共8分)

【选段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段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其一犬坐于前犬:

像狗一样。

(2)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恐惧。

(3)一狼洞其中洞:

打洞(4)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

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1)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

(2)勇敢机智。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3)过早暴露自己;

(4)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4分)

【2016·

山东省东营卷】

(二)(9分)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

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

拍。

②橐(tuó

):

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

o)聱:

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

i):

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盖以诱敌 

盖:

原来是 

②止增笑耳 

止:

只是 

③意暇甚 

意:

神情、态度。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

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

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评分:

每个方面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三、下面是同一作者的写狼的文言文,按要求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蒲松龄

【乙】两牧竖(牧竖:

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竖》蒲松龄

1.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狼不敢前(上前)一狼径去(离开)

(1)前

(2)去

跑号如前状(原来)相去数十步(距离)

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3)故

故令嗥(故意)

2.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回答《狼》中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狼》中两狼的形象特征是贪婪、凶残、狡诈;

《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愚蠢、母爱。

3.《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提示:

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

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

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7.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我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

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

四、比较下面两篇文言,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闭眼) 

(2)将舐其喉(咬)

(3)信不诬哉(确实、的确)(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遗留、留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共同特征:

阴险、狡猾、奸诈。

作者的态度: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

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诫子书》比较阅读

一、《论语》、《诫子书》片段比较阅读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2)曲肱而枕之(胳膊)

(3)夫君子之行(品德)(4)意与日去(意志,志向)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享乐便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品性。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

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

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两文都强调了重视品德的修养;

甲文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

乙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对偶)。

二、《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比较阅读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

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乙】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①行:

操行。

②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

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

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

荒淫,怠惰。

⑥励精:

振奋精神。

⑦意:

意志。

⑧接世:

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见闻广博)

(2)非学无以广才(扩展)

(3)悲守穷庐(屋子)(4)又相天子(辅佐)

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在)

(2)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因为)

(3)夫君子之行(放在句首作发语词)(4)险躁则不能冶性(无实意,就)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要立德、修身。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附:

翻译一: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咀嚼,吐出口里的食物,(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

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

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

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

聪明睿智,并用不愚昧来保有他的人,必定明智;

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谨慎吗?

翻译二: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穿井得一人》阅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导读:

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

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3.不若无闻也(不如)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得到,获得)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找到)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