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638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

【思考】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

(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

(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

(不完全正确。

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3)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阿、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

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

五四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思考】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

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猛烈地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

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

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

(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的精神。

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考】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思考】通过易白沙的话,你认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专制统治;

易被别人利用,成为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重视做官不重民生易导致社会不安定。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

李大钊指出: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鲁迅(188l—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

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

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①《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②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

“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

《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

《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

《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189l一1962),安徽绩溪人。

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惟一宗旨,只有十个字: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

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

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钱玄同、刘半农(创造了“她”字)、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刘半农(1891一1934),江苏江阴人。

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

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思考】通过胡适的“文学革命”八事,你认为胡适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

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

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

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

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

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写的《蝴蝶》(参见教材),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思考】阅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分析刘半农的白话诗有何特点?

——写作的题材多是穷困的工农、人力车夫、小商小贩以及失业的知识分子,总是将人民群众的悲苦际遇同富人们的奢侈生活进行鲜明对比,文字朴实细腻,清丽通俗,倾向性鲜明,表达出一种纯洁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3)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1)在实践中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在思想上存在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课后探究

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触及了旧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即纲常礼教,从而使旧文化没有任何栖身之地,这是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新文化运动损害了反动势力和守旧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四方面科技成就的背景、影响

学生资料收集,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材料研究。

归纳科技成就讲解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结论。

建国近六十年来,在中共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的影响

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教学重点、难点】

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原子能

a成就:

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

b背景:

美苏核垄断

c影响:

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生物技术

杂交水稻(袁隆平)

地少人多

解决吃饭问题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

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国家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

4、航天技术

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

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

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影响:

“科教兴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

美国第一台计算机;

生物技术、遗传工程:

克隆羊多利;

空间技术、航天技术;

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

原子能: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

在课下,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等四个方面查找到很多有关科技成就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些成果。

讲授新课

一、科技成就

设计思路:

请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课下的准备,从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方面说明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每一部分都用图片和材料说明三个内容:

成就、背景、影响或作用。

通过让学生课下准备的方式,促进学生得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从而得到价值体验。

(一)原子能方面

请第一小组同学们出示有关原子能的资料。

一名同学讲解。

生:

首先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景象。

图片讲解:

1966年10月27日,北京时间9:

00正,随着指挥员一声“发射”口令,顷刻间核导弹腾空而起,按预定程序准确飞向靶区。

9:

0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毛泽东接到报告高兴地说;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10月27日的这一声巨响,表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准中程导弹核武器,也取得了核弹头研制定型的完整经验,对加快战略导弹核武器的研制速度,增强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到的这两位老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钱学森。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这几则材料。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邓稼先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

材料二在建国初期我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奇迹。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些创造了如此辉煌成就的功臣们却一直默默无闻:

王淦昌,当时参与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前,他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轰动世界,到研究所报到后,由于保密需要,化名“王京”,而王淦昌这个名字从此消失17年之久;

在“两弹一星”科研刚刚起步时,苏联撤走了专家,是邓稼先带着一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京城北郊的灰楼里,用4台手摇计算机运算,开始了艰辛的攻关;

还有钱学森、周光召、朱光亚、钱三强、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钱骥、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等。

1999年,党和政府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他们中已有7位科学家去世了。

生总结:

我们找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原子能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

老一辈科学家那种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结合我们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师:

一组同学准备得非常充分。

请大家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思考: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还要研究原子能?

生答(略)

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苏联都对我国进行核威慑,为了打破核威胁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科学。

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

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简称核能,俗称原子能。

它给人类提供了土种新的能源。

思考:

原子能技术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还在什么方面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开始运行发电。

另外还有大亚湾核电站。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

(二)生物技术方面

第二组同学出示自己的材料。

这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旁边是他的研究成果给农民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

我国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

在新中国成立后,吃饭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

下面我们一起看几则材料:

材料一“地,究竟能有多高产?

”袁隆平曾做过一个非常浪漫的梦:

水稻长得像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