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54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八年级上备课资料Word下载.docx

3.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

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

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韵。

4.要运用比较的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读名家名作可以领会应该这么写,看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可以领会不应该这么写。

鲁迅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能看到作家的修改情况当然最好,找不到这种资料,补救的办法是假设比较。

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比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潜词造句的好处了。

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新闻两则》

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

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20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21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

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

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

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

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

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

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4.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在着较细微的差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⑴比较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⑵比较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芦花荡》

1.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举例分析作者在这描写一场的“英雄的行为”中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文中有两处描写景色,找出来,仔细体味,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语段的结尾写道: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假如你是这个女孩,请你将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3.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蜡烛》

1.描写炮火中的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怎样的意义?

3.文中反复强调了“黑色的大围巾”又什么作用?

4.你是怎样理解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的?

 

第二单元普通的人博大的爱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精读课文,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以及人物思想。

2.走进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心与善良。

3.用爱心体验爱心,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作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

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正是文学作品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表情达义的最好工具。

要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从把握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开始。

所选的这几篇散文都是名家名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阅读时要指导学生从感悟语言入手,细细咀嚼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分真情实感。

阅读,应重在感悟,重在主观感受,应指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刻地、独到地、多角度地解读作品;

并举一反三,拓展至相应的课外篇目。

要体会文章的美与善,就必须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体会与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的过程。

三、教学建议:

1.优美的散文应注重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整体把握,切不可把文章切割得支离破碎,只剩条条杠杠。

2.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与感悟,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倡主动、自主地学习。

3.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向课外延伸,提倡美文阅读,感受亲情、友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正直、重情义的人。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她和作者亲如母子的密切关系。

长妈妈虽愚昧无知,有时还让“我”讨厌,但这并不是她的过错,确切地说这是她的悲哀与不幸。

这个农村妇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淳朴、善良,以及对“我”慈母般的爱。

我对她的感情,与其说是“讨厌”、“憎恨”,还不如说是同情、怀念。

《背影》

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父亲情感发展变化的?

请做简要分析。

(从觉得父亲“迂”,对父爱不理解;

但就是“买橘子”这个画面,这个背影,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骤然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后文写到“我”和“父亲”为生计而各自奔走,很难再聚,“父亲”的一封信写道“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

《台阶》

1.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高台阶的新屋?

3.造好之后,父亲又有什么新感受?

(探究这三个问题,必须抓住全文的文眼: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

”原来,台阶就是一种象征,台阶由三级变成了九级,这个过程竟然耗尽了父亲一生:

艰难而自强,希望受人尊重、希望孩子能有全新的生活与地位,这就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目的了。

《信客》

1.老信客为什么做不成信客了?

2.年轻人是怎样做信客的?

3.他又怎样不做信客了?

4.以后年轻人又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都围绕一个“信”字展开,理清线索,感悟信客的善良、淳朴,无私。

《老王》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很有知名度的散文,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底层劳动者如此关心,用善良体察善良,我们在阅读时,也应用我们的善良之心去体会他们各自的善良。

因此,本文的设计把体验、感悟放在首要位置,感受爱与善良的密切联系。

第一、故事导入,调动情感。

由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渲染情绪。

第二、整体把握、感受人物。

这个环节重在有思考地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第三、品味语言、把握细节。

文以载道,文中的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从语言入手,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所以,本文的教学,咀嚼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具体设计如下:

分组合作,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找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1.组内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分歧的,拿出来大家议议。

2.对这个句子有独特感受的,或者特别感动的,跟大家分享。

也可以通过句式对比,体会原文句子独特的表达效果。

如: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靠着”等,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之处。

再如,“我”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如何体会老王的回答,可让学生细加品味,读出语言中蕴涵的情感。

无论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目标应该是相同的,就是要透过语言这一表象,感悟体会文中思想情感,体会爱与善良。

第四、思考探究,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为什么这样关心老王?

体会作者的善良之心,也要同学们用自己的善良之心去感悟作者的善良、老王的善良。

文章如何组织材料?

研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并适当延伸至相关的课外阅读。

建议课外链接《乞丐》(俄屠格涅夫)。

设计问题:

老师为什么要不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善良与朴质。

第三单元建筑园林名胜古迹

1.把握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从写作的目的出发,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恰当的说明顺序,采取恰当的说明方法,以科学、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

2.培养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能力(语言的精练简约,描写的生动等)。

二、单元教学设想

1.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为了避免概念化倾向,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有关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完全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例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人微的描写、刻画等。

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的各方面分别落实到各篇课文的教学中。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

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

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⑴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⑵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

《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识,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⑶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

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苏州园林》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就是针对说明方法设题的。

《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⑷以科学、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从文中摘出一些语句,让学生注意里面的加点词语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

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

《说“屏”》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对如今屏风的使用提出批评。

阅读全文,给我们的印象是,本文并非着眼于介绍屏风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

我们今天应更好地使用屏风。

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

1.说明文体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时对文本应进行核心解读,脱离文本核心一味做超越或比较阅读,对学生理解运用说明文会带来很大的误区,会带来比记叙文阅读更大的问题。

因为说明文的知识性和技能性更强。

它有作为文体的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点。

2.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不难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说明类文章时常容易产生的枯燥感,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讲解课文内容;

不要一味从说明文的各要素上来解读文章;

不要用先验性的说明术语与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纠缠。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说明文的一些应该注意的方面;

可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一些知识或包含的美学意义对文本进行深入建构;

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媒介补充材料和文章、语段对文本进行“增厚”阅读;

可以结合综合活动调查周边的自然人文古迹;

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如茅以升的“桥”和吴冠中的“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说明文并超越说明文。

3.注意说明文合理的阅读方法。

⑴仔细辨析标题,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题目即说明的对象。

⑵通览全文,看课文围绕着说明对象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比如《苏州园林》写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点层次、门穿的雕饰、角落的布置、色彩的搭配的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体现了“图画美”的自然之趣的特点。

⑶理清说明的顺序,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比如理清了《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的说明顺序,课文的内容也就记得很清楚了。

⑷体会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更进一步的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比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一词的顺序就不可以颠倒,否则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4.说明文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解说词、序言、条例、规章、规则、剧情简介、商品介绍、声明、实验报告、广告等,可以让学生搜集几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了解到说明文资源的丰富性,又对说明文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5.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调,还是要从文本中涵咏体会感情。

《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如“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

《故宫博物院》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等。

这种通过体会作者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6.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或之后,让学生搜集有关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各名园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在班上展览,并加以简要而生动的文字说明。

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又唤起他们对祖国美好风物的热爱。

《中国石拱桥》

1.课文的语言上有怎样的特色?

(提示从准确严密、简明平实又内蓄文采来体会)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闻名中外的赵州桥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的名句。

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

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受了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马重压和风化腐蚀等考验,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桥基、桥身的原来结构,这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一奇迹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它设计建造的科学精巧决定的。

首先,赵州桥选址合理,桥基坚实稳固。

李春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通过周密勘查,大胆使用天然桥基,把桥台建筑在河床密实的粗沙层上。

桥台由五层石料砌成。

根据解放后验算,一般粗沙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6公斤,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是每平方厘米5~6公斤。

现代科学证明,这里的天然地基完全能够承受住大桥的载荷。

据测量,自建桥至今,1350多年,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差只有五厘米。

这充分说明桥址选择是多么符合科学原理!

古代中国人的卓越才智,实在令人钦佩。

其次,赵州桥的结构奇巧精美,坚固实用。

古代洨河春冬水少,夏秋水盛,尤其是汛期,水势很大,以往建筑的桥梁常常由于桥墩经受不起洪水的冲击而毁坏。

李春吸取了前人建桥失败的教训,独具匠心,设计建造了单孔坦弧敞肩的赵州桥。

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没有桥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来,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

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两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只有7.23米。

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

可见桥高比拱弧的半径要小得多,整个桥身只是圆弧的一段。

这样的拱,叫做“坦拱”。

坦拱降低了桥的坡度,方便往来的车马行人。

而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其优越性在于:

第一、减轻桥体的重量,节省填腹的材料。

经计算,四个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减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吨。

这不但省工省料,还减轻桥身净重的15.3%,从而降低了石桥对两岸地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桥梁的安全系数11.4%,延长了桥梁使用的期限。

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对大拱所产生的“被动压力”,从而大大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

第二、四个小拱留下的四个空洞,增加排水面积16.5%,在洪汛季节。

桥下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