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27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足浴养生的优美诗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郑起上山斸山山丁登,下山嵌山山棱层。

秋残日暮归来晚,茅檐洗脚月又明,明朝早入芙蓉城。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年代:

刘克庄蚀月妖蟆俄扫穴,鸣阳丹凤力回天。

围腰不爱重金带,洗脚宁登一叶船。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福建莆田人。

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初名灼,师事真德秀。

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

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因咏《落梅》诗得罪朝廷,闲废十年。

后通判潮州,改吉州。

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

后出知漳州,改袁州。

淳佑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

六年(1246),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

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

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

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

第二年去世,谥文定。

他晚年趋奉贾似道。

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

但他也曾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

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

他与江湖派戴复古、敖陶孙等也有交往,自言江湖吟人亦或谓余能诗(《跋赵崇安诗卷》)。

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刻楮集序》)。

他的《南岳稿》曾被陈起刻入《江湖诗集》。

但他后来不满于永嘉四灵的寒俭刻削之态,也厌倦了江湖派的肤廓浮滥,而致力于独辟蹊径,以诗讴歌现实。

所以他的诗终于摆脱了四灵的影响,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

他一生前后四立朝,但时间都很短暂,多数时间被贬斥出守外郡,这样便扩大了眼界,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诗歌内容亦随着丰富起来。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

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他只有夜窗和泪看舆图(《感昔二首》),感慨书生空抱闻鸡志(《瓜洲城》)。

他有不少诗歌抒发忧时的孤愤:

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有感》)他痛心国土沦陷(《冶城》),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破坏(《扬州作》),同情遗民的悲伤(《书事二首》其二),关怀战士的疾苦(《赠防江卒六首》)而向往于祖国的统一(《破阵曲》)。

对于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他极为愤慨(《戊辰即事》);

对于文恬武嬉的腐败现象,他也作了深刻的揭露。

如《绳伎》、《闻城中募兵有感二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组以边防为题材的歌行体诗歌,明显地模拟中唐新乐府,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辛酸与统治者的奢侈骄横,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中《卖炭图》叹息:

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与白居易《卖炭翁》也极其相似。

他对陆游、杨万里很推崇,自述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刻楮集序》)。

他晚年的不少诗活泼跳脱,就深得杨万里诚斋体的旨趣。

可是他学陆游不免才力不逮,学诚斋又不免流于质俚浅露,因而其诗瑕瑜互见。

他的《后村诗话》和一些论诗文字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比如批评当时贵理学而忽视诗歌特性,把诗写成押韵的语录讲义的风气,《后村诗话》论诗较能注意联系史事及作者生平。

但他也有《先儒》一类语录式和《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一类颂偈式的诗歌,而且应酬叠和之作太多,率尔成章,不免疏于辞采,缺乏性情。

晚节颓唐,诗亦渐趋潦倒(《四库全书总目》)。

刘克庄论词,推崇辛弃疾、陆游,对辛弃疾评价尤高。

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梦孚若》、〔玉楼春〕《戏林推》等词,是他的代表作。

或悲痛长安不见,或慨叹功名未立,诸如〔玉楼春〕《戏林推》中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等名句,爱国情深,沉郁苍凉,确乎壮语亦可起懦(杨慎《词品》)。

此外,像〔鹊桥仙〕《乡守赵寺丞生日》要求更将补纳放宽些,便是个西京循吏,直是以词为民请命,在别的词家中这样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刘熙载注意到刘克庄不屑于剪红刻翠,认为后村〔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云:

粗识国风《关雎》乱,羞学流莺百转,总不涉闺情春怨。

意殆自寓其词品耶?

(《艺概》)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词直致近俗,乃效稼轩而不及者(《词林纪事》引《历代诗余》录张炎语);

纵横排宕,亦颇自豪,然于此事究非当家(《四库全书总目》)。

这是偏颇之见。

实际刘克庄也不乏清切婉丽之作,如咏海棠的〔卜算子〕、咏舞女的〔清平乐〕等词即是。

其缺点在于有的作品思想内容比较消极颓丧,语言过于议论化、散文化。

应酬的寿词太多,亦是一病。

刘克庄在诗、词之外,尚有不少散文著作。

纪昀等人认为他的文章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四库全书总目》),而在当时则以表制诰启见称(林希逸《后村先生行状》)。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大全集》200卷。

《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

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1卷,《□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5卷,今人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卷。

《偈八首》年代:

释慧远昨夜来报五参,正值老僧洗脚,起来抖擞精神,末上输他一著。

《水龙吟海*许氏舟名》年代:

元作者:

韩奕软红尘里忙人,有谁能识沧洲趣。

飘然一叶,也无根蒂,御风千里。

禅客芦茎,仙翁莲瓣,笑他方外。

任浮家不繁,行踪无定,算前身,岂飞絮。

不着风花浪蕊,护篷窗、青帘休起。

卧游容与,笔床茶灶,安如屋里。

待约灵槎,银河秋夕,访牛寻女。

且先载我月明中,洗脚唱歌归去。

《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年代:

陆游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僧房假榻》年代:

陆游过尽青山唤渡船,晚窗洗脚卧僧毡。

剩偿平日清游愿,更结来生熟睡缘。

吞啄渐稀如老鹤,鸣声已断似寒蝉。

旁观莫苦嘲痴钝,此妙吾宗秘不传。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名爱国诗人。

生于1125年,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

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

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题画扇》年代:

陈著松下披衣坐著,飞瀑岩前洗脚。

画向尘污人看,教知山林之乐。

陈著(1214~1297),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

理宗宝佑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

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四年,除著作郎。

以忤贾似道,出知嘉兴县。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县。

七年,迁通判扬州,寻改临安府签判转运判,擢太学博士。

十年,以监察御史知台(樊传作合)州。

宋亡,隐居四明山中。

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

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其中诗缺二卷。

事见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见清光绪本卷首),清光绪《奉化县志》卷二三有传。

《戏中书岩宝印师方丈》年代:

史尧弼放形漫浪蜀山西,只是人间一阐提。

不拟将心觅安处,闲来洗脚玉泉溪。

《晚行田间书事三首》年代:

赵蕃郎罢肩犂稚子前,牛和熟路不须牵。

归来饭倒羹初糁,洗脚还将草履穿。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生于1143年,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

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

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

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

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

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

谥文节。

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

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

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久晴十月二十四日五日连雨程以忠来同饮》年代:

方回侵寻小雪初,不雨五旬余。

深井腥泥水,荒畦槁蛀蔬。

牛灾传聚落,蛇出骗阶除。

巫诧瘟神王,官虞火政疏。

浅流停碓硙,硗陇抗犁锄。

闽粤挻兵祲,江淮断漕渠。

讹言兴委巷,秽气集穷闾。

市药邀珍价,僮衣类臭帤。

衰年今尔许,恶况又何欤。

脚汗眠慵洗,头风坐畏梳。

扪多王猛虱,食谢孟尝鱼。

半世空为吏,平生误信书。

得闲真已幸,多惧复焉如。

田不能仓廪,家才有室庐。

稍令逢小稔,亦足慰贫居。

骤湿生朝础,斜飘过晚墟。

檐茅声乍滴,槛药色微舒。

牟麦还堪望,蝗蝻想渐祛。

良朋胥此会,忧抱与俱纾。

斗酒适酤至,烹鸡漉韭菹。

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

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

字万里,别号虚谷。

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

宋景定进士,知严州。

降元,授建德路总管。

后罢官,往来杭歙间。

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

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府。

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方回的诗,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之作。

他的《路傍草》描写战争中土地荒芜,屋宇倾倒,间或遇茅舍,呻吟遗稚老。

常恐马蹄响,无罪被擒讨。

逃奔深谷中,又惧虎狼咬。

一朝稍苏息,追胥复纷扰。

痛感人生值艰难,不如路傍草。

《赠高相士饶二首》写世上封侯人不少,封侯人是杀人人。

语意颇为尖锐。

另外《彭湖道中杂书》五首中的每逢田野老,定胜市廛人。

虽复语言拙,终然怀抱真。

如何官府吏,专欲困农民。

对农民倾注了同情。

《春雨不已甚忧蚕麦》一首刻画妇女心情,颇工。

方回倡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诗亦学习黄庭坚、陈师道,而失之粗劲。

晚年自谓平易,却入鄙俚。

方回的散文,《四库全书总目》说:

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余力,居然醇儒之言。

实际上,这些文章虚假迂腐,缺少文学情趣。

倒是有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如《送徐君奇入燕序》,却通畅奔放,抒发牢骚,又欲说还休,留不尽之意,颇耐人寻味。

文字也简当扼要。

至于他以菊自比说:

百种花残独傲霜。

看到一批一批的南方文士到北方做官,聊作自我安慰而已。

方回著作,有《桐江诗集》。

戴表元《桐江诗序》称其集刻于严州,65卷。

今存《桐江集》4卷,《桐江续集》36卷。

其作品散失不少。

《瀛奎律髓》传世有两种刻本,一为吴之振所刊,一为苏州陈士泰所刻,系翻明成化三年龙集刻本。

《和际书记见寄》年代:

胡仲弓人生随聚散,水面看浮萍。

梦入江湖社,诗传河岳灵。

免毫挥月颖,鹤毳落霜翎。

未洗尘埃脚,何因访柏庭。

山行观紫云洞》年代:

胡仲弓浪游知几载,久不到山巅。

泉石曾留意,烟霞未有缘。

松阴长匝地,塔颖欲钻天。

待洗尘埃脚,重来访紫仙。

《次冯深居韵赠原上人》年代:

胡仲弓净洗尘埃脚,时来访道林。

但知谋隐是,何用入山深。

瀹茗延新话,撞钟动苦吟。

夜分僧出定,静听海潮音。

《岁晚山楼书怀》年代:

林亦之傩鼓逢逢志,江边岁又除。

哦诗犹古木,高枕尚僧居。

脚垢时忘洗,头蓬月懒梳。

自应尘事少,非我故耽书。

《和偃溪》年代:

释心月谢郎无月夜撑船,不觉平沈偃水边。

随手一篙盘得转,浑家洗脚上床眠。

《古航》年代:

释智朋片帆不是等闲开,冲破洪波白浪堆。

眨上眉毛千万劫,有谁洗脚上船来。

《光相寺》年代:

汪元量峨眉县西四十里,峭壁悬崖削寒翠。

崎岖栈道动摇摇,矮石支撑同贔屭。

忽窥万仞黑无底,下有龙渊七十二。

攀扪步步足难移。

大盘小盘八十四。

行行更入娑罗平,侧立长嗟心胆碎。

洗脚溪头登土峰,板屋数间光相寺。

寺中萧然无个僧,普贤小殿生阴气。

天仙桥上光明岩,银色光中世界异。

须臾风雨洗天来,兜罗绵云塞天地。

虚空现出大圆光,五色晕中瞻大士。

日暮云收山寂然,乙夜灯分百千计。

别有草庵三四僧,花木满轩颓清致。

有时云起自雷岩,两道金光出岩际。

有时云散光独明,犹见光中回象辔。

僧云又有清现光,白日无云光更丽。

奇光异草吹香风,怪兽珍禽左右至。

善财童子何许来,五十三参见真谛。

神通变化无了时,如幻如梦复如戏。

胡为狡狯弄精魂,机事机心极无谓。

儒生持此问山僧,僧曰如是观如是。

若言有相更有光,灵化千千诚小技。

何如无光复无相,湛寂名为第一义。

菩萨空中数点头,收敛圆光无一事。

事山万点白差差,初日照之光毳毳。

遥瞻天竺立绵延,我欲游观足如系。

平生兹游真冠绝,走笔成诗图快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琳第三子。

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

恭宗德佑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

尝谒文天祥于狱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

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汪元量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

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以词章给汪元量事宫掖,成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并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德佑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

汪元量以宫廷琴师身份随太皇太后北行,杭州万里到幽州,亲眼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

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

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

汪元量写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诗,勉励文天祥尽节。

在文天祥壮烈殉国后,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为文天祥招魂。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受到元主的特别恩遇。

他还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

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此时汪元量毅然决然地上书太祖请求南归,至元二十五年(1288)终得黄冠归,自号水云子。

南归后,他组诗社,过潇湘,入蜀川,访旧友,后于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

据传他行踪飘忽,被时人称为神仙,终老山水。

入道原因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汪元量一向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

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归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文学创作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

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

《醉歌》10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

《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

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

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

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

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

亡国之痛,悲歌当哭。

又有《湖州歌》98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

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

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

《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

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

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

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杭州杂诗和林石田》),颇有心得。

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

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

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

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

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

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

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夔门》)。

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佑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

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

〔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

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

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佑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

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

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写南宋宫人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

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

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

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

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

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

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著述名录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