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389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观问答题汇总Word下载.doc

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

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5、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

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

科学家掌握辩证思维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理沦自然科学的发展。

6、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深刻批判的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

在《反杜林论》第二编第五章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和深刻批判了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这五种谬论分别是:

1)杜林的生产价值论。

2)杜林的“分配价值”论。

3)杜林关于人力的花费计量一切价值的谬论。

4)杜林关于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谬论。

5)杜林关于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三、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指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该命题错误。

黑格尔的命题是: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

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

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

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

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

⑴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

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内在地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首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在于它们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斗争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身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意识到了自身的地位和伟大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还在于它们在逻辑上形成前提、论据和结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无产阶级有了完备的斗争武器。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深刻认识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才能真正弄懂并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

2、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应当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大量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否认或回避矛盾的想法及态度是不正确、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并妥善解决矛盾。

我们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及解决的方法。

第一,从矛盾的性质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体上属于非对抗性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当然,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将长期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对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解决矛盾的途径,应当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地得到解决,而不是像以往社会那样,最终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根本改变社会制度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是成长中的社会,其矛盾是由于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引起的,因此,只能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原有的矛盾无从解决,还会产生新的更大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在总体上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在总体上必须采取非对抗的方法去解决。

从根本上说,现阶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解决。

为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方向。

五、评价题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而以“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为副题的《论粮食税》则是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作。

一、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所阐明的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

1、在俄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认为,在宗法式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结构中,占优势并对社会主义形成威胁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

这种情况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以实行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为重要途径。

2、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启动点,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意味着政府可以把最必需(对军队和工人来说)的粮食作为税收来征收,其余的粮食,政府可以用工业品与农民交换。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恢复工业生产,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

贸易自由是实行粮食税以后必将出现的结果,而贸易自由又会导致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对此不应实行“堵”的办法,而应实行“导”的政策,即努力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是在无法拿出小农所需要的全部工业产品来向小农交换粮食和原料条件下的唯一合理的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包括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赁制。

3、要现实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向资本家学习。

对于资本主义,应该放到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背景下来分析。

“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因为与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它与现代生产相联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而应利用资本主义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来促进社会主义。

要学会管理,就要向资本家学习。

列宁主张共产党员应该“向那些有知识的人(专家)和有组织大企业经验的人(资本家)学习”,而不管他是承租企业的大资本家,还是代销商,抑或是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等等。

二、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粮食税》作为关于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它的发表,不仅为苏维埃俄国人民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依据,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先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这里讲到的只是过渡时期的政治方面,而没有讲在经济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在其他一些地方,如关于党的近期纲领的一些文件中讲到一些措施,但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从理论上阐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由列宁解决的。

他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论证了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的必要性,同时指明了过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2、关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人国家同农民在经济上结合及其形式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曾作过一些论述,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列宁。

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粮食税、发展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等重要思想。

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应当利用资本主义这个思想却是列宁的贡献。

他不但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战胜小私有经济,而且认为应当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此外,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向资本家学习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以及发挥地方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观点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苏维埃俄国,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譬如我们党在50年代所领导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2、新经济政策是适应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政策,但其许多方面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我们今天学习《论粮食税》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和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工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我国目前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只有重视农业的发展,处理好工农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从过去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转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这一思想为开启我们的改革思路,即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注意限制它的消极作用。

再次,列宁关于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

1.人的本质:

自由自觉的活动。

1)揭示出人的本质既不是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类。

它指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2)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存在的基础。

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3)它突出指出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人即社会,社会即人。

2.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该是同一的,人的真正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以确认和实现自己的本质。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叫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不仅是一个结果状态,而是一个历史过程,人化自然的生成史正是人类由异化状态走向真正人的状态的历程。

3.两种尺度(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

指人建构对象的实践活动要遵循两种尺度即外在对象的尺度和人内在的尺度。

外在对象尺度:

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内在尺度:

包括人的需要、目的、利益。

两种尺度的体现:

1)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统一。

2)体现了真理的尺度(客观)、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的统一。

4.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和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2)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且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3)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5)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

5.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理解:

是指共产主义扬弃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统一,也就是说通过对私有财产扬弃,通过对异化的消除,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第三条提纲(人和教育、环境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们只看到人是被客观环境决定的消极的被动方向,而没有看到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的这个积极的能动方向。

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最根本的活动。

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周围环境,而且改造了自己,所以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2.第六条提纲(关于人的本质)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观点,有两个错误:

第一,它不是具体的历史去考查人的本质而是孤立的、抽象的去考查人的本质。

第二,它不是把人当作一个社会的人去加以说明,而是把人当作一个自然的人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动物,也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是一种生活在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的。

并指明了研究人的本质的区别:

既不要抽象去了解人的本质,而应当具体的了解人的本质;

不要用人的自然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应当用人的社会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

3.第八条提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指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人在各方面的生活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实践是社会性的,都是在社会联系和制约中进行的,实践及其形成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都反映了人的本质。

4.第十条提纲(论共产主义)

1)人类社会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彻底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人剥削人的、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真正的社会。

2)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

提纲中把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说明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世界观。

5.第十一条提纲(新哲学)

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伟大变革实质。

给哲学提出了崭新任务-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也就是赋予唯物主义以实践的功能,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6.《提纲》如何体现哲学革命。

1)论述对自然它承认自然对于人的优先地位。

但同时又认为现实的自然又是人化自然。

2)对于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于人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对于思维和认识,它认为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

揭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崭新思维方式。

(三)《共产党宣言》

2.两个必然的理解(辩证来看)

资产阶级必须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是马克思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考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考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揭示出的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

如果我们教条的对待两个必然,那就会对社会主义前景产生困惑。

如果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就会对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

3.原文: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认为未来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这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精髓,是对科学共产主义最集中的体现。

1)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

2)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高度发展,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不仅自己是社会的主人,而且将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

恩格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阐述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

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