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590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9页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9页
亲,该文档总共1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

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

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

本曲就是《培尔·

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

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

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

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

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

主要作品除《培尔·

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

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B

教学过程

一、聆听《晨景》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

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听《晨景》主题。

2.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

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

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初听的要求:

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

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复听要求:

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时间不够可省略)。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竖笛高音的吹奏 

1.高音“”的吹奏练习。

(1)指法位置。

(2)吹奏要领:

轻吹。

(3)长音练习。

(4)三度二声部长音联系。

2.八度练习:

3.吹奏《红蜻蜓》。

三、学唱、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

形式不拘,可以视唱;

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

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口风琴伴奏的双音分解***有一定难度,并且调是1=G,伴奏谱上“7”出现次数较多,“7”音的音名位置是#F,要对学生讲清楚。

8.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

9.小结:

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四、总结本课。

第2课

第2节

《晚风》

了解东还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以及大海所寄托

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1、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

式的知识。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

听唱法、表现法感受法

学唱歌曲《晚风》——了解东还渔民的劳动生活——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

拍好。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2课第2节

《晨风》

二部合唱教学要点

1. 

二部合唱的教学顺序一般是先教唱一声部,再教唱二声部.要求全体的学生都要学唱两个声部.

2. 

两个声部合成之前,一定要分声部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是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担任的声部;

其二检查每个声部的演唱质量.如果分声部检查发现在音准、节奏方面存有问题,要解决好了之后才能进行声部合成.

3.要向学生讲授二声部合唱的有关基础知识,如声部之间要保持平衡,不要压制对方的声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声音;

在歌唱中注意倾向对方声部的声音,不要捂着耳朵唱,等等.

4.声部合成的开始阶段,要求轻声唱,教师可用琴带第二声部.

5.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两个声部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感觉,在声部合成成功后,可让学生互换声部,再进行第二次声部合成.

一、聆听《渔舟唱晚》教学基本要求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

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

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

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

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编创活动:

《早晨》

1.内容主题《早晨》是规定的,其表现形式是放开的,这样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

2.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作为一个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四、表演《晚风》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

——聆听范唱。

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

2/4、3/4、4/4。

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

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

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5)口风琴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一、二支口风琴辅之。

(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

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五、总结本课。

第2单元

第3节

《苹果丰收》

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1、能随着伴奏有表情地演唱《苹果丰收》,

乐段组成的。

2、欣赏《快乐的农夫》。

听唱法感受法、合作法

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4拍在实践中的掌握。

学习歌曲——掌握4/4拍的指挥——欣赏快乐的农夫曲——感受乐曲的速度和

情绪。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1课第3节

在团体歌唱或乐器合奏时,由指挥者用指挥棒或者徒手来打拍,叫做“拍节法”。

指挥者要以适当的速度在空间中画出图形,暗示出强弱缓急;

通常双手是以强拍的周期性往复循环而相应的作出对称动作,强拍是由上向下,弱拍是由下向上。

(1)指挥的姿态要求:

 

躯干稳直、泰然。

不能弯腰曲背,前弓后仰,不要耸肩,防止不必要的移动和转向,可以适度地含胸拔背。

 头部做到自然仰面,便于看见全体演唱演奏者,也便于演唱演奏者看清指挥。

随时用目光提挈大家注意,辅助手的动作预示某个重要转折或某个关键瞬间的到来,并能启示声部的进入。

 脚是站立的根基,身体重心交替置于双脚或转移于左右脚之间,双脚基本平或稍有前后,如"

稍息"

的位置。

重心的转移随着音乐的需要自然地进行,但不宜太多,更不能随意走动、下蹲。

当然不是绝对的,一切都要符合指挥任务的需要。

 双肩坦然而松弛,大臂微张,千万不要夹紧,肩关节随时都是放松的,双手完全得到解放,可以随意往任何方向自如挥动。

 腕,掌,指是最灵巧而富于表现力的部位,也是音乐指挥最得力的工具和武器,小臂、大臂,甚至肩和身体的活动往往也是为了这个"

终端"

而配合活动的。

 一般的基本姿势是手掌向下,不握拳,腕关节不下垂,不松劲,稍稍向前而不高仰,手指不强制地呈弧形微弯,如握小皮球状,能够随意地做任何动作。

 双手抬举的高度,伸出的远近,根据所指挥的作品风格及演出的规模、场合等各方面因素而调整。

初学时取略低于胸肋的位置,便于松弛地学习基本动作。

(2)指挥法图解:

2拍(2/2、2/4、2/8),强拍,弱拍:

基本走向是第一拍从上向下,略由里向外进行,第二拍返回。

在指挥实践的时候,除了动作要明确,精神要集中和饱满以外,通常因为要照顾到演唱时的流畅,划拍过程往往也是比较圆顺和线条化的。

教学过程:

一、学唱、表演《苹果丰收》

1.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2.在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必需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

先慢是为了后快。

3.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5.第二乐段的学习可分高低声部进行。

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

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6.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7.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8.配上伴奏。

9.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10.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二、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有条件的教师,当场在钢琴上独奏,或请班上能演奏的同学独奏,这样更直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

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三、总结本课。

第4节

《赶圩归来啊哩哩》

1、能与他人一起,有表情地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2、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创作练习

学唱歌曲——有表情地表演歌曲——进行音组填空——欣赏音乐中了解民族

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2课第4节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第一乐段只有二个乐句,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形象地表现了一群农家姑娘边跳、边唱的情景,唱出了她们对甜美生活的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

音调均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

句中出现“4”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

一、学唱、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

“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

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

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

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

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

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三、总结本课

第3课

第5节

《丰收锣鼓》

欣赏《丰收的锣鼓》

进行创作活动

表现法、感受法、合作学习法。

命题创作活动

复习歌曲——欣赏乐曲——谈感受——结束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3课第5节

《丰收的锣鼓》

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

乐曲吸取了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采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乐曲由多段旋律和锣鼓部分组成,在调性和情绪上形成并置对比,又因主部主题旋律频频穿插其间而显得前后呼应和统一。

全曲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热烈欢快,节奏紧促,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写了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第二部分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其它乐器奏衬托性短句,给人以一呼百应的印象。

接着,乐曲转入D宫调,弦乐器和管乐器、弹拨乐器先后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

接着,笛子与弹拨乐器交替演奏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舒畅、欣喜的感情。

随后通过再现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清澈明朗的竹笛声以散板的节奏描绘出明媚秀丽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美晶莹的景色使人联想起阳光下水库的碧波粼粼。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了欢庆丰收的宏传场面。

一开始,潮州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

在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变化再现后,打击乐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的点子加以发展,同时,音乐的速度增快,力度加强,使情绪不断地激越高昂起来。

最后,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变化再现:

乐曲在热烈沸腾的高潮中结束。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

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

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三、总结本课

第3单元

第6节

《雨花石》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的道理,进行德育教育。

1、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2、欣赏《红星歌》感受革命歌曲。

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学习歌曲——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欣赏《红星歌》——感受革命歌曲

雨花石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颠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

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