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612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

  学生:

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

“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南方古猿生活想像图 

 

南方古猿化石

  教师根据第3页“动脑筋”向学生提问:

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应该是的。

因为:

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

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教师展示图表(完全形成的人)、图片。

完全形成的人

进化阶段

主 

要 

代 

猿人 

早期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

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智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北京人复原图 

山顶洞人复原图

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

黄种、白种和黑种。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

《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

然后说明:

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种特征,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

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

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二、氏族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

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

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

(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

群婚→血族群婚。

  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

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

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

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让学生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并且填表。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提高

男女地位变化

母系氏族

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

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

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

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

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A..时间:

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教师提问:

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

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

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

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五、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六、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

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七、板书设计

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形成

人类出现

氏族社会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三大人种:

黄白黑

母系氏族:

血缘妇女主导知其母不知其父公有

父系氏族:

血缘男子主导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公有

奴隶社会:

私有制奴隶制

正在形成中的人

南方古猿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 

) 

  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海猿 

D.外星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 

B.氏族社会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3.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人类分为( 

 

  A.黑种人白种人 

B.有色人种无色人种

  C.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 

D.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

  4.恩格斯说:

“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

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这两段话表明

  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

  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5.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   

  B.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起始于170万年前,终止于公元前21世纪

  C.原始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不过是几千寒热。

-毛泽东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认为人与猿的区别是什么?

  ②材料中反映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③材料中的“小儿时节”是一种什么社会?

简述其情况。

  7.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

姓,《说文解字》解释说:

“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由此说明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

所以,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赢、晏等等,大都从女。

  回答:

  ①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的姓氏最早起源于何时?

  ②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三.问答题

  8.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9.“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B;

5.C。

  二、材料分析题

  6.①磨制石器。

②石器、铜器、铁器。

  ③原始社会;

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生产和消费都以集体为基础。

  7.①母系氏族社会。

②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起主要作用,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婚姻制度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8.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所获得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的需要之外,还有剩余,这就给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发展,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系氏族逐渐解体。

在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氏族贵族和一般氏族成员之间的斗争,逐渐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少数奴隶主贵族为了保持他们既得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劳动群众,势必加强暴力统治,把原来的氏族部落机关,转变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于是国家就产生了。

9.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

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八、课后反

第二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由于课时的限制只需要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

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

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

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三、 教学过程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图片,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他们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

  [板书]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7页到第8页有关埃及的内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

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

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教师组织](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尼罗河 

          胡夫金字塔

  [教师引导]在看完有关尼罗河风光等内容后,我们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问题一:

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

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学生讨论]……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

“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

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

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

塔底占地约52900平方米。

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

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

本课引言篇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

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

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

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

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

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

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

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

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

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教师小结]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

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

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

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

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们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

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

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板书]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新月沃地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

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

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

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

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

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

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

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浮雕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

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

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

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

“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

一条法律规定:

“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

”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

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

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

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图讲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兴起了许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本书中选用的插图就是该城遗址)。

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