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12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文档格式.docx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形成的基础: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

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

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

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呢?

国际反法西

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

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4、雅尔塔会议

(1)时间:

1945年2月

(2)地点:

苏联的雅尔塔

(3)参加者:

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三国首脑

(4)内容:

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为什么要进

攻斯大林格勒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

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2、结合课本,发挥想象力讲讲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情况。

时间:

1942年7月

地点:

斯大林格勒

作战双方:

苏德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

为了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希特勒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共投下100多万枚炸弹,整个城市几乎夷为平地。

但是,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

他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与冲进市区的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打退了德寇一次次的集团冲锋,顽强地守卫着每一寸土地。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德军防线,转入反攻,1943年元旦过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歼灭德军的战斗,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3、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

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

领导者:

艾森豪威尔

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登陆部队,由700多艘舰艇和上千架飞机掩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一个月里,登陆的同盟军超过了100万人。

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从此,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了东、西夹击之中。

不久,盟军势如破竹,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一个个获得了解放。

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

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

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5、欧洲战争的结束

1945年5月

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红军战士经浴血奋战,于4月30日把

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

就在这一天,恶贯满盈

的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

6、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

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

毛泽

东主席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向盟国投降。

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20世纪30年代,日本走上了法斯西道路。

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日本的法西斯分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而不是受害者。

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国家的人民一样,才是战争的受害者。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是一次伟大

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它们把战争强加给各国人民,遭到了各国人民的反对。

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它们的必然失败。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强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合作,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这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破坏和灾难前所未有,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三、总结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六十多年了。

我们仍要学习这段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在当今世界和平环境中,努力学习本领,争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完成表格,进一步达到巩固全文的目的。

时间

事件

作用、意义

1942、1、1

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1942、5

中途岛战役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1943

斯大林格勒战役

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1944,6

诺曼底登陆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2

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雅尔塔会议

解决对德国的处置和对日本作战的相关事宜

1945、4—5

攻占柏林、德国投降

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8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加速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1945、9、2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

【学习与运用】

1、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同盟进行了哪些主要合作?

答:

(1)组织上:

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这是反法西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上:

召开了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

(3)军事上:

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北侵南进”,有力支援了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等等。

3、学了两次世界大战,你有何感想?

你认为当前应怎样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提示:

战争是残酷的,破坏性十分大;

正义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国家之间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与交流,用和平方式解决各种争端;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反对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共同面对挑战;

等等。

4、当前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大国霸权主义;

(2)国际恐怖主义;

(3)领土争端与地区冲突;

(4)民族主义矛盾;

(5)宗教矛盾;

5、德日两国政府战后对二战的认识有何不同?

德国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对纳粹罪行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反省。

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下跪谢罪等等。

而日本政府却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如日本前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巨头:

美国——罗斯福     苏联——斯大林   

英国——丘吉尔     中国——蒋介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几次国际会议

时间

会议名称

(或地点)

参与国

法律文献

会议内容

意义或相关事件

1942.1.1

华盛顿

美英苏中等26国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943

开罗

会议

美英中

《开罗宣言》

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如台湾、澎湖群岛必须归还中国。

用国际法准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

德黑兰会议

美英苏

确定对德作战原则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4年诺曼底登陆

1945

雅尔塔会议

1、决定彻底打败德国及战后分区占领德国;

2、决定组建联合国;

3、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联合国成立(总部:

纽约,常理会:

美苏英法中)

波茨坦会议

美英中发表《波茨坦宣言》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读史与思考】

温斯顿·

丘吉尔 

(1874—1966)英国首相,大英帝国利益的积极维护者。

出身贵族家庭,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895年投军,先后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英国侵略印度和南非的战争。

1899年以后,连续当选为自由党或保守党议员。

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职。

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极端仇视,叫嚷把它“扼杀在摇篮里”,是武装干涉苏俄的主要策划者。

希特勒在德国当政后,丘吉尔提出联苏制德主张,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进入战时内阁,任海军大臣。

1940年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经受了德国“空中闪电战”的严峻考验,并拒绝了希特勒媾和谈判的试探。

德国入侵苏联的当天,他立即发表声明援助苏联,视苏联为牵制德国的重要力量。

1941年8约14日,和罗斯福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丘吉尔联苏反德,目的在打垮德国,削弱苏联。

曾表示:

“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而俄国躺在手术台上。

”主张不在法国而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

1946年,在美国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盟以对抗苏联,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

战后英国许多殖民地先后独立,他悲叹:

“我满怀悲伤地注视着大英帝国,连同它的全部光荣和它为人类所作出的全部贡献,卡嗒作响地崩溃了。

”“我确曾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到头来落得一场空。

”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录》、《英语民族史》等。

历史事实简介

《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 

1940年9月27日,德、日三国外长在柏林签定《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是:

德意和日本彼此承认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导地位”。

三国中一国受到未参加中日战争和欧洲战争国家的攻击时,相互给予政治、经济的军事上的援助。

至此,德日意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不久,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扩大侵略和瓜分世界的野心:

德国的目标是囊括欧洲进占中东。

在非洲取代英法等国的殖民势力,进而向美洲扩展势力;

意大利企图控制北非和东非,和德国分割多滨河流域的巴尔广地区,将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

日本的野心是囊括东亚,席卷东南亚,并向东太平洋和澳洲扩展。

由于当时日本与苏联已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此,此条约有明显的针对美国的性质。

珍珠港事件 

即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

1940年9月开始,日本侵入印度支那,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

美国一方面与日本谈判谋求妥协,一方面禁运、冻结日本财产等措施,日本矛盾激化。

1941年10月,东条受命组阁,以加紧谈判麻痹美国,积极准备对美作战。

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英、美、荷开战。

12月2日,军部最后确定作战时间和目标。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港内停有86艘舰只,其中战列舰8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28艘。

日本偷袭珍珠港特谴舰队拥有6艘航空母舰,载飞机423架,由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等护防。

12月7日晨6时15分,到达预定地点瓦胡岛以北230英里处,特谴舰队司令南云忠一命令第一批183架飞机袭击珍珠港。

7时55分,开始攻击。

战斗机43架扫射机场,粉碎美机迎击。

俯冲轰炸机51架,轰炸机场。

鱼雷轰炸机40架和高空水平轰炸机49架,攻击各类舰只。

顿时浓烟烈火和轰炸声浪笼罩全港。

8时25分,第一批飞机离去。

54分,第二批日机171架又疯狂轰炸,9时45分离去。

日舰胜利返航。

据美国宣布:

战列舰5艘、驱逐舰3艘布雷舰和靶子舰各1艘,大型浮动干船坞1艘被炸沉或重创,共计沉没和受伤的大型舰只19艘(日本材料为27艘)飞机损失188架(或说311架)。

路海空军死2343人,伤1272人,失踪961人。

日机被击落28架,伤74架。

美国遭此惨重损失德原因,主要是长期对日实行绥靖政策,战争准备不足,对日战略估计错误,临战麻痹。

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在日机开始投弹时正准备去球场与夏威夷地面司令打高尔夫球。

基地雷达兵于7时20分报告“自北向东3度221公里处有大批飞机”,而值班官泰勒中尉断定是“自己的”飞机而不置理睬,可见其麻痹程度。

8日起,英美与日德等互相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 

美英等盟军在太平洋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珍珠港事变同一天,日本对南洋发动进攻,它投入南方军主力11个师团,2个飞行集团,海军3个舰队和1个航空母舰队,约10万人。

1941年12月10日占领关岛,美军330人投降。

22日占领威克岛。

25日占香港,英军投降。

并侵入泰国,强迫它接受同盟条约。

1942年2月,占领马来西亚,击沉英国海军王牌威尔士亲王号。

3月,占领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美英统治集团长期对日奉行绥靖政策,准备不足,以致一败涂地。

日本共强占380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5000万人口。

面对日本疯狂侵略,各国人民同仇敌忾。

美国开始加强太平洋军事力量,任命尼美兹海军上将为太平洋地区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为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

5月初,珊瑚岛海战,日航空母舰翔凤号北击沉,翔鹤号受重伤,侵略锋芒初次受挫。

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成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初,日本又惨败于瓜达尔卡纳尔岛。

盟军开始在西南太平洋展开有限进攻,4月18日,在布因击毙太平洋战争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

8月,采用“跳岛战术”,越过严密设防的科洛班加纳,攻下防守不牢德维拉——拉维拉。

1944年2月,夺回马绍尔群岛。

3—7月,突破“太平洋波堤”——马里亚纳群岛。

1945年初,美军重返菲律宾。

3月26日,占领硫磺岛,陆军基地飞机可直接袭击日本本土。

6月21日,攻占冲绳,日守军10万人全部被歼被俘,岛上非战斗人员死亡15万以上。

此后美机即以冲绳为基地,大规模轰炸日本。

8月6日和9日,在广岛和长崎先后各投一颗原子弹,城市一片瓦砾,人员死伤惨重。

太平洋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盟军在亚太地区人民的支援配合下,战斗近四年,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联合国家宣言》 

即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的二十六国宣言。

签字国为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多瓦、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

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德宗旨与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德重要性,并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同时表明“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宣言的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的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

苏联积极争取与英美等国联合对敌。

英美也认识到法西斯国家是他们最危险的敌人,苏联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从绥靖德日转为联合苏联。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当天,英首相丘吉尔立即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德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

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

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德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

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德捷克、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

8月,英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致电斯大林,建议召开三国会议。

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参加了会议。

10月1日,签订了第一个议定书。

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次年6月30日,英美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

10月30日,美宣布给苏10亿美元无息贷款:

11月7日,又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莫斯科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三国合作,也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12国相继对日宣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

12月22日,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会晤,美提倡所有对轴心国作战德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

美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政府。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并约定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争中扭转战局的重要战役。

1942年春,日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尚占有绝对优势。

日本大本营同意山本五十六的意见,决定攻占中途岛。

进攻部署是:

集中4支舰队,善本亲率1支主力舰队,准备同美舰队决战。

其中南云忠一率第一航空母舰舰队任主攻,拥有赤忱、加贺、飞龙、苍龙四大航空母舰,运载261架飞机。

由15艘潜水艇组成先遣队,在中途岛和夏威夷之间布置两道警戒线,监视美舰队。

另三支舰队攻击北面的阿留神群岛。

美舰队力量较弱,但因截获日作战密电,对日本作战计划了如指掌。

乃将舰队隐蔽于中途岛东北300英里处,待机歼敌。

6月3日,日各舰队进入进攻位置。

山本等人所获侦察情报是该海域没有美国航空母舰,它们都远在所罗门群岛。

南云命令航空母舰上第一批108架飞机袭击中途岛。

美机119架飞机起飞迎敌,但被击落一半。

日机仅损失6架。

第二批飞机还在甲板上。

日侦察机报告发现敌舰队,甲板上飞机都卸下炸弹,装上鱼雷。

一批美机前来轰炸,很快被击退。

日兵正欢呼胜利时,突然美37架俯冲轰炸机直扑赤忱、加贺。

另17架直扑苍龙,3舰中弹后立即引起甲板上炸弹爆炸,弹片横飞,穿过甲板,又在船体深处引起爆炸,3个煊赫一时的庞然大物沉入洋底。

山本得讯,命令所有舰队集中进攻中途岛,以示报复。

日机重创美航空母舰约克顿号,但美机很快又炸沉了飞龙号。

此役日本损失巨型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400多架,兵员3500人,其中包括几百名熟练飞行员。

美损失航空母舰1艘,飞机147架,兵员307人。

中途岛海战是美海军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取得了辉煌成就,它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联红军对德的一次决定性会战。

1942年夏,希特勒在苏兵力共619万余人,坦克3229辆,飞机3395架。

苏军增至510万人,坦克3900辆,飞机2200架。

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被迫把兵力集中在南线作战,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库班地区德石油、煤炭、粮食资源,然后北攻莫斯科,打败苏联。

因此,该城的得失关系战争全局,双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200万人。

1942年7月,德军鲍罗斯的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突入顿河河曲,斯大林格勒外围攻防战开始。

苏军经激战后撤至河东。

8月中,进入近郊防御战。

23日,德寇逼近伏尔加河,把苏军阵地切成两段;

一昼夜间出动飞机2000架次轰炸,满城大火,百里之外可见。

形势严重,全城戒严,市民奋勇参战。

统帅殊死搏斗,争夺每条街巷,每所房屋废墟,坚守不退。

至11月,在防御战中累计歼敌近70万人,坦克1000余辆,飞机1400余架。

德军在该战线方向尚有100万人,而苏军有110万人,且配备了卡秋莎火箭炮,兵力已占优势。

统帅部命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订出反攻计划,经斯大林批准。

11月19日晨,苏军从西北和南面开始反攻,构成“铁钳攻势”,把鲍罗斯集团军全部保卫。

希特勒派“顿河”集团军群救援亦被击退,被围德军每天需750吨物资,而空投仅100吨,每人每天仅能分到一片面包,约60克土豆,弹药缺乏,饥寒交迫。

苏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

鲍罗斯请示希特勒后加以拒绝。

希特勒下令晋升鲍罗斯为元帅,117名军官各升一级,令作垂死挣扎。

苏军紧缩包围圈。

次年1月31日,被围33万德军全部被歼,其中鲍罗斯及24名将军、9万多士兵被俘。

斯大林格勒会战使法西斯德国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此士气低落,分崩离析。

而反法西斯阵营受到极大鼓舞,欧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