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389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合集.docx

第8单元

第8单元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惠、诣、乃、示”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3.情感与价值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

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读题,解题

1.导入揭题,解题。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齐读课题。

师: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

你们了解这本书吗?

(自由读读:

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逸事的小说。

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

《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

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检查学生生字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字。

“诣”读yì。

2.形近字的比较:

梁——粱,日——曰。

三、初读课文,感悟添趣

1.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

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

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

评价:

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为 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家禽(平时的家禽指的是?

这里“家禽”的意思是?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齐读句子。

连起来读,齐读。

3.那杨氏子何许人也?

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读句理解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注释理解文章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板书:

注释)

4.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文章意思。

四、学习课文,理解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意说一说,做到基本通顺

1.学生看注释,同学讨论,逐句理解意思。

把自己不能解答的句子做上记号。

2.反馈,讨论,集体理解。

“为设果”“家禽”的意思,随课解答。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4.根据理解,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

(相机板书:

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

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

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的年龄还要小,对吗?

(板书:

聪惠)。

“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板书:

智慧)

生:

“惠”是通假字,同“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看注释)(课件)师讲述什么是通假字。

2.师:

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甚。

)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好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

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

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喜爱。

(板书:

杨氏子)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

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板书:

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

)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生:

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他的儿子叫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

”(就,于是。

)那“诣”字的意思是?

(拜访。

3.师:

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

(可追问:

两家关系怎么样?

)(孔君平经常来杨家,彼此比较熟悉。

)从哪儿看出来的?

为什么?

师评:

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

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

齐读。

(三)研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

出示课件齐读。

(生: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

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

这是待客之道。

你真会读书!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

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

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

(板书:

联系上下文)

2.师:

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生:

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

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

端出多少水果?

就一种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

评:

说得太好了。

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读一读。

评:

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

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得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

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齐读。

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

说得真好。

能具体说说那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

“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

(可追问:

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生: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评:

你真会听话。

生:

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

杨梅   杨家果)

2.师:

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

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生:

还治其人之身)。

六、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

指名一学生背——你怎么背出来的?

(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两名学生背——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

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聪惠  智慧

杨氏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

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扬,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22 手 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写“拇、搔”等生字,会认“弦、揿”等生字。

学习一个多音字“薄”。

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思想。

3.情感与价值

(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你们猜这是什么?

对,就是手指。

2.谈话:

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

可你们仔细想过它们吗?

是不是对它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的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的《手指》。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添趣

过渡:

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

(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搔痒、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

(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板书: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文。

2.开火车朗读课文。

3.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丰子恺老先生的《手指》,这节课让我们仔细地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

二、细读课文,随机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及表达方法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在写各根手指时从哪些方面来写,每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并板书: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2.选出喜欢的手指的相关句子来仔细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3.交流:

(1)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他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学生说完体会后还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

(2)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他主干的。

(拟人、排比,写出了食指身处险境却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3)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以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中指姣好的外形特点。

以上句子为交流的典型句子,其余随机。

4.表演“五指争论”。

(1)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2)请学生谈谈体会。

5.齐读结尾,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虽然五根手指外形、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他们彼此孤立,便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团结一致,将威力无比。

不仅手指要团结,人处在一个集体、一个班级,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

让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再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的名言警句吗?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小诗《手》,自读感悟。

四、作业

小练笔。

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 指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丰子恺先生写的散文——《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

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让学生谈谈体会。

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是不行的。

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

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的空间。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胚、祸”等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学生: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

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

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以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入情入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在“我”的发现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着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师: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作业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

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

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

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

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回顾整个发现的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对幽默笑话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

2.过程与方法

能感受带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3.情感与价值

能倾听别人的讲述,并能与人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掌握说笑话的注意要点。

【教学难点】

多种形式说笑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搜集一些笑话或者成语小故事,自己作一些演练(也可以和他人合作表演)。

教师:

适当准备一点精彩的幽默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