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70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测评附解析834974Word文件下载.docx

科举制度

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

A.玄奘西行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唐蕃和亲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B项是民族之间的对抗;

C项是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符合题干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内容,所以答案选C。

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

……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B.鉴真C.刘邦D.李时珍

【解析】根据题干“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的信息判断此盟约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辨析备选项ABC都属于澶渊之盟的内容,D项错误,它是宋金议和后划定的界线。

所以答案选D。

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②表述错误,排除。

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9.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不是隋唐时期流行的,B项不正确,ACD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B。

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A.西汉B.唐朝

C.北宋D.南宋

.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 宣政院 行省制度

B.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行省制度

C.达赖 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D.大都 中书省 伊犁将军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盟约;

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是明清时期的官职,由此排除ACD,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元朝”,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宣政院、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都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措施,其他的都可以排除。

12.有西方学者曾说:

“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B.火药

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和“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BD与印刷书籍无关,所以答案选C。

13.下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解析】根据题干“瓦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

勾栏瓦舍"

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丰富,所以答案选C。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政是秦朝的皇帝,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赵匡胤是宋朝的皇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所以答案选C。

15.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

D.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修建的,不是秦朝时期修建的,A项不正确;

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不是清朝时期,B项不正确;

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C项不正确;

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D项正确;

解题的关键是充分掌握四个选项中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的相关基础知识,结合选项的说法来判断是否正确,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16.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宣政院、伊犁将军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自古我国就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故答案C是正确的。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解析】从题干图片可知,大臣与皇帝议论国事从坐到站最后到跪,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在逐渐加强,与生活习惯无关,君臣礼仪的变化与封建制度完善无关,从坐到跪的不平等的君臣礼仪不是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元朝,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也是首个征服全中国外来王朝。

定都大都,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644年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明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因此④不是共同点。

明、清不是结束分裂局面,因此③不是共同点。

①②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在的相似之处。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9.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

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盛世潜伏危机”

【解析】根据题干“康雍乾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雍乾时期指的是清朝康熙、雍正、潜孔皇帝的统治时期,此时期是清朝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但字盛世中隐藏着危机,D项符合题意;

A项描述的是隋唐时期的特点;

B项描述的是宋朝时期的特点;

C项描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特点;

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示整理的大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文字信息:

册封达赖,设立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政府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8分,第24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①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

②   、武举出现 

宋朝

重③    ;

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答卷文体是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

【答案】

(1)①隋朝 ②殿试 ③经义 ④八股文

(2)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但科举制后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和“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以及“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的信息可知,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是①隋朝 ②殿试 ③经义 ④八股文。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的内容。

(3)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秦朝:

郡县制。

元朝:

行省制度。

(2)C

(3)水稻。

(4)曲辕犁(或筒车)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宋词;

元曲。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

(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题意的关键词“元朝”、“地方”,结合课本所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依据题文“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反映了科举制“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竞争。

C符合题意。

ABD在题文的观点中没有体现。

(3)依据题文“宋代从越南引进农作物”,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江南地区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4)依据题文列举“唐朝生产工具的改进”。

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农民改进耕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促进农耕的发展;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提高了人们的抗旱能力。

生产工具的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第一问依据题意“宋、元时期”“文学表现”结合课本所学,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是元朝主要文学形式;

第二小问依据题意“科技成就”,结合课本所学,宋元是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6)结合材料从元朝的行省制、宋元的科技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和当前的现实得出答案:

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做法为读、找、析、答。

读问题,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读材料;

找材料中与设置问题相关的部分关键词,找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关的部分;

分析材料中找出来的关键词、关键部分和教材中的知识点中有哪些是考察的对象;

答要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

2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主题命名:

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人物追踪:

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六次东渡:

              。

 

②七次下西洋:

             。

③明代抗倭:

④收复台湾:

(3)国家识记: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

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情感提升:

①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②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

(1)第一组图片主题:

友好交往。

第二组图片主题:

抗击侵略。

(2)①鉴真 ②郑和 ③戚继光 ④郑成功

(3)第一组图片:

日本,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组图片:

日本、荷兰。

(4)①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②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根据图①鉴真准备东渡,图②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的内容可知,这两个事件都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根据图③戚继光、图④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图的内容可知,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抗击荷兰的民族英雄,这两图的主题是抗击侵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六次东渡的人物是鉴真;

②七次下西洋的人物是郑和;

③明代抗倭的民族英雄是戚继光;

④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日本和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日本、荷兰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我们就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第二组图片描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的内容,由此可知,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

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材料三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

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1)非洲。

早半个多世纪。

(2)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

(3)史实:

西汉商人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教训:

不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落后就要挨打;

必须建设海洋强国。

(说出一条即可,其他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