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550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评卷

期末测评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D.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

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任李林甫为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

A.玄奘西行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唐蕃和亲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B.鉴真C.刘邦D.李时珍

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

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A.西汉B.唐朝

C.北宋D.南宋

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 宣政院 行省制度

B.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行省制度

C.达赖 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D.大都 中书省 伊犁将军

12.有西方学者曾说:

“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B.火药

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

13.右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15.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

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

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

D.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6.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

A.宣政院、伊犁将军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

C.宣政院、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1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18.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

C.“统一国家的建

立”D.“盛世潜伏危机”

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8分,第24题12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4分)

朝代

发展概况

①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②   、武举出现 

宋朝

重③    ;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

(6分)

 

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分)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2分)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4分)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4分)

 

探究四 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分)

 

2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主题命名:

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4分)

 

(2)人物追踪:

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4分)

①六次东渡:

              . 

②七次下西洋:

             . 

③明代抗倭:

              . 

④收复台湾:

              . 

(3)国家识记: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

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分)

 

(4)情感提升:

①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2分)

 

②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

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

(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5分)

 

材料三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3分)

 

 

期末测评

一、选择题

1.D

2.A ①魏征生活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并且是当时的直谏名臣.②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③玄奘西游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④任李林甫为相是唐玄宗时期的事情.

3.B

4.C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了中印之间的交流,B项的目的是抵御匈奴进攻,D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均不符合题意.

5.A

6.C 隋朝开国皇帝为杨坚,唐朝开国君主为李渊,宋朝开国之君为赵匡胤,明朝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故以“赵”为百家姓之首最早可能

出现在宋朝.

7.D 南宋与金之间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8.B

9.B 宋代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10.C

11.B 根据“澶渊之盟”“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2.C 18世纪中叶,中国刊印的书籍比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主要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3.C 瓦舍是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舍.故选C项.

14.C

15.D A项中的都江堰是秦国修建的;B项中的长城修建于明朝;C项中的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16.C 17.D 18.A

19.D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但明清两朝均推行“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封建统治面临危机.故D项正确.

20.D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

(1)①隋朝 ②殿试 ③经义 ④八股文

(2)科举制度倡导

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

科举制后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2.参考答案

(1)秦朝:

郡县制.元朝:

行省制度.

(2)C

(3)水稻.

(4)曲辕犁(或筒车)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

23.参考答案

(1)第一组图片主题:

友好交往.第二组图片主题:

抗击侵略.

(2)①鉴真 ②郑和 ③戚继光 ④郑成功

(3)第一组图片:

日本,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第二组图片:

日本、荷兰.

(4)①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言之有理即可)

②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24.参考答案

(1)非洲.早半个多世纪.

(2)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

(3)史实:

西汉商人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教训:

不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建设海

洋强国.(说出一条即可,其他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