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46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章背景与依据

一、设计目的

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是为指导此街区协调、合理的进行开发,并提供街区开发的法规依据和相应措施而编制的.这个设计不只是为城市重塑一个鲜活的形象,而且要创造一个动态的程序,使之可持续的发展,开发高档次、高品质、高效率的融经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商业区。

二、背景

本方案是张家港市长安路城市设计项目,地块位于张家港市长安路人民中路以南,港城大道以北。

现状建筑是近十多年来所建,建筑的外部形态与道路功能已经落后于当代城市建成的发展需求。

为了发掘张家港市潜在的商业经济活力,为市民营造新型的城市商业、休憩公共场所;

创造张家港市新世纪的城市建筑形象,市政府决定在此地进行整体综合改造。

设计是在对原始地段资料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全面考虑了该地段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在包含各种商业业态等多种功能的同时,优化道路交通,强化市民公共活动功能,增强城市活力。

三、设计依据

其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该地段原状地形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张家港市城市发展规划

(4)国家和省、市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

四.项目分析

项目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核心,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它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直至精神感受等方面,对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做出更加舒适更美好的安排,追求环境的舒适性、便捷性和观赏性。

侧重于从空间构成方面、研究城市空间体系和环境景观,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

如何将这一城市街区建成充满人文色彩和现代生活气息的生机勃勃的令人向往的地方,是我们此次进行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1)规划设计目标

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新生与衰亡、进步与保守、更新与积淀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面貌特色和形态特征亦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同时,城市又是一种人与历史、文化和艺术交互作用的结晶,是生长出来的,这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生产制造出来的。

城市的变化和演进应该完成于一个渐进有序的发展过程。

(2)规划设计纲领

整体协调,动态发展

改善环境,推陈出新

(3)规划设计重点

激发社会活力——要使城市街区永葆青春活力,仅有物质环境还远远不够。

社会环境的自由、公正、经济的持续繁荣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此地段中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张家港市经济后盾改善环境,改进设施,注入新文化,新信息,新观念,使该地区成为城市格局中全新的代表。

发掘文化特色——大到城市小到一个街区地段都蕴藏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地方特色正是体现人类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所在,发掘文化特色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要求。

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4)规划设计原则

整体原则:

全面考虑地段内建筑与空间的整体风貌,运用点、线、面多层设计方式,保持统一的地段肌理和风貌特色,使注入的多种元素互相协调展现新时代的精神。

动态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流动开发和分期建设,规划设计力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应变性,随着不断的开发而完善,采用动态平衡的设计理念,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筑功能的延展原则:

建筑功能灵活适应性是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变的商业模式也决定了建筑功能的可拓展性的必要。

因而功能的延展原则也是成功的城市开发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各项服务设施的同时注重景观绿化建设,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设计中坚持控制适宜的建筑密度,通过绿化造景,形成城市景观空间。

把现代文明引入其中,创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

让市民不仅可以尽情领略城市生活的丰富,而且可以感受到自然的亲和力。

第二章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一.设计理念

1.以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适应张家港经济发展战略,完善原商业区的功能布局,突出中心区的特色,在包含多功能的同时,介入旅游休闲功能,强化市民公共活动功能,增强城市活力,使中心区人气旺盛、商业繁荣、文化气息浓郁。

2.彻“以人为本”原则,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城市建筑群体和开放空间,构筑优美的绿化和景观环境,布置亲切宜人的市民驻留活动空间和交通系统,配置完善的设施,强化文化氛围,满足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需求.

3.重“历史和自然”的理念,创造生态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塑造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地方和文化特色的中心形象,使生态、文化与效益有机统一。

二.区域分析

1、总平面

本方案基地特点呈线形,地块形态较零碎,给设计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设计人员经过综合分析基地现状条件,因势利导,利用不规则的地形,完善原有建筑与城市空间特点的总体规划方式。

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充分利用基地面积,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连续的空间的秩序中,形成不同主题的广场,与整体行进空间构成有节奏的,收放有序的序列空间。

2、道路系统

保持交通系统的通畅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静态交通的合理设计无疑是保证交通通畅的重要手段。

这一体现可以使长安路的中心地位得到延伸,并使该地段的潜在价值得到提升。

3、绿化系统

为刺激该地段的发展,使原有绿化的改造给人耳目一新的景象,一旦沿路的景观得到发展,整个区域将会被看作一个整体。

绿化与景观统一考虑,保留下的原有街区植被与新建绿化区域形成有序的绿化系统。

4、公交枢纽

公交枢纽包含了整个城市内部的一些地块,公交枢纽的网络化是中国城市的一项新的基础功能。

地块街区职能的改造势必影响城市交通格局,因此与城市交通规划部门的统一协调,提高城市交通的综合效益,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此街区的商业经济效益。

5、景观

在绿化区域的延伸部分发展新的开放空间,并且加入更多的元素以建立城市中的新景观。

同时,视觉的联系为我们的体验增加了更多的敏感性的活力。

6、活动密度

这个项目提出了解情况和结论的方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带有特色的计划创造出导引行为的新的图画。

这是一种新的境界,“拥挤文化”在此可以使城市商业生活获得新的期望。

三.功能定位

张家港长安路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公共中心区,是以商业服务为主体,结合周边地区集文化娱乐、商贸办公、居住生活、休闲游览等相关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复合型的城市中心区。

人民中路至东横河路段

设计重点:

人民中路、长安路路口广场(绿化性市民广场)沿东横河路沿岸的环境,着重沿街景观治理,规划建设滨水景观。

东横河路至暨阳路段

东横河与其支流的滨水景观的治理和路口标志性建筑的改造。

暨阳路至梁丰路段

道路沿东侧单面拓宽,并通过改造交通路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借此机遇增加商业临街面,创造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街道与交通系统。

梁丰路至沙洲西路至南环路段

现有绿地的整合及重新设计,开放绿化空间,使其功能社会化;

解决车流与停车问题;

重要对景路口进行改造(重建)设计;

对路网进行可能性改造,结合拆迁,附路进行交通系统的整治。

四.整体结构

总体结构是以人、自然与城市建筑、环境有机融合为主旨建构,通过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景观控制界面、地标与对景建筑、建筑特色、行为特性等设计意象的要素来精心组织,从而形成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景观结构.

1.景观轴线

张家港长安路的景观主轴串联了街区各商业地块,也是本设计最能体现建筑空间特色和氛围的景观轴线。

而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绿化轴线,主要由绿化及景观节点、绿化带构成,以其优美、闲静的绿色空间景观意象与建筑景观轴线形成强烈的对比。

整个街区内还以多个休闲广场,串联景观节点,镶嵌于整个商业区。

2.景观节点

分别于人民中路、东横河路、暨阳路、梁丰路、沙洲西路交叉部位设计广场,利用建筑围合空间处形成多处各有特色的景观节点。

3.景观控制界面

街区的景观控制界面主要沿街、路两侧分布,控制界面是指对建筑有特殊要求的界面,以保证控制界面有较高的连续性,从而更有效地围合城市外部空间;

另外是要求控制界面上建筑立面的色彩、风格、材料等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设计准则和各地块设计准则的要求建造,以保证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形式的统一与协调。

4.地标与对景建筑

主题广场景观注重视野的开放性和通透性,高起的地标构筑物对引导人流,统领街区空间场所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景观重点手笔主要放在道路交叉口主题广场。

5.建筑特色

建筑风格富有商业氛围,同时充满现代艺术的活力。

设计手法注重材料和工艺的有机结合,采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总体建筑风格以在宏观环境上统一,又富于变化为主,强调街景改造的可操作性,为张家港市未来城市建设揭示出一个开放、民主、有朝气的发展前景的可能性。

弱化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界面,打破了单一的商业尺度,形成多选择多功能的行为路径:

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了商业行为空间脉络。

第三章土地使用与系统设计

1.土地使用原则

以街区控制性详规为依据,符合街区整体景观结构的要求;

土地的主导功能与复合使用相结合,充分考虑街区固有的商业价值对非营利性公共设施用地、广场、绿地的计划控制:

充分考虑用地的现状和房地产开发的可操作性和弹性。

2.功能布局

整个长安路考虑地块的商业价值,沿街的地块主要是商业功能的开发,商业氛围的创造,街区中的建筑在坚持设计风格原则基础上,保证景观与使用功能的统一,同时因地段人气的聚集而提升自身的商业价值。

而地块中轴线和主题广场为绿化休闲区,并有较好的室外绿化布道景观特色,并且合理地解决地段附属的商业、生活服务功能区配套问题。

二.道路交通系统

1.设计原则

满足街区功能活动需求,方便区内区外交通联系。

路网结构、断面设计和道路设计考虑整体外部空间设计要求。

组织步行交通系统,水体与绿地、广场、休闲结合,建构成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合理安排静态交通,设置足够的停车场地与车库.

2.道路交通

整个街区保持合适的路幅宽度,有利于提高道路疏解能力,并可增加沿街商业用房使用价值。

街区车辆静态交通在商业用房背面解决,解决商业进货和消防通道等问题,并与城市绿化景观统一设计,同时在其周边与部分用房设置地面停车位或地下新建停车库。

3.交通组织

●人车分流

街区交通强化系统设计,与广场、绿化形成完整的组织网络。

对局部“瓶颈”地段进行道路拓宽,并重新组织交通流线,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减少交通干扰

本街区控制货运车辆外围操作,严禁过境货运车辆穿越,商业街区内货运车辆尽量利用晚间进货。

●妥善安排静态交通

增设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改善街区内的车辆无序停放问题。

公共建筑及设施建设按规定要求建设各自的汽车泊位与自行车停车位。

汽车停车位不少于:

汽车为5辆/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自行车为40辆/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三.开放空间系统

1.设计原则

●尽可能利用绿化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资源.塑造生态型绿色城市风貌。

● 

建立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开放空间体系,通过开放空间体系与步行系统的结合,串联区内的步行、绿化和街道空间。

开放空间建设与周边建筑空间协调,通过开放空间与步行系统的组织,创造更多的沿街商业界面,提高其周边地块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系统布局

●街区的开放空间系统的主体是绿地开放空间和广场开放空间。

绿地开放空间主要沿街布置,设计绿化休闲带,绿带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小广场,作为市民休闲或观景的好去处。

充分体现街区丰富的空间内涵。

●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设计以一种轻松的感觉为主,同街区整体空间形态互相融合互补的。

对于空间展示的“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进一步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留下令人难忘的感受。

●商业地块利用建筑围合形成充满人情的休憩广场,可减少建筑的压抑感,还可为市民创造一个聚会与交流的场所。

开发控制引导的目的在于贯彻规划设计在土地使用、交通组织、开放空间等方面的原则和措施,并具体化为各个地块的开发控制的引导要求,从而使规划设计具备可操作性,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为规划管理部门对本街区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

二.开发控制手段

1.开发强度的控制

对地块开发强度控制主要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进行控制:

2.基地布置的控制

对地块内基地布置的控制可通过开放空间范围、建筑控制线、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禁止机动车开口等进行控制。

开放空间范围指基地中建议的广场或绿地的大致位置和范围。

建筑控制线指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机动车出入口和禁止机动车开口则控制基地车辆出入的位置。

3.建筑形体的控制

对建筑形体控制主要通过重要控制界面、主体建筑控制线、主体建筑位置、建筑高度控制等指标进行控制。

重要控制界面指建筑需70%压此线建造,以保证街道或城市外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更加有效地围合外部空间;

主体建筑控制线和位置则大体控制了主体建筑的大致位置与范围。

4.设施配置的控制

各地地块需配置的停车位个数,公共设施的安排等等。

1.目标

●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商业中心的物质环境,.使之具有独特的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

●塑造城市外部空间形象,形成连续的建筑观景面、多样的驻留场所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发挥历史人文内涵,使之体现繁华的商业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完整的历史脉络

●在城市设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外部空间建设的指导原则,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它城市建设领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3.内容

本设计准则是指导长安路整个街区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的通则,主要包括:

●城市整体意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街道景观设计准则

● 

室外广告标识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设计准则

1.地标

地标-建筑

地标建筑作为地区标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城市意象点,贯穿整个街区设计的始终,不同层数建筑由于不同高度天际线的变化形成突出性,建筑宜简洁,现代的流动感强的形体,力求具有雕塑感。

地标-景观构筑物

具有强烈地域代表意义的景观构筑物是另一地标。

2.天际轮廓线

街区建筑高度以低层,多层为主,从远处看天际线,应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整个街区天际轮廓线高低起伏变化,中心区域突出、特色鲜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同时,富有韵律变化。

3.城市特色与历史文脉

新与旧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设计观念上,均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城市的建设应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注重对地方特色及文化背景的阐释。

设计中只有很好的体现现代与传统,才能让人体会建筑的文化底蕴与意义。

在设计中,保留传统空间尺度与氛围,采用现代技术,赋予建筑新的生命。

三.建筑设计准则

1.建筑尺度与体量

●建筑物的整体尺度应依照城市设计有关控制要求执行,以保证正常的土地开发秩序:

形成协调的建筑物群体空间形态。

如建筑的巨大体量易给街道行人带来压抑感,所以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建筑物近人尺度部分的设计,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质地、建筑的纹理和韵律表现、建筑细部等处理手段,保证步行层面具有亲切的空间感受。

保留传统建筑空间的商业街尺度。

2. 

建筑形式

●在鼓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同时,强调建筑之间形式的协调与对话,重点关注建筑的通用语汇的运用。

●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的建筑形式应突出强化其个性特征,一般建筑在相邻地块之间应具有相似性。

●建筑强调体现城市“街墙”景观,相邻建筑应在高度、色彩、材质、标识等方面取得统一和协调

●避免高层巨大体量,给街道行人带来压抑感。

建筑的后退可用以处理建筑与道路之间的衔接,重新组织沿街面的广场硬地、绿化设计,避免街道空间的拥挤。

不允许建筑随意退让,以保持街道空间界面的完整与连续。

●在本案中以东横河以北至人民中路段现存较大量坡顶民宅,考虑结合后现代风格建筑,将此段街区设计成具有西方古典主义风貌的商业街,采用古典建筑元素,山花、线脚、柱式等作为装饰。

在东横河以南至沙洲西路为繁华商业中心,现有建筑风格各异,考虑以现代主义流派设计,外观立面装饰以简洁的构架、条板,强调建筑形体的雕塑感,重新勾勒城市天际线。

沙洲西路以南至港城大道多为工业厂矿企业用地,考虑厂区的地理位置及综合因素,本案中不做大的调整,主张以重塑建筑轮廓为原则。

以简洁的线条、色彩表达现代风格的设计理念,力求区域性的协调统一。

3.外墙材料

建筑主体外墙装修材料多采用涂料为主,辅以混凝土柱、板,外包空调机主机为铝合金板或穿孔板,局部考虑以玻璃幕墙等表达建筑形体虚实对比。

4.建筑色彩

●街区古典风格的建筑以三段式为本,强调色调稳重、大方,而现代风格的建筑总体基调以淡雅的色调为主,添加几笔明快的亮色以夸张对比,着重商业气氛的营造。

●不大面积使用明亮耀眼或沉闷的颜色。

●石料和砖石块宜保持自然的色彩。

●玻璃和金属的颜色,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如透明玻璃、古铜色、灰色和蓝绿色的料。

●为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

5.屋顶

●除地标建筑外,建筑群中相邻建筑的屋顶形式应考虑协调呼应。

四.街道景观设计准则

1.主要街道

●人行道

人行道是市民步行、购物和短暂逗留的重要场所。

地面铺装应与建筑入口、门廊、柱网协调,人行道应按无障碍设计,要求设置盲道。

应适应现代商业购物功能,展现商业区繁华的形象。

人行道由绿化及设施带、通行带和购物体闲带组成。

绿化设施带布置行道树、自行车停车、消防栓、路灯、邮箱、公用电话、垃圾箱等设施,购物休闲带安排花坛,街灯、座椅、自动售货机、露天咖啡座等。

●照明

步行街道照明使用简洁而有装饰性的灯具、灯柱,高5--6米,沿街建筑照明要求整体和谐和连续,突出重点地段,泛光照明应隐蔽,单幢建筑泛光照明色彩不得超过三种。

●行道树

行道树布置于人行道与绿化之间,树距8--10米,颜色丰富、抗风力强的常绿或落叶乔木尽量利用原有树木,适当进行移植。

2.支路

道间种植行道树,植树穴用镂空预制砼盖覆盖。

统一进行人行道路面铺设设计,车道用沥青铺筑。

沿街建筑应有适当退界,尤其道路交叉口应增加退界,以形成良好的行车视距。

3.交叉口设计

●应保证行车安全视距,不得有树木或其它设施遮挡交通视线。

●为保证安全,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宜明显区别于其它铺砌图案。

●交叉口的绿化布置要强化方向感,设计成简单的几何形状。

●用来引导组织交通的地面线或图案必须根据交通组织要求设计

4.绿化带

●绿化带是为市民提供观景、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1)。

休憩、漫步带——

包括漫步道、平台、小广场、雕塑等,漫步带边设置座椅、垃圾箱等设施,

(2)景观绿化带——

布置草坪为主,布置低矮的灌木,草坪上仅种植观赏性树种.如枫香、水杉等,绿化带中以石材铺砌小道,让市民可以真正溶入绿化之中。

(3)设施带——

设于人行区,布置为市民服务的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停放点、照明灯、垃圾箱、公交站点等设施。

●绿化带照明考虑统设计低杆灯,绿化和座椅边设园灯,绿化中结合种植的树木采用绿色泛光灯。

●绿化种植

绿地可间隔8-10米列阵设置树穴,树种可采用树冠小、不产生遮挡的树木,如棕榈树;

绿化区则以乔木、灌木和花卉间杂种植,形成丰富的层次。

灌木可采用常绿或落叶灌木,如冬青、木槿、小叶女贞等形成绿篱,配以季节性色彩丰富的花卉,如秋海棠、万寿菊等,并可拼成花纹或图案,以丰富街区的色彩。

适当种植香樟,增添异国情调.

五.室外广告、标识设计准则

1广告,标识位置

下列物体禁止设置室外广告:

行道树、桥梁、道路隔离栅、过街天桥、邮政信箱、电话亭、指示牌。

●广场及绿化带影响范围内不宜设置屋顶广告、标识:

●广告、标识可分别设在屋顶、墙面、开放空间;

屋顶广告、标识不得损害主体建筑屋顶造型与建筑群天际线形象;

建筑主立面墙面的广告、标识位置不应影响建筑立面形象;

●外挑沿街墙面、雨棚的广告、标识离地面不得低于3米;

且相邻建筑标识高度应统一开放空间独立设置的广告、标识位置不应妨碍交通,影响景观及其它公共活动:

●禁止在交通信号周围30米范围内设置广告灯箱。

2.广告.标识的尺度

●同一建筑设置若干广告、标识,尺度要求一致. 

●多高层建筑墙面广告、标识面积不得超过该墙面面积的1/10。

 

●建筑底层外墙面的标识、广告面积不得超过2平方米,统一设于沿街门窗上部格板间。

●人行道、小型绿地和广场设置的广告、标识,一般不得超过0.8平方米 

殊案例经规划部门专门审定。

●设置在同一路段的灯箱广告,尺度形式要求统一。

●霓虹灯宜设在建筑临街面或楼顶部. 

●墙面外挑的广告、标识不得高出多、低层建筑的顶层窗台 

3.广告、标识的形式、色彩 

●妥善处理广告、标识要标新立异、吸引注意力的要求与城市景观要求协调整体性的矛盾,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的广告、标识禁止使用色彩强烈、形式怪异的设计.

●不同路段的小型广告、标识形式、色彩应不同;

同一路段的小型广告标识尽可能形式比较统一。

街道霓虹灯广告、标识设置尺度、位置应由规划部门审定,使整条街道有整体性。

六.照明设计准则 

1.道路照明 

●道路照明应根据道路性质和宽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亮度标准和灯杆高度。

●街道灯光应选用自然的颜色。

●街道照明的亮度标准视道路重要性要达标准。

●路灯,灯杆和附属装置应相互匹配,建议选用白色或深褐色和黑色,后两种颜色易于和树木的颜色融为一体。

●主要道路的灯杆上宜装置临时的基座,以布置节日的彩旗或公告。

2.广场、人行道和绿地照明 

●人行道和绿地的照明设计,应考虑尺度宜人,形式与周围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可采用杆灯、桩灯或绿化灯。

●尽可能选用白炽灯作为灯光的颜色。

●广场宜用高杆灯和装饰性强的杆灯组合,成为点缀广场、围合或划分广场空间的艺术性“构件”。

●广场照明亮度和照明控制要考虑平时与节日的不同要求。

●小广场、草坪.宜选用杆灯照明,高度在2—3米。

●绿化地带的照明灯杆可选用白色或深褐色和黑色,以达到和绿化融为一体或形成对比的效果。

●小范围的铺砌地面、礼仪性的场所,如停车区和建筑入口宜采用桩灯。

桩灯的高度应为1m,内有反光镜,将灯光反射于地面。

3.建筑照明 

●建筑照明应突出重点建筑和重点建筑部位,并强调整体色光的和谐。

●重要的公共建筑以及体现中心区景观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及其周边建筑群,可选择泛光照明,其余建筑的泛光照明应从严控制。

●广场、绿化带、及对景建筑为泛光照明重点区域。

●建筑泛光照明的设施,应隐蔽安装,不能暴露于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