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475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类有毒食品Word文件下载.docx

“罗丹明B”,俗称“大红粉”,呈红色粉末状,部分不良商贩将其作为苏丹红替代品,属于非食品原料,会导致人体皮下组织生肉瘤,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

2008年,我国明确规定禁止将其用作食品添加剂。

火锅底料和麻辣鱼底料涉毒,问题出在哪里?

随即,同批次底料使用的原材料被送往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经检测,确定为花椒染毒,劣质花椒被人为染毒后混入了正品花椒中。

万幸:

染毒底料未流入市场

经查,这批次的花椒原材料,系重庆火锅研究所食品生产基地于今年1月中旬从盘溪农贸市场干副区经营户柏志刚、周佳慧夫妇(均系化名)处购入。

当时购买花椒共计880公斤,其中860公斤已用作生产,共制出火锅底料729件和麻辣鱼底料1件。

所幸,由于该批次底料处于送检环节,并未上市销售,警方对这730件涉毒底料全部予以封存。

行动:

查获毒花椒刑拘商贩

与此同时,专案民警迅即控制了柏志刚、周佳慧夫妇,追查毒花椒进货来源和出货去向。

出人意料的是,夫妇俩经营的仓库内,再无毒花椒库存。

莫非毒花椒已售罄?

销售量到底有多大?

接受调查时,柏志刚夫妇称,他们的货源来自成都一家大型花椒市场的一位长期合作的批发商,而且花椒发货时已装袋,他们对花椒掺毒一事并不知情。

民警随即奔赴成都调查,反复查证核对该批发商与柏志刚夫妇的打款记录、资金账本、进出货记录单等。

警方发现,柏志刚今年1-3月先后两次从成都购入花椒,第一次进货880公斤,各项记录清晰完整;

第二次进货4920公斤,却没有存货出货记录。

显然,第二批4920公斤的花椒被柏志刚夫妇“私藏”了。

此外,民警暗中蹲守发现,成都当地系大批量装袋整包发货,难以部分掺假染毒。

民警推断,柏志刚夫妇很可能在说谎。

随即,民警对柏志刚夫妇加大审讯力度。

27日,对方对“知毒、购毒、售毒”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带领民警查获了藏于另一货运仓库内的4920公斤“染毒花椒”。

柏志刚交代,为牟取暴利,他以16元/公斤的低价,从别处购入200公斤已掺染“罗丹明B”的劣质花椒,雇人分两次(头次为50公斤、第二次为150公斤)混入了从成都购进的正品花椒中。

其中,第一批次的880公斤“混合染毒花椒”,以52元/公斤的市场价,卖给重庆火锅研究所食品生产基地。

第二批次的4920公斤“混合染毒花椒”,还没来得及出手。

目前,这4920公斤花椒中,部分已检测出含“罗丹明B”,被九龙坡警方暂扣。

专家介绍,虽然只是少部分花椒掺毒,但由于混合装袋“毒素发酵”,导致所有花椒都易染毒,因此都属于“涉毒花椒”。

目前,柏志刚、周佳慧夫妇因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已被刑拘。

内情:

常混入正品花椒卖据悉,市面上的正品花椒售价约52元/公斤,而“颜椒”只要16元/公斤。

“颜椒”的原料多是未成熟的小红花椒,因个头小,品质差,属于被淘汰的花椒。

这种花椒红色鲜艳度不够,与正品花椒有明显差异。

不法分子用“罗丹明B”对其染色后,再混入正品中销售,牟取暴利。

3. 重庆查获一批“染色豆瓣”厂家违规添加色素

一批散装“染色豆瓣”堆放在工厂内。

中新网重庆5月11日电(连肖)为让豆瓣的颜色更鲜亮,生产者违规在其中添加“胭脂红”和“日落黄”,11日,重庆江津区蔡家镇的一家“染色豆瓣”厂被查。

没有生产许可证,也没有任何食品安全检验设备,所产的豆瓣贴着“郫县豆瓣”的商标,包装上的生产厂址是“成都某公司”,而经查,“成都某公司”早已于两年前倒闭。

这是记者当日随重庆市质监人员在违规豆瓣厂了解到的。

重庆市质监局执法总队队长汤科称,按照食品法规定,“胭脂红”和“日落黄”是不能添加在豆瓣中的。

经检测,被查厂家每公斤的豆瓣中最高含有0.05克“胭脂红”和0.047克“日落黄”,豆瓣中的大肠菌群也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10多倍。

该厂老板的儿子邱伟说,他的父亲是下岗工人,后“半路出家”从重庆江北区学习了制豆瓣的技术,回家开起了这家豆瓣厂。

该厂所产豆瓣主要销往云南等地,一般不在重庆当地销售。

当天,执法人员共在现场查获214件“染色豆瓣”,每件中装有豆瓣24小瓶。

汤科表示,该违规豆瓣厂老板将被依法移交公安部门处理,近期重庆质监局还将继续清查此类“染色豆瓣”厂。

4.“牛肉膏”过量添加

“牛肉膏”就是一种刚刚得以报道的味觉虚拟药品,据称属于“增香型食品添加剂”,根据规定,它要按照食品生产量决定使用量,属于“自我限量型香精香料”。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使用牛肉膏的食品不安全”,过量使用才是不安全。

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大概都是如此。

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而制造,不过量就安全。

然而,“改善”还是“改劣”,真是难以言之。

例如,牛肉膏可以使任何动物肉变成牛肉味道,口感体验上属于“改善”,而人体系统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的解毒负担,则是“改劣”。

在食品超市里,任何一种罐装食品,都有多种保鲜、防腐添加剂,合格产品中,使用剂量符合安全标准。

而在任何一个熟食点、餐馆,添加了哪些化学药品及其剂量,根本不会被标明。

那些未被标明的添加剂,我们除了身体是否产生即时的不良反应,无从检验。

那些被标明了的添加剂,大概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可能存在隐瞒,例如,没有任何一家奶厂曾标明有三聚氰胺。

即使我们相信“按照标准就安全”,实际上可能只是考虑了一种添加剂的单纯毒理作用,而我们可能每天都处在多种添加剂的联合作用之中,某种添加剂的累积影响和不同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未必在安全标准的制定中被考虑到。

“牛肉膏”作为一种添加剂是否经过了批准,这是一个问题。

经过批准的“牛肉膏”能够被使用于哪些食品的加工过程,这是另一个问题。

经过批准的“牛肉膏”使用于合法的加工流程是否被合乎限量使用,这是又一个问题。

经过这种完全合格的过程生产的食品是否被作为牛肉出售,是否标注“本品使用了牛肉膏”,这是又一个问题。

前面几个问题都涉及食品卫生安全,是否标注添加剂和是否将非牛肉作为牛肉销售,则涉及消费知情权。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标记哪样添加剂安全(虽然这也重要),而是在添加剂盛行的时代,考虑人体浸泡在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生命安全焦虑。

安全还是不安全,我们宁可考虑不安全多一些,而且事实也正是如此。

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本身就容易引来人们普遍的怀疑,何况化学药物哪怕再安全,使用再严格,它的加入还是增加了生命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这就难怪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高度敏感。

6.上海“染色馒头”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前天(15日),温州市工商部门在龙湾区状元镇发现一家黑作坊,大量出售“染色馒头”。

这个作坊位于温州市区的状元镇甘岙村甘中路,条件非常简陋。

蒸笼就摆放在民房门外的地上,边上就是煤炭堆。

作坊的地上满是泥泞,四处是发霉的墙壁,还摆着睡觉的床。

作坊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执法人员没有在现场发现一颗玉米,但作坊出售的却是所谓的“玉米馒头”。

记者看到,作坊的台面上放了5瓶液体物和3包固体物。

5瓶液体物分别是“柠檬黄60”、“甜玉米香精”、“金玉米香精”;

3包固体物分别是“糖精钠”、“红苹果高活性干酵母”。

现场一名女工表示,这些都是和面时直接加入的。

“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

不加色素的面粉用来制作白馒头,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

女工说,量是加的多还是加的少,主要是凭手感。

网上传言这家作坊还有大量染色馒头卖给了附近的学校,在作坊里,工商执法人员查到一本账本,记录了3月22日到4月14日该作坊馒头的销售情况,作坊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

3月22日到4月14日,24天就卖出馒头约19.48万个。

其中有1.1万个染色馒头卖给了附近的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不过,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食堂不会从黑作坊采购染色馒头,他们食堂的包子馒头等食品都是自己制作的。

7.到期面包回炉黑幕掺入配料"重生"

新闻摘要:

记者日前进入甜心客车间暗访,发现大量回收的到期面包,由工人统一重新切片,拌匀后另行再用。

昨晚,甜心客发言人向记者表示:

“无论对错,希望媒体宽宏大量,帮助我们整改。

身穿甜心客制服的人员在处理到期面包。

记者亲尝,“再生面包”

口感混杂没有异味

在甜心客店堂,记者看到了小文和阿栋口中这5种回炉再造的面包,它们单凭外观难以辨出新鲜度如何,而售价不输于其他面包。

最便宜的丹麦芝士苹果包和蓝莓芝士包7元一个,凯撒大帝要价12元。

记者买了一个丹麦芝士苹果包,纵切面就像一幅斑驳的面包拼图,面包吃起来感觉混杂,一口韧一口软,并未察觉有酸臭等异味。

小文戏称:

“买一个包就等于吃遍了甜心客的所有包了。

记者暗访,3名工人,将滞销品切块再用。

甜心客的面包制作车间位于海珠科技大楼420与421室,跟办公室仅一墙之隔。

小文透露,每到下午三四时,工人就开始将回收的面包“循环再用”。

4月7日下午三时半,记者成功进入421室的面包车间,超过20名统一着装的工人共处数十平方米空间,在分列整齐的食品桌上制作面包。

车间内侧,3名工人围在一张不锈钢方桌前,正用刀把不同种类的回收面包逐件切块,地上一个白色塑料框已经盛满了面包碎块,并用保鲜膜封盖,并非当作垃圾倒掉的架势。

对于记者一行,车间里的工人们不停打量,随后更有相关负责人上前质询记者身份。

本报摄影记者仍保留下一段工人们将切块后的旧面包徒手搅拌的视频。

暗访所见,甜心客车间场景跟报料人所提供的偷拍照片基本吻合。

采访甜心客店员:

做饲料给动物吃,生产厂长:

不敢给猪吃

3月15日21时30分,甜心客电子大厦分店女店员正忙于把未卖完的面包逐一下架。

记者询问下架后的面包如何处理,店员回应:

“这些过期的全都退回厂里,然后做饲料,给动物吃。

此前,记者曾联系广州市新甜主义食品有限公司的陈国群厂长,她坚称,面包到期下架后全部报废,不可能砸自家牌子。

“我们都不敢拿给猪吃。

”她说。

老板:

挂电话不回应。

暗访前后,厂方有着不同态度。

此前,陈国群称几张图片不能证明是自家产品,对于照片中印有甜心客标志的工衣、面包箱和操作台上的包装袋,她也认为证据不足。

昨天,记者欲就暗访所见进行核实,陈国群称正在开会,而甜心客公司老板姜台宾一听是广州日报记者,就不假思索地说“你找别人吧”,随即挂掉电话。

发言人:

望媒体帮助整改。

4月11日18时40分,甜心客行政部经理董小姐作为发言人找到记者。

她先声明“甜心客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然后又说“我们会慎重调查,大概两三天会有结果”。

当记者说,已进入生产车间暗访,董经理第一反应是“你们什么时候进去的”,继而表示,“希望你们不要出稿”。

得知记者手头掌握大量照片与视频证据,董经理口气软化,“无论我们是对是错,希望媒体能宽宏大量,帮助我们整改,毕竟不是致命的事情。

采访手记:

28天打磨。

1篇新闻稿

从接到报料到最后撰稿成文,整篇报道采写历时近一个月。

为确保每个细节的真实性,本报曾四度搁置稿件,记者多角度核实求证,不惜冒险潜入甜心客车间调查。

3月13日,本报接到报料。

报料人展示了超过20张照片,“再生面包”制作程序一目了然。

为了防止有诈,记者不忘确认报料人的身份信息。

对照其本人的身份证、工资条以及工厂通知,证实个人信息相吻合,而暗访当天也可见,报料人就在甜心客车间里工作。

此外,记者还设法找到甜心客面包车间的其他员工,交叉证实了报料人的部分说法,并且获得了更丰富的回炉制作及销售细节。

4月初,记者通过乔装,两度进入甜心客车间(第二次被发现并盘问),现场目睹滞销面包重返车间,再行利用的过程,同时保留了部分视频材料,掌握到确凿的第一手事实。

这篇力求让消费者吃得明白的新闻终于出街。

8. 重庆查获万斤甲醛超标“毒血旺”

17日,工商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后,黑作坊工作人员还在生产。

新华社图片

□晨报记者杨育才实习生鲍成茸

昨天凌晨,重庆工商执法人员在该市一个黑作坊内现场查获近万斤含有“福尔马林”的“毒血旺”。

这是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查获“毒血旺”之后的又一例大宗“毒血旺”案。

据重庆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昨天上午介绍,从前天深夜开始,工商局执法人员就已对该黑作坊进行严密监视。

工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在接到群众举报后进行了前期调查,从而锁定这个黑作坊。

昨天凌晨2点左右,执法队员现场执法,将正在生产制作“毒血旺”的两人抓获。

黑!

加“福尔马林”防腐保鲜

此次被查获的黑作坊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执法人员在现场看到,黑作坊就是一处农房外加搭起雨棚的院子,作坊周围墙壁污浊,地上积满污水。

在36个无盖的方形铁盒内,装着半凝固的血旺。

作坊加工人员不断将这些半成品倒入冒着热气、装满“福尔马林”的水泥池内。

在院子外面的数十个近1米高的塑料桶内,还装满了已加工好、等待运输的“毒血旺”。

根据黑作坊加工人员的交代,“毒血旺”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盐、水、猪血按照一定比例勾兑,在铁盒内放置15分钟至30分钟不等,再切成块放入水泥池里浸泡加温,其间还会加入用于防腐保鲜的“福尔马林”。

据重庆工商管理局食品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执法人员在现场对这批血旺进行快速检测,发现这批血旺甲醛含量超过了每公斤100毫克的最大检测值。

昨天下午,记者从重庆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该局正在对这批血旺样本进行检测,正式检测报告将在近日公布。

惊!

黑作坊已存在2年

重庆工商执法部门随即将查获的血旺就地封存,并责令生产者停止生产,对生产工具也予以查封,并就此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处理。

据工商部门初步调查,这家作坊是四川籍男子郑某花600元租的,自2009年开始加工血旺,没有取得工商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每天在这里生产的约5000斤血旺销往重庆市区各大农贸市场。

血旺是鸭血或猪血凝固而成的血块,其制作方法是将干净的血接入盆内搅透,让血冷却凝固成稀稠适当的血块。

生血旺混合备好的各种肉料切成碎片炒熟,再加入各类调料即可食用。

血旺是重庆人吃火锅的必备食材,而毛血旺更是巴蜀名菜之一。

浸泡过甲醛的血旺外观好看,吃起来也更筋道;

再加上甲醛具有防腐保鲜作用,因此被一些黑作坊用来加工血旺。

在2009年,重庆巴南区曾发生一起备受瞩目的“毒血旺”案,涉案的作坊老板被当地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万元。

甲醛:

是一种极强的杀菌剂,具有防腐、灭菌和稳定功效,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食品中禁止添加。

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

9.尿素兽药催出"

毒豆芽"

 沈阳查获"

问题豆芽"25吨

“这样生产豆芽的不止我一家,不知道怎么就犯法了。

”加工点老板蹇某面对警方和媒体显得满不在乎见习记者张诗尧 摄

“毒豆芽”又长又白又好看

含4种违法添加剂 尿素超标27倍

沈阳警方17日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

它们,都有10多厘米长,个头均匀,颜色白净,“长相”漂亮,可是它们有“毒”!

17日,警方查处了一家“漂亮豆芽”的黑加工点。

经检验,该加工点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了4种以上违法添加剂。

当天,警方还在一市场堵截了5个豆芽菜批发点,其中4家被怀疑有问题。

警方夜间堵住“毒豆芽”

17日10时30分许,记者跟随警方赶到沈阳市和平区浑河堡乡下河湾村的一家黑豆芽加工点。

黑豆芽的生产车间即是院子里的农用大棚,面积约120多平方米,里面放了50多个高约1.5米的塑料池子,一半装着黄豆,另一半装着豆芽,每个池子上面都盖着一条军绿色的被子,车间内还有一只猫,不时地从一个池子的被子上跳到另一个池子上。

记者从池子里任意抽出一根豆芽,都有10多厘米长,个别有的近20厘米,个头均匀,颜色白净,且绝大多数没有根须,看起来很漂亮。

沈阳市打假办副主任郝立志介绍,接到群众举报后,民警于昨日零时在该黑加工点附近蹲守。

“零时20分许,从该加工点驶出了一辆三轮车,里面装满了豆芽,正准备向市场发货,民警立即将其堵截。

经询问,该加工点的老板蹇某提供不出任何经营手续。

” 

10.宜昌查获近1吨“毒生姜”专家:

等于在食用慢性毒药

工商人员查获近1吨"

毒生姜"

(资料图片)

工商人员查获近1吨"毒生姜"

中广网宜昌4月1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敲响警钟,由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到最近的“染色馒头”以及“牛肉膏”,而在湖北省宜昌市,又有一种食品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生姜。

有关情况,马上连线湖北台记者徐翔。

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

主播:

据报道,在湖北宜昌市查获了一批有毒的生姜,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记者:

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

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

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颜色更黄亮,就像刚采摘的一样。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查处当中。

专家:

无疑在食用慢性毒药

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生姜对于消费者有多大的危害?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硫磺是一种金属硫化物,如果渗入到食物中被人食用后,轻度的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分散,全身乏力等症状。

若长期食用,严重的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贩熏生姜用的硫磺来路不明,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和重金属,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如果这种中毒是慢性的,只有身体内的这种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表现出症状。

其次,硫磺熏制食品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容易对人的肠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经常食用这类食品,无疑是在食用慢性毒药。

一句话点评:

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何时抵达?

11.双汇"

瘦肉精"

事件追踪:

18道检验为何管不了一头猪?

双汇“瘦肉精”事件追踪

漫画:

闻风丧胆新华社发

新华网郑州3月19日电(记者张兴军、李鹏)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事件经相关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发现,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看似完备,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

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

大院里没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昔日来来往往进货出货的车辆一下子消失了。

生产线上空空荡荡,看不到人影,仓库里成批的货物贴着白色的封条。

在切割车间,悬挂着20来头已经宰杀过的生猪,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肉色已经变得暗红,并且隐隐地散发出异味。

这是记者在济源双汇公司看到的一幕场景。

因为卷入“瘦肉精”丑闻,这家目前处于风暴眼中的企业已于16日停产整顿。

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建有年屠宰160万头冷分割生猪屠宰生产线、年产3.3万吨低温肉制品生产线、2600吨冷库等。

2010年,公司产值达15.8亿元,为附近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

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多条应急处置措施,以严防“瘦肉精”猪肉及猪肉制成品流入市场。

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通报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已对此前遭媒体曝光、涉嫌使用“瘦肉精”的9个饲养场(户)逐一进行了核查登记。

这些饲养场(户)共有存栏生猪1512头,检测出含有“瘦肉精”阳性的52头生猪,已无害化销毁32头。

其他已全部封存,适时再进行集中销毁。

随着调查进展,相关涉案人员也开始依法依纪受到处理。

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介绍,目前已依法控制15人,开除公职6人,免职4人,停职检查5人,其中包括孟州、沁阳、温县三县(市)的畜牧局局长。

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17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

截至目前,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

“完备”监管体系缘何“掉链子”?

面对持续升级的“瘦肉精”丑闻,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除了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外,集团公司还作出决定:

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

要求下属所有工厂,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

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把食品安全落实到每一天。

在这家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品牌的官方网站上,和上述声明同样醒目的,还有其“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承诺与标榜。

昔日头顶光环的明星企业,为何转眼即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

记者调查发现,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十八道检验”一事,双汇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程序确实都有,但只是就企业内部加工环节而言。

而据记者调查了解,恰恰是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导致了有害猪畅通无阻。

据了解,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

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瘦肉精”监管。

按照职责分工,其监管的环节依次为:

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

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承认,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

据他介绍,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

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

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

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介绍,2010年该厂共加工生猪101万头,其中本地货源占50%左右,其余来自山西、河南洛阳等周边地区。

当年8至12月,公司检出“瘦肉精”生猪13批次;

2011年3月,又查处3批次共计60多头。

“企业自检是通过化验生猪尿样,进行定性分析。

一直以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即按照千分之4.5的比例抽检。

”曹连友说,“由于实行以销定产,每天加工生猪在2000头至6000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力,将难以保证生产进度。

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