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633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相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5、学会用万用表检查点动线路和长动线路的正确性及功能性的故障排除。

1、任务驱动法:

在上课过程中把整个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互独立的任务,先通过认识元器件,将实物图和电气图连线,点燃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画布置图和接线图、动手操作接线、自检、通电运行等内容,更好的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最基本的控制线路。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我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认识元器件,利用实验器材,按照原理图分析工作原理、接线、排故。

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操作能力。

3、小组协作法:

学生个人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相结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又可以发挥互助,互学的团队精神,使个人与团队之间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更好的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快速成长。

1、培养学生有计划、科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2、增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学会自主学习。

2、教学内容

三相异步电动机

一、认识各个元器件

二、电动电路图分析

三、长动电路图分析

四、绘制安装接线图

五、注意事项

六、故障分析

七、总结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自锁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会自检、排除电路故障。

教学难点:

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和长动电气原理图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点动、长动电气原理图的工作原理,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接线与调试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明显呈现出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的状况与特点: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存在盲目性、基础知识水平薄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学习的习惯不好。

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普遍存在着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仔操作中观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完成所要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次课程我将以电路图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说”与“动”而展开,边讲边实践。

最终使学生完成“学会”到“会学”的知识内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与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

n准备学生情况:

本课题教学对象选定为中职机电专业或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

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并上交小组名单。

n准备教学目标:

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来设置教学目标。

n准备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设置六个教学环节:

旧课复习,新课导入;

讲授新课相关知识;

教师示范,明确任务;

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问题解答,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n准备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配套黑板、各种电气元器件、接线板。

n准备教学心理:

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乐学”;

教师以最饱满的激情引导学生,体现“乐教”。

n准备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进行“教师评价”单向评价。

2、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将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仔操作中观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协作等方法来化解重点、难点。

在整节课中,教师则起到指导、点拨和促进的作用。

四、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师生互动环节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准备

3分钟

1、师生致礼2、考勤登记、清点人数

3、检查学生仪表4、整顿课堂纪律

1.预习本课内容

2.根据课堂中所需要进行准备

组织课堂,使之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

任务引入

4分钟

1.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2.熔断器:

1、指当电流超过规定值时,以本身产生的热量使熔体熔断,断开电路的一种电器。

2、起过流保护作用。

3.空气开关:

1、是一种只要电路中电流超过额定电流就会自动断开的开关。

2、起短路、过载、欠压保护作用

4.按钮开关:

1、指利用按钮推动传动机构,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按通或断开并实现电路换接的开关。

2、用于手动发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接触器、继电器、电磁起动器等

5.交流接触器:

1、接触器主要由电磁系统、触点系统、灭弧系统及其它部分组成。

2、起电路切换的作用。

6.热继电器:

1、是由流入热元件的电流产生热量,使有不同膨胀系数的双金属片发生形变,当形变达到一定距离时,就推动连杆动作,使控制电路断开,从而使接触器失电,主电路断开。

2、起过载保护作用。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2.跟随老师进行本次课内容学习

对上节课进行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任务提出

通过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本节内容的任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和长动控制)

接受本节任务

激发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及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点动电路原理图分析

5分钟

1电路图:

2工作原理:

启动

按下启动按钮SB→接触器KM线圈得电→KM主触头闭合→电动机M启动运行

停止

松开按钮SB→接触器KM线圈失电→KM主触头断开→电动机M失电停转。

1、听讲、构建新的认知。

2、学生在任务书上标注线号

1、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找到新认知的生成支点

2、巩固新知识点,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绘图)的生成做铺垫

长动电路原理图分析

1、电路图

2、工作原理

按下启动按钮SB1→接触器KM线圈得电→KM主触头闭合→KM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形成自锁→电动机M启动运行。

按下停止按钮SB2→接触器KM线圈失电→KM主触头断开→KM常开辅助触头断开→电动机M失电停转。

绘制安装接线图和对图接线

1布置图

2接线图

1、听讲,建构新的知识点。

2、学生根据安装接线图开始接线

1、了解回退原则

2、为下一步教学留好预接口,引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检测与巩固新的知识点

检查线路和试运行并排故

15分钟

1、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学生接好线的基础上进行线路检查。

2、完成检查后,清点工具、清理安装板上的线头,检查三项电源。

一切正常后开始通电试运行。

3、有故障发生、对故障进行分析。

常见故障为1、电动机缺相;

2、电机不启动;

3、跳闸等

1、学生检查、核对

2、学生用仪表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3、学生自行分析故障并排除

1、了解电路的常规检查项目

2、用仪表检查电路,巩固新的知识点

3、规范操作,加强安全用电意识

4、能够分析和处理故障

课堂总结

1、根据板书回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总结这次课的上课情况

3、布置作业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加强重难点

五、教学评价

实验评价表

班别:

姓名:

组别:

评价内容

评价级别

评价分数

小计

优(10分)

良(8分)

及格(6分)

不及格(3分)

自我评价

组内互价

教师评价

自我评价40%组内互价30%教师评价30%

动手力

能独立、大胆、主动地表现完成实验

内心有所犹豫,但仍能完成任务

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才愿意去动手

不敢动手,害怕出错

 

参与度

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

参与80%的教学环节

偶尔参与,大部分时间旁观

不习惯参与,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合作性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同学出谋划策

和组员相处融洽,乐于合作

愿意配合他人,被动合作

注重个人意识,不愿与人合作

责任感

不仅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还能帮助他人

任务下达,自觉接受,仅限在自己的责任范围

任务下达,被动接受

任务下达,不愿接受,推脱给其他同学

六、教学反思

第一、对教材的内容的正确处理。

通过问题设置和课堂回顾,使学生能够建构新的知识点,在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动和长动控制线路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安装接线图的绘制,对照原理图进行正确的接线,并用相关仪表进行检查与调试。

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第二、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选择恰当。

通过课堂回顾,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理论分析,再让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基本能按照教室的预设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自然贴切。

第三、教学过环节衔接巧妙,自然流畅。

本节课教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特别强调前后的衔接关系,许多地方不仅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准备,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整节课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