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414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二Word文件下载.docx

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手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填充墙为实心砖时周期折减系数ψT取值表

ψc

0.8~1.0

0.6~0.7

0.4~0.5

0.2~0.3

ψT

无门窗洞

0.5(0.55)

0.55(0.60)

0.60(0.65)

0.70(0.75)

有门窗洞

0.65(0.70)

0.75(0.80)

0.85(0.90)

注:

1.ψc为有填充墙框架榀数与框架总榀数之比;

2.无括号的数值用于一片填充墙长6m左右时;

括号内的数值用于一片填充墙长为5m左右时;

3.填充墙为轻质材料或外挂墙板时周期折减系数ψT取0.8~0.9。

特别要注意由于填充墙嵌砌与框架刚性连接时,其强度和刚度对框架结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到填充墙不满砌时,由于墙体的约束使框架柱有效长度减小,可能出现短柱,造成剪切破坏。

窗间墙约束造成

短柱破坏。

 

短柱剪切破坏

空调机洞口

造成短柱破坏

柱子翼墙作用,弯曲

破坏。

填充墙约束造成短

梁破坏。

6.8框架结构设计中,若在平面内和竖向许多框架柱不对齐,设计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震害表明,若设计中许多框架柱在平面内或沿高度方向不对齐,形不成一榀完整的框架,地震中因扭转效应和传力路经中断等原因可能造成结构的较大损坏,设计时应视抽柱或柱子错位的情况,按规范3.4.3条进行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计算。

传力路经不明确,严重破坏

6.8关于RC构件概念设计的若干问题

强梁弱柱

RC剪力墙结构

的连梁破坏

(连梁不要太强)

柱端塑性铰

(加强箍筋,

避免脆性破坏)

梁端塑性铰

6.10GB50011规范6.4.5条“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中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该怎样理解?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是指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规范5.1.3条采用,墙肢轴压比计算时,组合后的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取1.2。

6.11按GB50011规范6.1.10条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时,若有地下室时,是否仍从首层算起,地下室部分的加强部位如何设置?

设置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抗震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抗震墙,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底部,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规范6.1.10条规定了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范围,有地下室的房屋,在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时,根据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分成以下两种情况:

一、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从首层向上算,按6.1.10条的规定取值,同时将加强部位向地下室延伸一层(具有多层地下室的房屋可仅延伸至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以下可不按加强部位对待)。

二、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震害调查发现,地表附近震害较严重,地下室较轻。

若地下室顶板无法满足嵌固要求,通常地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

此时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该处向上算,取墙肢总高度的1/8及地下一层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取值。

此时若有多层地下室,不必再向下延伸至地下二层以下。

.

6.12GB50011规范6.4.1条对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作了规定,该类结构的电梯井筒壁厚及井筒内隔墙厚是否应服从此规定?

抗震墙结构当墙肢较多较长时,刚度一般较大,计算地震作用较大。

为了降低地震作用,一般宜作“减法”,减少、减短墙肢,但不宜减薄。

电梯井筒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应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也不宜减薄。

当筒内的某些墙肢不作为抗侧力构件时,可按JGJ3规程7.2.2条4款规定,厚度减薄,但不宜小于160mm.。

也可做成符合防火要求的其他材料的隔墙。

6.15GB50011规范6.4.7条规定了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具体计算时,混凝土的体积是用箍筋内核心混凝土的体积,还是用整个墙外围的体积?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有关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箍率计算,取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

确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筋也可计入。

6.16如何定义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暗柱、翼墙、端柱?

按规范6.4.7条定义,暗柱一般指窗间墙等部位的矩形截面;

当有翼墙或端柱时,如果翼墙长度小于3倍翼墙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度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

6.17GB50011抗震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角柱有一些特殊要求,是不是转角处的框架柱均应按角柱对待?

考虑到角柱承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对内力影响较大且受力复杂,对其抗震措施一些专门的要求。

抗震规范中的角柱是指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

因此位于建筑平面凸角处的框架柱一般均为角柱,而位于建筑平面凹角处的框架柱,若柱的四边各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则不按角柱对待。

6.19GB50011抗震规范6.2.10条1款中,框支柱的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连,如何计算框支柱的数目?

规范6.2.10条1款中,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此规定对于结构的纵横两个方向是分别计算的。

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连成为抗震墙的端柱,则沿抗震墙平面内方向统计时端柱不计入框支柱的数目,沿抗震墙平面外方向统计时其端柱计入框支柱的数目。

6.21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时,如果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那么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

是从室外地面算起还是从基础顶算起?

规范6.1.1条表6.1.1注1的说明,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的屋顶部分),因此按照6.1.2条表6.1.2确定房屋的抗震等级时,尽管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部位,表中高度值仍是从室外地面算起。

6.23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应满足什么要求?

规范第6.1.14条规定了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有关要求。

做到在地上一层的柱底出现塑性铰,通常采用提高地下室顶板梁和地下室柱顶的受弯承载力的方法来保证柱底的嵌固条件。

对于边柱和角柱,由于只有一面有梁,为满足该梁端截面受弯承载力不小于上柱下端实际受弯承载力的要求,可采用增大梁截面、或不增大梁截面而增加梁配筋的方法。

设计时还应注意:

(1)边柱处应设有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无抗震墙或约束不太好时,边梁应采取增加箍筋等抗扭措施。

(2)地下室的现浇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且不宜有较大洞口。

(3)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柱子多出的纵向钢筋不应向上延伸,应锚固于地下室顶板的框架梁内),地下室抗震墙的配筋不应少于地上一层抗震墙的配筋。

(4)地下室结构应能承受上部结构屈服超强及地下室本身的地震作用,可近似要求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侧向刚度之比不小于2,侧向刚度比可用下列剪切刚度比

估计(式中符号的含义见规范):

6.26一般的框架-抗震墙中的墙的抗震等级比柱要求高,8度时板柱-抗震墙结构中为什么柱的抗震等级却比抗震墙的抗震等级高?

板柱-抗震墙结构通常无框架梁,仅有暗梁,构不成梁柱节点,受力性能比较差。

震害和试验研究均证明板柱节点是抗震的不利部位,设计时应利用抗震墙分担板柱框架的地震作用,根据多道设防的原则,抗震规范6.6.5条要求板柱结构中的抗震墙承担全部地震作用(作为第一道防线),同时板柱应能承担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以上(作为第二道防线)。

从规范表6.1.2可以看出,一般的框架-抗震墙中的墙的抗震等级比柱高,8度时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柱的抗震等级却比抗震墙的抗震等级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板柱-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适用范围中,8度区属于高烈度区,框架柱的抗震措施需要加强,因此柱的抗震等级为一级,要求最高。

(2)8度时板柱-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适用最大高度为30m,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已可以满足要求。

(3)由于柱和抗震墙属于不同的混凝土构件,它们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要求的内容不同,二者之间的抗震等级不具有可比性。

6.27对底部为多层框架,顶层为排架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进行抗震设计时,有何要求?

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若顶层因设置大房间的要求,局部采用网架、屋架等大空间的屋盖型式,部分框架柱顶部变为排架柱,仍可按框架结构的有关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计算时,屋盖系统可采用空间或平面有限元杆系模型、或简化为连杆与排架柱铰接。

对于下部到顶层全部为排架结构的多层工业厂房,应参考其它规范、规程,如: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96)、《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等进行设计。

6.28在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上采用钢结构进行加层设计时有何要求?

在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上加层采用钢结构(包括轻钢结构),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若加层的结构体系为钢结构,因抗震规范不包括下部为钢筋混凝土、上部为钢结构的有关规定,两种结构的阻尼比不同,上下两部分刚度存在突变,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设计时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即需由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进行审定。

二、若仅屋盖部分采用钢结构,整个结构抗侧力体系仍为钢筋混凝土,则按照规范第六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此时尚应注意因加层带来结构刚度突变等不利影响,进行验算,必要时对原结构采取加固措施。

砌体结构

7.1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最小墙厚度是何含义?

房屋抗震横墙是指什么样的墙体?

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算不算抗震横墙?

规范7.1.2条表7.1.2中,砌体房屋最小墙厚是指结构抗震验算时可以承担地震作用的墙体厚度,小于此厚度的墙体只能算做非抗震的隔墙、计入荷载而不承担地震作用。

例如,粘土砖房屋的最小墙厚为0.24m,墙厚度度小于此值,如0.12m或0.18m时,不论是否有基础,均只能算做非抗震隔墙。

房屋抗震横墙是指符合最小墙厚要求的横向墙体,应满足抗侧力计算的要求。

规范7.1.7条2款规定“沿平面内宜对齐”用语为“宜”,表示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

符合厚度要求、即使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也属抗震横墙。

7.2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规范7.3.14条规定的加强措施仅适用于横墙较少的多层住宅楼,不适用于医院、教学楼等人流较密集的公共建筑。

7.3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房屋中,有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是否应按7.1.2条第2款的要求降低层数?

对于多层砌体房屋“横墙较少”的概念指全部楼层均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对于仅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可根据大开间房屋的数量、位置、开间大小等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而不要求降低层数。

底部框架房屋的上部各层“横墙较少”的概念同多层砌体房屋。

7.4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总高度比表7.1.2稍高时是否算超出限值?

GB50011规范7.1.2条表7.1.2中总高度的计算有效数字为个位,即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后满足即可。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

7.5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GB50011规范7.1.2条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

因已将总高度值适当增加了,故此时不应再四舍五入使增加值多于1m。

7.6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什么情况?

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

(1)半地下室顶板(宜为现浇混凝土板)的标高在1.5m以下,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井墙,且窗井墙又为内横墙的延伸,如此形成加大的半地下室底盘,有利于结构的总体稳定,半地下室在土体中具有较好的嵌固作用。

(2)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埋深较深),无窗井,且地下室部分的纵横墙较密,具有较好的嵌固作用。

在这两种嵌固条件较好情况下,带半地下室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

若半地下室层高较大,顶板距室外地面较高,或有大的窗井而无窗井墙或窗井墙不与纵横墙连接,构不成扩大基础底盘的作用,周围的土体不能对多层砖房半地下室起约束作用,则此时半地下室应按一层考虑,并计入房屋总高度。

7.7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室的层数是否计入底框允许层数内?

若地下室嵌固较好,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室的层数可不计入底框结构允许层数内。

7.8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

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

总高度应如何计算?

住宅的坡屋顶如不利用时,檐口标高处不一定设水平楼板。

关于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规范未做具体规定,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该层的计算高度不应超过4m。

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按规范7.1.2条的规定,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此处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

当檐口标高附近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顶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此阁楼应作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即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至山尖墙的二分之一高度处。

7.9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

由于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在在不同地面标高上的层数和高度不同,结构竖向刚度不均匀,对结构有不利影响。

出于安全考虑,对于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的计算,仍然沿用自室外地坪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标高或至檐口标高的方法,室外地坪应从低处计算。

按同样要求,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例如,坡地上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低处有六层,高处有五层,则总层数应按六层算。

若多层砌体房屋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每层楼板均与山体有可靠的锚固,横墙也采取有效措施与山体连接,结构的墙体刚度较大,则可按从地面较高处计算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但此时应按抗震规范4.1.8条考虑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

7.10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GB50011规范7.1.2条表7.1.2规定限值时,如按规范中7.3.14条第6款的要求进行设计时,对楼、屋面板的设置有何要求?

对于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当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表7.1.2规定限值时,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即不允许同一结构单元有错层。

另外,即使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无错位,楼、屋面板也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7.11多层砌体房屋存在错层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当多层砌体房屋错层高度超过梁高(或楼板高差在500mm以上)时,结构计算应按两个楼层对待,房屋总层数相应增加。

错层楼板之间的墙体应采取措施解决平面内局部受剪和平面外受弯问题。

当错层高度不超过梁高时,该部位的圈梁或大梁应考虑两侧上下楼板水平地震力形成的扭矩,采取抗扭措施,必要时进行抗扭验算。

7.12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此种结构形式应如何设计?

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因抗震规范中无此种结构形式的有关要求,两种结构的阻尼比不同,上下部分刚度存在突变,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

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即需由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对设计进行审定。

7.13GB50011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而某些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如变配电室,虽然总层数未达到规范限值的要求,但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应如何处理?

抗震规范对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规定主要针对一般民用建筑。

对于层数远少于表7.1.2的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增加墙厚度、增设壁柱、圈梁、提高材料强度等级等措施。

7.14多层砌体房屋纵横墙交接部位有何构造要求?

如果在纵横墙交接处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的距离至少应保持多少为宜?

纵横墙交接处的连接对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性影响较大。

震害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当一侧的墙体倒塌时,与之正交的另一侧墙体会由于失去侧向支撑而随后坍塌。

因此不仅要求墙体在强度方面满足抗震验算的要求,而且要求与其它墙体有可靠的构造连接。

纵横墙的交接部位,如内外墙交接部位、外墙转角部位、内墙与内墙交接部位等都是墙段的尽端,在受力时容易开裂脱落;

洞口边缘的墙体在剪切破坏后也容易脱落,都属于容易损坏的部位。

为了加强纵横墙交接部位的连接,要求纵横墙咬槎砌筑,可以留坡槎,但不应留直槎。

规范7.3.7条规定:

纵横墙交接处,未设置构造柱的墙体之间、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9度时,均要沿墙高设置拉结钢筋。

有构造柱的墙可通过先砌墙并留马牙槎,沿墙高设置拉接钢筋,最后通过后浇构造柱的混凝土来达到拉结的要求。

规范6.1.8条4款规定了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上开洞的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而砖墙的抗震性能不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要求应严于抗震墙,在纵横墙交接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边缘的最小距离应大于300mm,以保证交接处的整体性。

7.19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如何设置?

结构计算时,不论是否住人,阁楼层均应做为一个质点考虑。

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在设置构造柱时可根据阁楼层的屋面剖面形式确定:

当剖面形式为三角形,即檐口处无砖墙时,可按房屋实际层数按规范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并适当加强;

剖面形式为屋形,即檐口处有砖墙时,按房屋实际层数增加一层后的层数对待。

特别应注意,不论是三角形或屋形,坡屋顶山尖墙部位均需沿山尖墙顶设置卧梁、屋盖处设置圈梁和在山脊处设置构造柱。

7.20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

规范7.3.1条表7.3.1要求较大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

一般说,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指2000mm以上的洞口;

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避免在一个不大的窗间墙段内设置三根构造柱。

7.21GB50011规范7.3.1条表7.3.1中规定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应设构造柱,这里较小墙垛是如何定义的?

抗震规范表7.3.1中,定义的较小墙垛指宽度在800mm左右且高宽比小于4的墙肢。

对局部小墙垛增设构造柱是为了防止在地震时过早破坏,不能与其它墙体共同工作,从而降低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7.22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

规范7.3.2条第4款规定: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两条满足其中的一条即可。

但需注意此处的基础圈梁是指位于地面以下的,而不是位于±

0.0的墙体圈梁。

构造柱的钢筋伸入基础圈梁内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房部分,一般允许将砖房部分的构造柱锚固于底部的框架柱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内(上层与下层的侧移刚度比应满足要求)。

7.23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纵向钢筋的强度等级有无要求?

构造柱中的纵向钢筋属于构造配筋,只规定了最少根数和直径,钢筋的强度等级均应遵守GB50011规范3.9.3条的要求。

7.25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箍筋在纵向钢筋搭接区有无特殊要求?

在钢筋的搭接区范围的箍筋间距需要加密,这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

对于构造柱在纵向钢筋搭接区的箍筋也应加密。

7.27多层砌体房屋的墙体是否可以采用粘土砖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承重?

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

多层砌体房屋中如果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在多层砌体房屋设计中,将抗震承载力验算不满足要求的墙片或墙段由砖砌体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这种做法也可能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在砌体结构中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后,结构体系可能改变为不同材料混合承重的结构,此时需根据结构楼板的刚度、砖墙与混凝土墙体的连接等情况,确定钢筋混凝土墙参与工作的系数,考虑结构体系改变后地震作用的传递及各墙段的分配情况,进行结构的计算和分析。

若无配套的行业或地方标准,应按《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中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要求进行设计审定。

7.28GB50011抗震规范对现浇楼板的圈梁设置有何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