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393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商贸英语经贸专业教程翻译(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什么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呢?

曲线这种形状的含义其实很容易明白。

它说明了当我们增加一种商品的生产时,就越来越难得到更多单位的这种商品,难在哪里呢?

难在我们必须放弃更多的其他商品.来增加第一种商品;

换句话说,当增加粮食生产时,我们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钢铁,以使粮食产出增加一单位。

图1-2描述了上段最后一句的含义在标有罗马数字I的曲线部分,我们生产相对较少的粮食和很多的钢铁。

为了增加给定量为a的粮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一我们只需放弃bl数量的钢铁一一现在与区城II的情况进行比较。

这里粮食生产量高很多:

为了增加同样数量(为a)的粮食生产,我们必须放弃更多的钢铁;

也就是说,bll比bl要大得多;

当然,如果是钢铁生产增加,情况也是相同的。

这就是曲线形状的含义,但是现在我们要问:

为什么它会有这个形状呢?

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来自于一个事实,即不是所有的生产方法和资源一一经济学家经常称之为生产要素一一对于不同的商品生产来说是恰好合适的。

如果所有商品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比如,同质劳动)那么这曲线就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弯曲着。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在我们这个案例中,钢铁生产需要铁矿石,而粮食生产需要肥沃可耕种的土壤。

我们不会期望最好的农场也拥有最丰富的铁矿一一事实往往与之相反。

那么我们持续增加产品生产会发生什么呢?

图1-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说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述:

当我们生产更多的某种产品,我们通常必放弃更多的其他商品来支持这种商品的进一步生产。

刚开始,在我们生产很多钢铁而几乎不生产粮食的时候,我们把最好的耕地用来寻觅它可能有的哪怕一点点的铁矿石、放弃一点钢铁生产,我们把这富饶的土地让给农夫,因而在损失相对少(bl)的钢铁之后,我们得到很多的粮食.然而当我们持续增加粮食产量时,情况政变了。

现在所有真正好的农地都已被利用,如果我们希望再增加粮食产量,就必须接管富含铁矿而不适合农作物的土地,这意味着为了得到同样的粮食增产量,我们在钢铁产量上必须作重大的牺牲(数量为bll)

因此,当我们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某种产品,为了生产得更多,我们的花费也越来越大。

从经验上看(尽管不是普遍或必然)这是正确的。

当我们在任何一条生产线上发展得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机会成本一一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而必须放弃的钢铁一一通常会上升。

二、在主要经济学问题上的应用

现在我们用这个图表来具体说明所有社会都会遇到的一些基本的经济学问题。

图2-1说明了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多次强调过。

社会应该将自己的生产定位在A点(较多的钢铁,较少的粮食'

还是应该安排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B点(较少的钢铁,较多的粮食)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经济学问题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种选择也反映了许多其他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

图2-1(选择问题)

在一系列的社会应该做出取舍的经济问题中,其中一个是决定自己的产出(A或B或者其他的产出点)这个选择的结果不仅反应这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而旦可以反映出经济系统本身是什么样的是地方分散,中央集权.混合.还是其他类型的?

那我们怎样或者说应该如何在A和B之间做出选择呢?

很明显,社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取决于众多不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众多,那么它可能会需要相当大的粮食产量。

如果国家很富裕,刖可能会消费更高比例的工业品(钢铁)而不是农产品(粮食)。

即使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它也有可能决定现在牺牲粮食生产去生产机器(钢铁),从而能够在将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钢铁。

在许许多多能影响社会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B点之间做出决定的因素中,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并且,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选择的还将取决于一个更深层次的变量:

在特定社会运行的经济系统的类型。

是传统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或指令经济?

还是混合经济?

这些不同的经济系统如何影响经济选择将是我们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进一步讨论这些内容之前"

我们还要使用图表来说明另外两个主要经济学问超、这两个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第一个问题被我们称为短期总体经济领城的问题。

这个闪趣是:

在短期,哪些因素决定了总体经济的健康状态。

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失业问超有关。

在生产中我们利用了所有我们可利用的人力和其他资源了吗?

还是有部分人力和产能处于闲直状态,进而导致阈民收入低于本应该有的水平?

根据图2-2,这两种状态分别位于印点K充分桃业产出)和点〈失业或非充分就业产出)。

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将处在哪个位里,但它告诉了我们从技术免度上能达到的范围。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指定的时间要知道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总体上处于该位里都需要大量细致的分析。

另外一个可以用我们的图表来解释的问题是长期经济增长。

我们从图2-3中可以看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随着时间在不断向外移动。

这一系列的曲线告诉我们,与1950年相比,1970年我们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钢铁,而到了1990年,我们如设想中的一样,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增长。

图2-2失业问题

总产量将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吗?

还是成为位于曲线内的某一点,代表失业?

注意,只要能使找们的人力资源和工厂产能回到充分运转状态,在FE点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粮食和钢铁

图2-3增长问题

一个现代经济体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会向前发展的,正如这些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一样

但这种增长的进程一一表现为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断扩展一一并不是随着时间流逝就能自动发生的。

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所谓的经济增长。

甚至于在今天,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是亚非地区,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确立。

但在许多发达工业国家里,增长已经作为经济生活的一个特征持续了一个世纪或更长。

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现代国家借助了一系列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工业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本的积累,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发明和技术创新(包括生产中的新产品、新发现和新技术)一贯的重视,所以今天这些国家创造出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速度。

我们经济的未来:

富足还是越来越短缺

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曾经一度使20世备己60年代的一些现察家们感到,即使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所有基本经济问题都被解决的阶段,那么至少离这一天也不远了。

人们开始大量地谈论起“富足社会"

他们认为如果富足被看作是短缺的对立面,而短缺是经济学面临的中心问题,那么可能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过去,或者在仅仅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也将成为过去。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其他物资的短缺打击了这类推论。

至少,大部分观察家们开始敏锐地意识到以下3个问题:

第一,“摆脱短缺〃从未跟占世界人口多数的不发达地区有过太多关系。

在埃塞俄比亚或布基纳法索,谈论“富足社会”不仅仅不恰当,甚至很残忍。

由于贫困国家人口的巨大增长,今天在这些地方饥民的数量比一个世纪以前还要多。

第二,有证据表明美国经济仍然处境困难,甚至在远远高出贫困线的经济阶层中也如此。

今天关于失业、通货膨胀、税收、养老金、老龄化和健康的担忧似乎并不比10年前^和。

尽管与大萧条时期相比我们还是非常富裕,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能源的短缺引起了大家认真的思考。

最后一一这个问题在近些年来己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一在经济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有些人认为到如今,在实际边际效用上,经济增长的成本已经超出了收益。

部分人甚至认为经济增长正在引领我们走上通往灾难的道路,这一过程可能是无法挽回的,如果将这些直接和间接的代价罗列出来,可以发现就它像是一部现代工业社会病的目录一一也许称后工业社会病的目录更恰当一些。

经济增长已经造成了人口数量爆炸、城市过度拥挤和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自然风景破坏以及资源浪费。

同时导致了工人、年轻人、老人之间疏远,错误的价值观现和空虚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

四、亚当-斯密和古典经济学家

博兰尼在他的《大转变》和其他著作中强调了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不人道与种种难题。

然而,那一历史时期最主要的经济学家们却不这么认为。

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要想解决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问题,价格一一市场机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事实上,这也是最好的方式。

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许法国经济学家(他们有时也被称为重农主义者)开始强调,个人决策与社会福利之间存在天然的和谐关系。

重农主义宣扬“自然法团J”。

个人私利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不应被视为相互冲突。

从根本上说,它们是统一的,或多或少都是遵循“自然法则”的。

然而,这一观念最重要的发展是在英国。

早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对于分析市场经济的内在实质饶有兴致。

他们对于试图证明政府待在幕后时,价格一一市场机制可以相当令人满意的解决问题也很有兴趣。

由于这些早期的英国经济学家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经济学做出了很多贡献,因此值得一提。

最关键的年份大约是1776年。

这一年不但是美国解放运动的开端,最璀璨的经济学传世瑰宝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于这一年问世。

斯密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尽管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他一生未婚。

除了一次主要的洲际旅行外,他再也没怎么旅行过。

然而,正是在那次旅行中,他结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法国重农主义者。

他不仅是一个哲学家、一个自然史学家,更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国富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读起来也^有兴致:

尽管书中充满了18世纪式的晦涩长句,但其中也包含不少精练的短语,一两句话就把握住了长达数页的论点。

斯密在论述“看不见的手”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和谐统一时,他并不仅仅在作形象描述,而是深入洞察了整个经济生活的哲学大麾。

密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著作本身,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影响。

整个古典经济学流派都将《国富论》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几十年里,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例如,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这个英国牧师对人口的看法不但使19世纪的思潮蒙上了一层悲观的色彩,也深深地影响了进化论者查理•达尔文。

还有大卫•李嘉图,继生意场上春风得意后,他于181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

他是为数不多的在股票市场上经营出色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著作是严谨和系统的尽管他并不为大多数公众所知,他对技术经济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甚至到了19世纪中叶,斯密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连曾经是李嘉图的学生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家。

当然穆勒是一个多方面的天才,他在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与他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不相伯仲.

斯密的信条不仅衫响着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信条的实质是,除了某些不可避免的职责),政府应对经济袖手旁现,放任主义的箴言:

经济自行其道,政府请勿干扰、在我们这一章的讨论中,也可以表述为,让社会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作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那么,斯密提供了哪些证据来支持这一现点呢?

在随后的文章中一一包括对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述原文一一斯密反驳了重商主义,尤其反驳了认为奖出限入是对国家有益的看法在这一反驳过程中,他列举了大量描述放任主义哲学的原理,读者应注意到,斯密并不认为个人是大慈善家,或愿意为提高公共福利而奉献自己的利益,他对那些自诩“为公共利益而经商”的人深表怀疑,他认为只有在个人通过市场机制追逐私利时,公众利益才可能实现。

为什么这样能产生公众利益呢?

斯密指出,个人在追逐私利时将更有效率,比任何其他的政治家更了解自身所处的状况,而在他试图为自身创造最大价值的同时,也将有效地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相反,政府对个人市场的千预将是有害的,例如贸易壁垒,它迫使我们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而如果我们买进口商品,价格将便宜一些。

六、资本的积聚

资本的增加源于节俭,资本的减少源于奢侈与不当行为.

个人从其收入中节省了多少,就增加了多少资本,他可用节省下来的资本亲自雇佣额外的生产者,或者可以借钱给别人做同样的事以获取利息即分享利润。

因为个人资本的增加仅可通过其以年收入或年利得的方式而增加,所以由全部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的资本也仅仅以类似的方式得以增大。

大国固然不会因私人的奢侈与不当行为而变得贫困,然而,这样的国家有时却会因政府的奢侈与不当行为而变得贫困。

大多数国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豺政收入,均被用来供养非生产者。

例如朝廷的大臣,教会机构中的相关人负,以及在和平时期无所产出,在战争时期又无法获取以补偿军费的海军和陆军。

正因他们本身并不生产,所以才不得不仰仗于其他人的劳动产出而得以生存。

因此,当这些人的人数成倍增加至冗余时,在一定的年度他们将会消耗掉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以至于剩下的部分不足以供养那些来年继续进行生产的生产者。

这样的话,来年的产出将少于往年,并且如果这种混乱状态持续下去的话,第三年的产出一定又会少于第二年。

本来只应当用人民的一部分剩余收入来供养那些非生产者,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些非生产者可能会消耗掉所有人全部收入中如此大的份额,结果就是蚕食了全民的资本。

对于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金,所有个人的节俭和善行都不足以补偿此种严重蚕食所造成的浪费和退化。

然而.就经验来看,节俭和善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足以补偿个人的奢侈和不当行为,而且可以补偿政府的铺张行为。

公众和国家以及私人的富裕源于每个人为改善生源所付出的一致持续不断的努力,这种努力常常强大到足以战胜政府的铺张并拯救行政上的重大错误.以推进自然的演进过程。

尽管人们总有疾病和乱开药方的庸医,但是人生中总有一种未知的法则,使人们搀除万难.促使人们恢复健康和活力,

因此,亚当•斯密将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是相信个人的节俭与勤奋,另一方面是对市场常常会在此种方式下起作用深信不疑,即那些追逐利润并怀着利己主义的个人往往会趋向于公共利益。

两者结合之后的推论是:

如果私营部门能将事情处理好,那么国家除了在某些专门和受限制的能之外就不必对其加以干涉,通过市场进行选择

现今我们注意到很多“古典”经济学家对于世界的现点存在种种条件和限定,但是我们仍可以比他们本身更好地诠释其观点,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发展出他们当时所没有的特定的分析工具。

现在让我们更加系统地说明这个问题;

市场经济所要完成的任务可谓汗牛充栋。

首先,市场经济必须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决定如何分配社会收入。

某人一年挣了一万美元,另一个人一年挣两千麦元,还有一个人一年挣七万五千美元,不论人们赞同还是反对这样特定的安排,各个经济体系必须拥有某些确定的方法在其成员当中分配商品和服务。

缺少任何分配方法都将导致社会动乱。

同样,各个经济体系也必须对该社会中商品和服务如何生产提供某种确定的方法。

你可能会认为诸如如何生产马铃薯、汽车或台灯这样的问题是纯技术性问越而非经济学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生产任何给定的产品存在很多不同的方法;

从物理或工程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从经济学用度表看其中一些问题会比另一些更好,对于拥有大型机器并缺乏劳动力的社会来说实施自动控制将是很好的,但是对于非熟练工泛滥并且连最基本的工具和器械都无法提供的社会,自动控制就完全没有意义:

如何生产不同的商品这样的问题最终就会受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所影响.因此,这样的问题理应由经济学家来解决,并且正如收入分配问题一样,这是市场经济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最终,我们已经花了一些时间在这样的问题上:

生产什么商品?

根据我们前几年的图表(再次表示于图6-1中),我们应各在A点(钢铁多;

粮食少)进行生产还是在B点(钢铁少:

粮食多)送行生产?

在本章的剩余部分,我们将着重于这方面的选择问题,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可使我们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市场经济在全部运作方而的本质特征。

全局性解决方案一园形流程图

现在让我们以非常宽广的视角,通过圆形流程图6-2展示一下市场经济如何解决其各种各样的选择问题,为了体现我们现在正专门处理私有市场经济,我们对这张图作了些更改因此,我们引入私营厂商这个术语以代替非常一般意义的术语工厂;

同样,以私人经济代替家庭。

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这个图的两边加上了两个标有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方框我们的市场经济正是通过这些市场的运作来解决我们交给它的各种选择问题。

在产品市场上,家庭是买方,厂商是卖方。

需要决定各行业输送至市场的各种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买卖这些商品的数量也要定下来。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买卖关系与产品市场正相反一一现在厂商是买主。

他们设法购买劳动者提供的劳务,以及在本经济循环中私有的其他生产要素。

换句话说,卖主是家庭。

在这个市场上,需要决定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价格;

这些价格也当然会影响家庭的社会收入。

在私有市场经济中,最有趣(也是最有争议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的收入分配由生产要素市场中的价格决定方式来决定。

劳动力的高价即是高工资一-并且,如果不太走运的话,劳动力的低价意味着低工资。

本单元中我们着重于产品市场。

因为正是通过这个市场中生产和售出的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如何进行钢铁与粮食的生产抉择(图6-1中的A点和B点)。

七、需求曲线

在此,我们需要介绍经济学的著名工具之需求曲线。

和供给曲线

一起,这些工具有助于我们解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特征。

需求曲线的定义如下:

需求曲线是一种假设性的解铎,它可以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期、任何可能的价格水平处,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的单位数,假定女他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货币收入均不变。

上述定义的最后一句很重要。

这一假定常常称作“别无其他情况”或“任何其他商品均等这也表明,我们将经济生活的某一特殊部分孤立起来做封闭式的考察,同时保持其他领域不变。

显然,这一点很重要。

在不知晓消费者的收入,不了解羊肉、鸡肉的价格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测算出他将买多少1美元1磅的牛排呢?

因此,这需要我们逐一去解决。

在表7-1中,我们已经整理出了关于苹果需求曲线的原始数据。

(我们在后文中将回到粮食与钢铁的选择问超,苹果则作为我们的“粮食”。

)我们向消费者询问,在某一给定的月份,苹果每打的价格在1麦元与le之间浮动时,他们愿意购买的苹果的数量是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考察的时期具体化,因为在某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苹果的年购买量可能会是月购买量的12倍,等等诸如此类情况。

图7T将表7-1中的资料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出来。

这一步骤同第一单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一样。

首先将表7-1中的点在图形上标好,然后再用一条连续的线将他们连起来。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似乎精确地获得了在其他价格水平下,诸如每打31e,32e,33e等,苹果销售量的信息。

)这条曲线也就是苹果的消费者需求曲线。

注意,该曲线是从左到右向下俺斜的。

为什么是这种特殊的形状呢?

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

当苹果价格很高时,消费者会发现,购买太多的苹果会大大减少他的预算,这使得他不得不减少购买量。

再者,当苹果价格昂责时,即使那些酷爱吃水果的消费者,他们也会去选择梨、桃子或橙子,来代替苹果。

这也就意味着,苹果的购买量下降。

因此,虽然,我们希望可以想象出一些非常奇特的例外情况,但是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将如图所示:

向右下方佩斜。

图7-1消费者需求曲线

DD表示消费者对苹果的需求曲线:

它足在假设消费者货币收人和其他商品(如:

橙子)的价格均不变的基础上画出的

需求弹性

有时候,经济学家希望能超越需求曲线的一般形状,以便测量消费者意愿购买的商品,在发生价格波动的时候,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情况。

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那么消费者的需求会下降多少,是10%.5%还是30%呢?

根据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数量上得出某一特殊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具体地来说:

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定义成:

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与其价格变化的百分数的比值。

图7-2需求的弹性和总收益

"

当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时候,数量的增加和价格的降低将会使得苹果生产商的收益更低

比如,苹果价格上涨10%,需求量下降1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苹果需求的价格弹性是1。

又比如,当上述条件不变时,需求量下降了30%我们可以说价格弹性为3,且需求曲线在该点是相当有弹性的。

如果需求量仅仅下降了5%那么价格弹性为0,5,且需求曲线在该点是缺乏弹性的。

就总销售收入而言,描述弹性的另一种方法是考察某一产业的销售情况例如,倘若需求曲线在某一点上足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下降仅仅会产生需求数量小幅度的上升,因此,整体朱看,总销售收入(价格乘以教量)将随价格下降而下降反之.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总销售收八

会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试着自己绘出:

在弹性精确为1时,价格下降导致的总销售收入变化情况

图7-2所描述的是这些概念,为苹果的需求曲线提供了另一个透视图由价格从每打60o下降到3(4时,苹果的需求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表7-1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苹果每打6e时,需求量为278000打,每打30e时,需求量是465打价格减半但数量则少于先前的两倍。

由此可见,在价格为30e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反过来,这也意味着,价格的下降将关系到苹果生产者总收入的下降。

这也可以表示为,在较高的价格时,总销售收入为$166800=(.60X278000),在较低价格时,总收入跌为$139500=(.30x465000)

注意,图7-2中各种各样的矩形可以用朱对弹性作大致的描述,当价格下降时,苹果生产者将失去如矩形A面积大小的收入,而获得如矩形B面积大小的收入。

如果A的面积大于矩形B,说明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反之,如果矩形A的面积小于矩形B,则说明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如果矩形A、B面积完全相等,此时弹性等于1,当然,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价格或数量上的增减,总的来说,不会影响生产者的总销售收入尽管现实争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并不总是可以简单的测量出,但是它往往对实际问题有很重要的应用性。

诸如,1974年,美国政府试图了解汽油价格上涨多少,才能使其销售量减少20%。

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汽油的需求的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