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439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技术要求Word格式.docx

3.1单体电池

构成蓄电池最小电气单元的电极和电解质的组合。

3.2电池组

以串联方式连接起来,增加电压的两个或多个单体电池。

3.3电池管理系统

通过采集、检测单体电池与热、电相关数据,对单体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保护与控制的装置。

3.4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

能量存储、转换装置,由隔爆外壳、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组成,有时还可包括充电系统、放电系统、显示系统、电源输入系统、电源输出系统等。

3.5功率型蓄电池

以高功率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出、输入的蓄电池。

3.6能量型蓄电池

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出的蓄电池。

4产品名称与型号

4.1产品名称

矿用隔爆(或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

4.2产品型号

5技术参数

至少应包括以下技术参数:

(1)防爆标志:

ExdI或Exd[ib]I;

(2)单体电池标称电压(V)和容量(Ah);

(3)单体电池允许最大充电电压(V);

(4)单体电池允许最低放电截止电压(V);

(5)电源中串联的单体电池个数(个);

(6)电池组的标称电压(V);

(7)电池组的额定能量(Wh);

(8)最大允许充电电流(A);

(9)最大允许放电电流(A);

(10)电源的标称充电电流(A);

(11)电源的标称放电电流(A);

(12)电源输入和输出参数。

6技术要求

6.1选用的单体电池应为安全性能较高的锂离子蓄电池,如磷酸铁锂蓄电池等。

鉴于目前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的生产工艺和安全性能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暂规定单体电池的最大容量不超过60Ah。

单体电池及电池组的安全性能应满足MT/T1051-2007《矿灯用锂离子蓄电池》中4.4的要求。

6.2选用的单体电池类型、规格、技术参数应一致,并为同一制造厂家生产的产品。

6.3单体电池或电池组应放置在独立的隔爆腔内,隔爆腔内不应放置除电池管理系统中检测单体电池温度的传感元件外的其他电气元件。

6.4隔爆腔内不允许单体电池或电池组任何形式的并联。

6.5防爆结构和性能应满足GB3836.1~4-2010的要求,防爆外壳的耐压试验应按ⅡC类爆炸性环境要求进行考核。

6.6应根据单体电池的结构特点,在产品技术条件中明确规定单体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最大允许温升,但最高温度不超过70℃。

6.7应具备电池管理系统,并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6.7.1应对所有单体电池的电压和表面温度,电池组的电压、电流、电池组容量等参数进行监测和显示,基本误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电池(组)参数监测基本误差要求

参数

单体电池电压值

单体电池温度

电池组电流

电池组电压

电池组容量

基本误差

≤0.5%

≤3℃

≤3%

6.7.2应具备单体电池过充电压保护,保证单体电池的电压不高于其最高允许电压。

6.7.3应具备单体电池过充电压保护失效报警功能,当单体电池过充电压保护失效时应报警。

6.7.4应具备单体电池过放电压保护,保证单体电池的电压不低于其最低允许电压。

6.7.5应具备单体电池过放电压保护失效报警功能,当单体电池过放电压保护失效时应报警。

6.7.6应具备过充电流保护,当单体电池充电电流大于最高允许电流时,应在100ms内断开与充电器连接,停止充电并在10s内报警。

6.7.7应具备过放电流保护,当电池组放电电流大于最大允许放电电流时,应在100ms内断开与用电设备连接,停止放电并在10s内报警。

6.7.8应具备输出短路保护,当发生外部电路短路时,应在50ms内断开与用电设备连接,停止放电并在10s内报警。

6.7.9应对每个单体电池进行温度监测,当单体电池温度超出6.5的规定时,应在10s内断开该电池组与充电设备及用电设备的连接,并报警。

6.7.10应具备均衡充电控制功能,充电结束后各单体电池电压偏差不大于1%。

6.7.11应具有耐充电电源极性反接的功能。

6.7.12当电池组发生故障报警后,应明确故障排除后的自动或手动恢复方式。

6.7.13当电池信息采集线发生开路时,应报警。

6.8电气安全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6.8.1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应符合GB14048.1-2006的规定。

6.8.2泄漏电流应符合MT/T408-1995中4.8.3的规定。

6.8.3外壳防护性能应符合MT209-1990中9.1.1的规定。

6.9电气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6.9.1监控系统用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与功能应符合MT/T1078-2008中4.4和4.5的规定;

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用电源的工作(放电)时间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机车用电源应满足QC/T743-2006的相关规定。

6.9.2工作稳定性、抗干扰性能、可靠性应分别符合MT/T1078-2008中4.11、4.12、4.13的规定。

6.9.3环境适应性应符合MT/T408-1995中4.13的规定,试验后不应出现放电电流锐变、电压异常、蓄电池壳变形、电解液溢出等现象,并保持连接可靠、结构完好、不允许装机松动。

6.10当电源包含充电、放电、电源输入、电源输出、冷却等系统时,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7检验方法

7.1单体电池的类型、规格及电池组构成检验,采样目测的方法。

7.2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的安全性能检验,按MT/T1051-2007中5.6的规定进行。

7.3单体电池或电池组放置方式的检验,采用目测的方法。

7.4防爆性能和结构检验,执行GB3836.1~4-2010的相关规定。

7.5电池管理系统测试

7.5.1电源试验时只保留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其他均拆除。

7.5.2根据产品的充电和放电要求,配备相应的充电和放电设备。

7.5.3各单体电池上连接电压测试设备。

7.5.4各单体电池上连接温度测试设备。

7.5.5充电模式

在充电回路中串联电流测试设备,启动充电设备,至充电结束。

充电过程中不允许被测设备放电。

7.5.6放电模式

在放电回路中串联电流测试设备,启动放电设备,至放电结束。

放电过程中不允许对被测设备充电。

7.5.7充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测量精度测试

7.5.7.1以7.5.6方式放电,至被测设备全部释放出能量。

7.5.7.2以7.5.5方式充电,实时监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电池组的充电电流、各单体电池的温升与温度,各单体电池电压在充电过程中应不高于最高允许电压、电池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最大允许充电电流、各单体电池的温升与温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要求。

在测试过程中,应不少于5次对被测设备显示的各单体电池电压、各单体电池温度、电池组电压、充电电流等与检测值比较,精度应满足6.6.1的要求。

7.5.8按照7.5.7的测试试验结束1~3min内测量各单体电池电压值,各单体电池电压应满足6.7.10要求。

7.5.9放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测量精度测试

7.5.9.1以7.5.5方式充电,至被测设备充电结束。

7.5.9.2以7.5.6方式放电。

实时监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电池组的放电电流、各单体电池的温升与温度,各单体电池电压在放电过程中应不低于最低允许电压、电池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最大允许放电电流、各的单体电池的温升与温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中的要求。

在测试过程中,应不少于5次对被测设备指示的各单体电池电压、各单体电池温度、电池组电压、放电电流与检测值比较,精度应满足6.7.1要求。

7.5.9.3实时记录放电电流值,至放电结束,放电电流值与放电时间的积分即为被测设备放电容量,检测值与被测设备的容量显示值比较,精度应满足6.7.1要求。

7.5.10单体电池过充电压保护失效报警测试

将被测设备按照7.5.5充电至充电结束。

使被测设备过充保护电路不起作用,启动充电设备,至被测设备某只单体电池最高电压至最高允许电压的1.03倍,观查被测设备的实际状态及报警状态。

7.5.11单体电池过放电压保护失效报警测试

将被测设备按照7.5.6放电至放电结束。

使被测设备过放保护电路失效,启动放电设备,至被测设备中某只单体电池的最低电压低至最低允许电压的0.97倍,观查被测设备的实际状态及报警状态。

7.5.12过充电流保护测试

将被测设备按照7.5.5充电,逐渐增加充电设备的输出电流,至电池组最高允许充电电流值的110%,被测设备应实现过充电流保护,观查被测设备的实际状态及报警状态。

7.5.13过放电流保护测试

以7.5.6方式放电,至被测设备释放出全部容量的70%,在被测设备的输出端施加过流检测负载,使被测设备理论释放电流值为其放电保护电流的1.2倍,被测设备应实现过放电流保护,检查被测设备的实际状态及报警状态。

7.5.14输出短路保护测试

以7.5.6方式放电,至被测设备释放出全部容量的70%,在被测设备的输出端施加短路检测负载,使被测设备输出处于短路状态,被测设备应实现短路保护,检查被测设备的实际状态及报警状态。

7.5.15超温保护功能测试

根据单体电池最高表面温度(W),将被测设备置于温箱中,使被测设备处于放电或充电工作状态,由室温以3℃/min升温速率调节温箱温度(最高80℃),至被测设备超温保护,记录被测设备超温保护时温箱温度值,应与W值误差不大于3℃,且不高于70℃。

7.5.16输出短路保护恢复功能测试

以7.5.13和7.5.14方式使被测设备输出进入实际保护及报警状态后。

按照被测设备表明的恢复方式进行恢复,被测设备应进入正常状态。

7.5.17耐充电电源极性反接功能测试

将被测设备充电(供电)的电源极性反接于被测设备充电(供电)端,启动充电(供电)设备,持续1min,关闭充电设备。

试验结束后,按照7.5.8和7.5.9的方法,进行充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测量精度测试和放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测量精度测试。

7.5.18自检报警功能测试

断开电池信息采集线,电池管理系统应报警。

7.6依据相关标准对6.8、6.9、6.10条进行检验。

8检验规则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相关要求应符合表2要求。

表2检验规则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1

单体电池安全性能试验

6.1

7.2

2

外观结构检查

6.2、6.3、6.4

7.1、7.3

3

防爆性能与结构试验

6.5

7.4

4

最高表面温度

6.6

7.5.7、7.5.8

5

监测精度测试

6.7.1

6

单体电池过充电压保护测试

6.7.2

7.5.7

7

过充电压保护失效报警测试

6.7.3

7.5.10

8

单体电池过放电压保护测试

6.7.4

7.5.9

9

过放电压保护失效报警测试

6.7.5

7.5.11

10

单体电池过充电流保护测试

6.7.6

7.5.12

11

过放电流保护测试

6.7.7

7.5.13

12

输出短路保护测试

6.7.8

7.5.14

13

单体电池温度监测报警测试

6.7.9

7.5.15

14

电池组均衡充电控制测试

6.7.10

7.5.8

15

耐充电电源极性反接测试

6.7.11

7.5.17

16

恢复功能测试

6.7.12

7.5.16

17

开路报警测试

6.7.13

7.5.18

18

其他

6.8、6.9、6.10

7.6

注:

“√”表示应该进行的检验项目,“—”表示可不进行的检验项目。

9其他要求

矿用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安全标志申请人应具备单体锂电池、电池组的安全性能检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