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358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有可能在数学课程中没有学过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建议教学中展示球棍模型、比例模型,也可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图,还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有机物的球棍模型等。

例如:

研究烷烃的结构时,可以从甲烷分子的结构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甲烷、乙烷等烷烃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烷烃分子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得出烷烃的结构特点:

以每个碳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构型,碳链为锯齿形,分子中只有单键,每个碳原子的四个价键被充分利用。

又如:

在有些模型没有的情况下,我们可借助ACD/ChemSketch等软件制作有机物分子的各种模型:

棍、球棍、比例、镂空比例等,还可旋转任意角度,帮助学生认识有机物的结构,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2、重视基本概念教学,规范学生化学用语的表述

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较多。

在教学中,要抓住基本概念的编排顺序和逐步深化的层次,通过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例证辨析、应用,个个突破,逐步加深,强化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力求使基本概念系统化、网络化。

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系物两个概念的教学,除了抓住定义外,还应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进行例证辨析。

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要重点强调书写的准确性、规范性,平时的书写习惯,通过多写、多练来养成准确规范表述的良好习惯。

①有机基团的书写:

将-CHO写成-COH、CHO-、HOC-等;

将-COOH写成COOH-、-CO-OH、-C-O-OH等;

苯的结构简式书写成:

NO2—

—CH3

苯环与侧链连接书写不归范:

、等。

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将有机反

应的“→”写成“=”或“-”,将酯化反应的“”写成“→”等;

漏写反应物、生成物,如酯化反应掉水等;

产物、反应物写错,如苯酚钠与CO2、H2O的反应产物碳酸氢钠写成碳酸钠;

反应条件未注明或不完整或错误,如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中易将“170℃”用“△”代替,“浓硫酸”写成“稀硫酸”。

③化学名词、专业术语表述不归范或将关键字词写错:

“加成反应”写成“加氢反应”或“加层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写成“摧化剂”、“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苯”写成“笨”等。

3、充分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在物质性质的学习中作用举足轻重,而由于有机实验的特点:

反应比较慢,产率低,牵涉到的不少物质有毒,可能不少学校会选择不做。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尽可能多地采取探究性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有实验为探究性教学提供很好的素材,我们可充分利用和挖掘普通实验、科学探究实验、实践活动,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讲,进行思维碰撞,发出智慧火花,通过探究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4、采用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联系、对比所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知识、识同辨异、探寻规律”,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知识线”、“知识网”,还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系统、有规律地掌握知识。

在溴乙烷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可将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通过表格的形式作如下对比

水解(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反应物

溴乙烷和NaOH

反应条件

醇、加热

断键位置

-C-Br、-O-H

-C-Br、-C-H(相邻碳原子上的)

生成物

乙醇、溴化钠(引入-OH,生成醇)

乙烯、溴化钠、水(消去HBr,生成烯)

结论

溴乙烷和NaOH在不同溶剂中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在苯酚的教学中,可多方面对比、归纳:

1、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典型性质的对比;

类别

甲苯

—OH

苯酚

结构简式

氧化反应

不被KMnO4溶液氧化

可被KMnO4溶液氧化

常温下在空气中被氧化后呈粉红色

溴代反应

溴的状态

液溴

浓溴水

条件

催化剂

不需催化剂

产物

溴苯

邻、对两种溴甲苯

三溴苯酚

与溴的取代反应难易:

苯酚比甲苯容易,甲苯比苯容易

原因

酚的羟基和甲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的氢原子变得更活泼,易被取代

2、以乙醇、苯甲醇和苯酚将脂肪醇、芳香醇、酚进行对比

脂肪醇

芳香醇

实例

CH3CH2OH

C6H5CH2OH

C6H5OH

官能团

-OH

结构特点

-OH与链烃基相连

-OH与芳香烃的侧链相连

-OH与苯环直接相连

主要化学性质

①与钠反应②取代反应

③脱水反应④氧化反应

⑤酯化反应

①弱酸性

②取代反应

③显色反应

④加成反应

特性

红热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味(生成醛或酮)

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显紫色

在烃的衍生物学完后,可引导学生归纳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水解

酯化

氧化

羧酸

卤代烃

还原

加成

消去

不饱和烃

5、精心组织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实际情况,确定有机化学的专题教学。

有机化学可供选择的专题有:

有机物的结构(共线共面问题)、基本用语与命名、同分异构体、官能团的种类及其特征性质、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化学计算、有机合成与推断等。

通过精心组织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专题教学的主体思路

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确定有机物

的元素组成

有机物试样

确定有机物结构式

确定官能团的数目

①有机物组成的确定

一般采取燃烧法(有机物燃烧规律的讨论),根据产物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C→CO2、H→H2O、Cl→HCl、S→SO2等。

若某有机物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则判断其元素组成时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结论:

m(C)+m(H)=m(有机物)时,其组成元素为C、H;

m(C)+m(H)<m(有机物)时,其组成元素为C、H、O。

①Mr=22.4ρ

(气体,标准状况)

②MA=DMB

(D为相对密度)

③Mr=m/n

②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①C、H等元素的质量

②C、H等元素的质量比

③C、H等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燃烧产物的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式

通式计算、讨论

分子式

有机物燃烧方程式计算、讨论

③官能团数目的确定

与氢气加成时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

1mol―C=C―~1molH2、1mol―C≡C―~2molH2、1mol―CHO~1molH2、1mol苯环~3molH2;

醛基氧化:

1mol―CHO~2molAg、1mol―CHO~1molCu2O;

―CHO变为―COOH时,相对分子

质量将增加16(1molHCHO~4molAg、1molHCHO~2molCu2O);

醇或羧酸与钠反应:

2mol―OH~1molH2、2mol―COOH~1molH2;

羧酸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钠反应:

1mol―COOH~1molCO2、1mol―COOH~1molNaOH

酚与氢氧化钠反应:

1mol苯酚~1molNaOH

第一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的地位和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有机化学也不例外,可简单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两个大的方面。

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

因此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章涉及的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知识都可以归属到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是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有机化学的分类思想、同分异构现象、命名方法等,在后续各章还会结合官能团体系的学习不断出现,巩固和深化;

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有机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二、课程内容标准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标准

对应课题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三、教材内容结构:

有机化合物

同分异

构现象

3

命名

碳骨架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构

4研究的一般

步骤、方法

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

碳原子成

键特点

1

2

①分离、提纯

②元素定量分析

③测定相对分子

质量

④鉴定分子结构

分类

四、本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与教学建议

第一章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²

教学重点:

①从官能团的角度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②体会分类思想在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个别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直观、简洁,主要通过一个分类图、一个表格和一个练习(学与问)来完成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

作为本节课的科学方法,分类的思想和意义已经在必修1中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本节课关于分类方法的教学应侧重在两个方面的引导:

一是为什么要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

(分类的必要性)二是怎样的分类方法更有利于人们认识有机物?

(分类的科学性)。

对于前者,教师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2000万种的事实来启发学生,后者可以结合有机化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结构决定性质,而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结构相似,化学性质也相似。

因此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中按官能团分类最有利于人们举一反三地认识更多的有机物。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脂肪烃和芳香烃,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两组四类概念。

另一方面,通过对必修2的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学生也认识了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羟基、羰基、卤素原子、羧基等官能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结合表1-1,重点介绍学生未接触过的酚、醚、酮的典型代表物及官能团。

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对个别重要的官能团(如碳碳不饱和键、卤素、羟基等)还可以拓展书写电子式,但不需要拓展官能团的特征性质(留待后面各章节再具体学习)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①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②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正确书写

2课时

本节内容是对必修2碳原子成键特征和同分异构知识的归纳、拓展和提升。

对于有机

物的空间结构和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是不少学生的易错环节,具体表现为不理解二卤代甲烷只有一种空间结构、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碳原子不满足四个价键(其中碳原子形成五个价键的错误更是普遍存在)。

因此教学中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结合球棍模型或运用多媒体来讲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资料卡片,把碳原子成键特点的教学落点放在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上,以具体有机物为例,区分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

教材中作为科学视野的内容,新增了“碳原子的sp3杂化与甲烷的结构”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建议根据各校选修模块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的松紧灵活处理。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学生初学有机化学就碰上的难点,往往因为思考不够全面、有序而写少了或写多(重复)了,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帮助学生归纳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建议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利用好教材的“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的两个练习,然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

教师可以参考山东和江苏两个版本的教材,设计阶梯式递进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一认识碳架异构、位置异构以及官能团异构等的构造异构现象,最后再统一归纳整理成简洁易记的口诀或书写步骤。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①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与烷烃系统命名之间的差异

①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

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主链、编位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本节教学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既可以由教师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

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

还可以由教师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

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第二课时可在第一课时烷烃的系统命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的不同点,找出由结构不同所带来的选主链、编号以及命名上的差异,从而完成学习的迁移。

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参考课标的提法),无需一步到位,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在后续章节中还有简单的介绍,不必在此拓展。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①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②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③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3课时

本节教材为课程标准新增的章节,内容全新。

教师要注意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逻辑

结构:

首先介绍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学习者有个总体的认识;

然后再分步按顺序介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从介绍元素分析开始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介绍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

有机物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官能团→分子结构。

整体逻辑结构如下图:

步骤方法

①分离、提纯———————蒸馏、重结晶、萃取

②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李比希元素分析法(燃烧法)

现代分析仪

以乙醇为例

③测定相对分子质量----------质谱

④鉴定分子结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山东与江苏的版本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来展现人类认识、使用和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引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并为后面介绍用物理方法鉴定分子的结构作铺垫。

分离、提纯的实验在操作前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培养学生做实验预习的习惯(填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关键等。

教学时,教师应介绍分离和提纯的区别,并在实验关键操作上提出思考题(如重结晶中为什么要趁热过滤,如何趁热过滤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异常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原因分析。

课后还可以把分离和提纯的几个操作:

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和重结晶进行比较,区别这些操作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对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深究其原理。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事先由学生收集有关这些物理分析方法的电子资料(图片或视频录像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介绍。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可以多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对于燃烧法确定元素的实验式的计算,建议增加一课时专门讲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的计算(见资料),弥补新教材对计算的削弱,加强训练以减少学生对计算题的畏惧心理。

第二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一章有机物的特点、分类、命名、研究方法之后,再按照官能团分类,逐类学习有机化合物,感受好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此时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好的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完成对有机化学的系统学习。

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卤代烃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中间体,通过卤代烃的桥梁作用可以实现官能团之间的转换。

本章从代表物质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到同系列有机物的学习,强化了分类思想的重要性和“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学习方法。

通过进一步学习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及消去反应等反应类型,为后续各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第一节脂肪烃

第二节芳香烃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第三节卤代烃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各节中均涉及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烃和卤代烃

3卤代烃

1脂肪烃

2芳香烃

烷烃

烯烃

炔烃

烃及其应用

第一节:

脂肪烃

①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加成、加聚反应

②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烯烃的顺反异构

本节教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知识前后的联系,挖掘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规

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横向比较、根据事实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材把三类结构不同的脂肪烃放在一起,不是简单的重复代表物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同系列物质的叙述方式,而是具有以旧带新、比较归纳、螺旋上升的特点,并且三类烃的学习各有侧重。

首先,通过“思考与交流”的两个表格复习烷烃和烯烃的部分物理性质(主要是沸点和相对密度),第二个“思考与交流”则从分类的角度让学生复习烷烃和烯烃的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