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613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docx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音乐要素:

xxIxxxxxXXXI

速度:

轻快表现:

热情、积极。

节奏:

4

4

音乐特点:

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

(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

它巧妙地、

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E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

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

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

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55|11223234|……

分析:

①4

4

333222|……

②4

4

音域:

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力度:

①中弱、轻巧地、有弹性地

②中强、饱满、洪亮、声音坚定

师:

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

――两段

学唱

(1)掌握歌曲的节奏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

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

XX|XXXXXxxx|xxXXXXX.XX

(2)学唱

第一乐段:

1、“La”模唱

2、填词演唱

注意:

弱起小结的演唱、声音有弹性、咬字清楚。

第二乐段:

第一乐句:

唱谱子(注意:

“#4”唱准音)

比较:

345,3#45,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

怎样呢?

――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乐观、英勇、自信的精神状态。

第二乐句:

加歌词演唱

(五)根据三种情景为歌曲设计演唱速度和力度

1夜间伏击

2奋勇前进3欢庆胜利

小结并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

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

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

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同样是贺绿汀先生的作品:

《嘉陵江上》,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嘉陵江上》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二课欣赏《保卫黄河》《走向复兴》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勇气,珍惜现

在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中,视唱,对比欣赏,听辨乐器音色等方法,分析音乐要素感受情感。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

(2)学唱主题。

(3)欣赏《走向复兴》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歌曲《游击队歌》2竖笛游戏

二新课

1欣赏《保卫黄河》

(1)导入,学生视唱主题

(2)简介作品背景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

它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黄河为背景,以壮阔的历史为场景,磅礴的气势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了中华儿女抗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的勇气。

(3)聆听引子和主题初听

(4)与同学们讨论什么是钢琴协奏曲?

(5)畐U听引子和主题,学生跟唱,加深印象。

(6)欣赏第一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

(7)欣赏第二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

(8)聆听欣赏插部。

(9)与主题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变化?

你能说说其中包含了哪首歌曲的音调

吗?

(10)小结:

音乐加入了《东方红》的音调,弦乐和钢琴演奏温暖而充满力量的

旋律把歌曲推向高潮。

这是插部,插部会采用新的素材,在变奏曲中很常见。

比如《东方红》的旋律素材,就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欣赏《走向复兴》

(1)播放歌曲听辨演唱形式。

(2)师生交流歌曲调式、风格、演唱形式、内容情绪。

3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歌《中国军魂》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感受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听辨音色等方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

(2)随录音学唱的方法学唱《中国军魂》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感受作品中不同段落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2)能辨别几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1随伴奏演唱《保卫黄河》主题

2复习竖笛练习曲,竖笛游戏

二新课

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1朗诵歌词,学生想一想歌词描绘哪个历史时期的画面?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qin)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简介作品背景

选自肖华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共10个乐章。

《四渡赤出奇兵》是其中的第四乐章。

歌词中表现毛泽东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强烈表示战士们是用双脚走过雪山,涉过草地的。

4分段欣赏,完成表格。

演唱形式,节拍速度,音乐情绪,表现场景。

5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

歌曲开始由圆号领奏,并加入定音鼓与弦乐,速度慢,音乐沉重。

女声领唱缓慢悠长,表现了横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

6欣赏一部分二乐段

男女二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欢快热烈。

7欣赏二部分一乐段。

与一部分旋律素材相同,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男生齐唱的浑厚音色,表现了

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略带沉重的气氛。

8欣赏二部分二乐段

男中音领唱,快板的敲击与合唱相呼应,表现红军战士乐观自豪的革命精神。

学生感受女声领唱、男中音领唱、二部合唱与混声四部合唱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和艺术效果。

三学唱《中国军魂》

1看谱初听歌曲

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风格、情绪

2分析作品了解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观察视唱歌谱画出难点部分。

4指导学生练唱歌曲难点。

5注意弱起,练唱变化音、三连音。

6随伴奏演唱至熟练。

7完整演唱。

8介绍作品。

游戏复习歌曲。

四小结

学生小结收获,教师总结。

第二单元音乐故事

第一课

学唱歌曲《鳟鱼》欣赏《索尔维格之歌》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

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2)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3)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索尔维格之歌》。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鳟鱼》

(1)聆听歌曲《鳟鱼》(完整版)。

教师提问:

①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2)教师总结:

1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

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鳟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

作者用渔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2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游动的

形象。

2.简介舒伯特

(1)教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

(2)教师补充:

19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是欧洲封建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舒伯特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他笔下的“鳟鱼现象”是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

词作者舒尔巴特因政治上的原因曾被关进监牢,此间他创作了很多诗,以表达他

对自由的向往。

3.音程练习

(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

(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

4.发声练习

lululululululululululululu

(1)教师提出练声要求:

积极的歌唱状态,打开口腔,声音圆润。

(2)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

用歌曲的第一乐句旋律当作发声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对弱起节奏的认识,夯实节奏上的难点,又让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型。

同时,通过这条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声音的弹性和对声音的控制力,强调歌唱习惯的养成,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

5.学唱歌曲

(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

(2)学生视唱歌谱。

(3)学生填词演唱。

教师提出要求:

注意歌唱时的咬字,音色圆润。

(4)教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5)教师提问:

1两段歌词在演唱时情绪上有何变化?

2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第一段情绪活泼欢快,第二段在情绪上略显不安,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情绪。

2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7)教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

1教师提问:

前后两段在力度和音色上怎样设计?

2教师补充:

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鳟鱼命运的戏剧性。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这是感受与欣赏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保证唱歌、创作等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情绪演唱歌曲。

(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

6.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教师提问:

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1)导入

教师提问:

哪位同学了解易卜生创作的诗剧《培尔•金特》?

能为同学们讲述一下诗剧的故事梗概吗?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1聆听歌曲。

教师提问:

索尔维格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培尔・金特的归来?

(忧虑的心情)

通过聆听,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音乐情绪。

2歌曲介绍:

《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应易卜生之邀,为其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中的一段,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丽姑娘索尔维格,痴心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形象。

(3)欣赏主歌部分。

教师提问:

1主歌有几个乐句?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主歌在速度、力度、旋律进行上有什么特点?

(4)欣赏副歌部分。

教师提问:

1调式转换后音乐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副歌与主歌相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5)复听《索尔维格之歌》,对主歌、副歌音乐要素进行对比、总结。

(6)学生完整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7)教师总结

歌曲主歌部分以小调的暗淡色彩,表现索尔维格的忧虑心情;副歌部分大调的特性使得情绪变得明朗起来,表现了索尔维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培尔・金特必将归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是一首表现忠贞之情、永恒之爱的歌曲。

这个音乐故事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索尔维格对感情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

第二课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乐曲。

(3)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

哪位同学能以简短的语言讲述它的故事梗概?

(2)教师补充: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创作了著名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这部组曲共四个乐章,今天我们欣赏第一乐章一一《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2.完整欣赏

(1)教师提问:

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你能听出哪些乐器?

(2)教师补充:

乐曲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3.音乐知识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

代表作品有《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

《野蜂飞舞》等。

(2)组曲:

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成的器乐套曲。

组曲有两种:

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若干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创作的、独立的标题性组曲。

4.分段欣赏

(1)聆听“国王的主题”,教师提问:

1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

(威严、冷酷)

2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

(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

3主奏乐器是什么?

(长号、大号)

(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

(3)聆听“王妃的主题”,教师提问:

1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

(善良、美丽)

2主奏乐器是什么?

(小提琴)

3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塑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

(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

4教师补充:

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仔细听辨。

(4)聆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1“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

(由“国王的主题”变化而来)

2在配器上有哪些变化?

(配器越来越丰满)

3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

(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5)聆听“平静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1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邙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2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

(由“王妃的主题”变化而来)

(6)学生随琴视唱“平静的大海”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乐曲

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并完成下表。

6.拓展

(1)教师提问:

①“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平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2)教师补充:

1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善良、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宁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

2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7.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小巫师》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

(3)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

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

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2.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1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2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3.作品介绍

《小巫师》又名《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年。

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鲜明的管弦乐作品。

4.作曲家简介

杜卡: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小巫师》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

5.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1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2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

(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

3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

(逐渐下行)

4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

(小提琴和单簧管)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1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速度渐快)

2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

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有力的、跳跃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

3主奏乐器是什么?

(大管)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巫师主题”,教师提问:

1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小巫师怎样的神态?

(小巫师得意洋洋的神态,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

2主奏乐器是什么?

(木管乐器)

(5)聆听结尾部分,教师提问:

1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怎样的情景?

(象征魔法师回来了)

2乐曲恢复与序奏一样的慢速度,魔法师在做什么?

(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即停止行动,一切归于平静)

3乐曲在怎样的气氛中结束?

(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当扫帚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音乐有哪些变化?

(音乐越来越热烈)

(2)音乐的变化使你产生哪些联想?

(使人联想到神奇的扫帚不停地挑水,屋子快被

水淹了,小巫师急得团团转)

(3)当扫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音乐有怎样的变化?

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两把扫帚同时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

小巫师都快急疯了)

7•拓展练习

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8•小结下课

第三单元曲苑天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前门情思——大碗茶》

教学目标:

1、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使学生增加对我国曲艺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感受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在感受北京曲艺音乐韵味的基础上,聆听录音范唱,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采用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方法,学唱、表现歌曲。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相关知识;常准歌曲中的装饰音,感受其作用;用京腔京韵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四世同堂》视频片段,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欣赏歌曲

(1)教师提问: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与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2)这首歌曲每唱一句都有一个间奏,在曲艺音乐中叫做过门。

教师出示曲谱,对比分析《前门情思——大碗茶》与北京琴书《长寿村》的过门。

(3)学生跟唱过门。

3、学唱歌曲

(1)朗读歌词

1学生边击拍边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注意读出京腔的“儿化音”。

2找出每个乐句中的装饰音单独学唱,引导学生感受其作用。

(3)学唱歌词

1按照歌词结构,分两部分学唱。

2教师提问:

A段从“我爷爷小的时候”至“就着一口大碗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绪上有没有变化?

你认为怎样表现更为恰当?

3教师提问:

B段从“来”开始到结束,旋律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完整演唱歌曲

1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演歌曲?

3学生分组展示。

(5)分组讨论

《前门情思一一大碗茶》在音乐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经典作品,对北京曲艺音乐产生兴趣,关注民间曲艺音乐的发展。

2、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范唱等方法,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

3、初步了解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艺术家。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验京韵大鼓经典作品,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导入

1播放《丑末寅初》视频片段,教师提问:

京韵大鼓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

2教师投影显示京韵大鼓常用伴奏乐器:

鼓、板、三弦。

3观看示范演奏鼓、板。

(2)欣赏

1教师简述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剧情。

2教师提问:

为什么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运用了京韵大鼓的音调?

3教师播放范唱录音,教师提问:

歌曲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分析“花香之地无和平”一句的旋律特点,学生模仿学唱。

(3)简介骆玉笙

1简介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

2欣赏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视频,感受她的音色特点和演唱风格,并模仿演唱第一乐段。

2、简介曲艺音乐

(1)结合多媒体,教师介绍汉代说唱俑。

(2)教师总结:

曲艺音乐是融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其中“说”与“唱”的结合,是曲艺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最本质的特点。

3、课堂练习

教师多媒体显示鼓、板、三弦、扬琴、四胡等乐器图片,学生能准确说出这几种乐器名称,并知道是哪个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

4、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2、欣赏《布谷鸟儿咕咕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曲艺音乐的愿望,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2、通过模仿学唱与对比欣赏的方法,分析唱腔基本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使学生能分辨几种不同曲艺音乐的类别。

3、了解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相关知识。

初步了解几种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等相关知识,了解几种说唱音乐的特点;能分辨几种不同曲艺音乐的类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1)初次聆听

教师提问:

能听懂这段唱腔的唱词吗?

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聆听方言

1唱腔中那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

2学生跟老师一起轻声以苏州方言诵读唱词,感受语言的韵味。

3教师提问:

在苏州方言里“轻”是读第四声的,它在演唱时有什么特点?

(3)整体欣赏

1教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教师提问:

哪几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

3这段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琵琶、三弦)

(4)对比欣赏

1再次聆听,划分唱腔段落。

2教师启发学生感受前后两个段落不同的情感变化。

(5)简介苏州弹词

教师播放《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