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67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论实践探究姜源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好记忆品质的大碍。

此时,我们在燃起学生希望火花的同时,还应有的放矢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坚信自己的能力,时刻和自卑心理作坚决的斗争。

这样,在他们遇到记忆困难的时候,才能努力克服,使良好的记忆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率。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忆,学生只凭远大的理想、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去记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记忆的特点,记忆高峰与低谷,形象与抽象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帮助学生选择合理恰当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并动员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这样才能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心智能力,有利于良好记忆品质的发展。

第四,要经常地回顾总结,不断在认识记忆中的优缺点。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更好地回顾和总结,才能有更好记忆效果,养成良好的记忆品质。

所以,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借鉴记忆教训,发挥长处,剔除不足,不断地完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激励,对记忆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给予有的放矢的批评与纠正,才可使学生不断地增强信心,使良好的记忆品质提以保持与发展。

发表:

99《佳木斯教育》第一期

浅论校本教育的科学研究

姜源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教育规律,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运用和掌握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人们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热情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出现了“校校有科研、人人讲科研”的喜人局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与深入,也逐渐地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进步与发展。

如教育科研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只注重成果而忽视效果,以至于出现科研同教学脱离的“两层皮”现象。

同时教育科研脱离广大教师,变成少数人的行为,不利于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尤其重要的是忽视了教育科研必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注重科研的层次和荣誉,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之外。

为弥补这些缺憾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研命题——校本教育科学研究。

校本科研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种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以科研兴校为宗旨和科研活动。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具有五个特点:

1.针对性校本科研直接针对本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

严格要求针对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

还要针对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确定校本科研课题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师够得着、摸得到,打消科研神秘心理。

尤其要针对本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实际,确定校本科研课题,解决学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主动性学校进行校本科研活动而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校和教师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同学校的整体发展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自己确定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校本科研的内容、范围、深度及要实现的目标等都由自己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而确定。

不用奉命选题或立题,课题选择上可大可小,研究的深度可深可浅,研究的时间也可长可短,所以有极强的“校本”意义。

3.大众性也就是校本科研要求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目的是着眼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形成全校人人认同并参与校本科研的氛围,调动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

在科研小组的组织下,统一规划立项,分头研究,使学校的所有教师都研究教育教学,并都认识到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从事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为学校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性校本科研必须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与研究的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深化,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实践也是衡量科研的方向性与效用性的最好尺度,要求校本科研的成果及时地转化为实践,实践为校本科研提供最直接、最直观的研究基础。

5.实效性作为基础性的、公众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和决策有指导作用,但不是所有的成果都能转化为实践效益,尤其是未必能指导本校的实践。

而校本科研要求必须在最短的、一定的时间内产生效果,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实效。

所以必须在确定课题之前就要预先明确这个研究对学校的实际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样,实效性就成了评估整体科研价值的最主要的标准。

二、校本科研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的原则。

校本科研要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

从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掌握契机,进行点面结合的深入研究。

要时刻认识到全体教师既是校本科研的主体力量,又是校本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校本科研是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校本科研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必须时时处处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而不能只为了获奖多少和荣誉的高低,不顾甚至损害学生的利益,因为校本科研的本质是为本校的素质教育服务。

2.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科学的研究过程与形式进行研究。

校本科研也是如此,它本身就是构建于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基础之上的。

但校本科研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更注重实效性的认识和结果,需要在本校内获得直观的、经验的、直接的确认,由此要淡化形式。

决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追求高标准、高成果、高形式,抹杀校本科研的独特个性,校本科研要求减少无用功,缩短或简化科研运作的周期和程序,甚至验收的标准和形式也要依据实际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堂示范课、一个教学案例,更可以是一份总结报告、一篇教研论文。

只要科研工作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益,我们就可以淡化形式,承认其校本科研成果的存在。

3.校本科研与公众科研并重的原则。

提倡校本科研,并不是否定公众科研,而是要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公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是由国家的各级科研机构确认的课题,它研究的往往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侧重于理论研究,回答社会教育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具体学校的具体问题,尤其是理性的问题,所以有科研能力的学校在保证校本科研的基础上,要积极适度地承担公众科研课题。

校本科研的优势是研究本校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实效性,往往是特殊性的、实践性的问题。

校本科研的特殊性研究成果也可推广开来,形成普遍性的公众性科研成果。

这样自上而下的公众性科研与自下而上的校本科研密切结合,取长补短,互相协调,就会求得完美统一和共同发展,使教育科研活动的具体针对性和广泛社会性有机结合,为教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三、校本科研的操作程序及要求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及要求,才能取得科学的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实效作用。

进行校本科学研究主要应按以下程序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认识。

主动性是校本科研的主要特点之一,校本科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地调动和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校本科研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

学校领导者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认识校本科研对振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师工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迎接挑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增强创新意识,并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2.选取课题。

确定课题是校本科研十分重要的一环。

校本科研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寻找课题,“问题即课题”,选取那些对推动实际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牵动作用的课题。

选题要求是:

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宜具体不宜抽象。

经过集体讨论,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后,就可以确定下来。

3.制定计划。

切实可行的计划是保证校本科研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制定科研计划要遵循科研规律,尤其要注重校本科研的特点。

校本科研计划的内容要详实,主要包括课题负责人和成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措施以及实施阶段、保障措施、成果形式及验收方法等,总之需要较强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4.立项实施。

虽是校本科研课题,也要到有关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立项,以求得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也便于接受行家们的指导、检查、评价和验收,十分有利于提高校本科研的水平。

之后就可以按计划安排实施科研活动。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校本科研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分解课题,落实到人。

要严格按计划操作,建立详细的科研档案,科研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负总责。

5.阶段检测。

在校本科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要对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随时检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督促做好进展记录,及时整理科研档案。

若发现计划有问题、有漏洞或不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要及时调整修改保证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下去,要坚决避免科研工作虎头蛇尾,保证科研过程善始善终。

6.验收结题。

校本科研的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决定了校本科研课题验收结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首先要认真写好详实的研究总结报告,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过程、方法、结果、结论等。

在此基础上,以实效性为最重要的标准,采取多层次的结题形式,一堂有详实教案的公开课,一个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案例,一份有观点有内容的总结,或是一篇有创新、有份量的研究论文等等,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有实际应用推广的价值,就可以承认研究价值的存在。

7.成果推广。

校本科研的研究并不是以结题为结束点,而是要扩大研究成果,在更多更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更多的管理者或教师运用其成果,获得更大的效益。

这样的做法也有益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结论,通过反复验证,以达到在更大范围推广,有利于校本科研向公众科研的成果推进,这样也就实现了校本科研和公众科研相辅相成的目的。

四、校本科研的前景与展望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新鲜的命题。

虽然对它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它已得到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认同,呈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校本科研必将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有的人会认为,研究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层次太低,覆盖面太窄,算不上科学研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一切科学研究必须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才会有价值,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校本科研植根于学校实际工作这片丰厚肥沃的土壤之中,必将汲取不尽的营养,永葆青春活力,并能把累累硕果回报给辛勤工作的园丁们,回报给滋润它成长的大地。

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是科学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既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又需要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容,具有广阔的内涵。

尤其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会有更多的人去扶植校本科研,去论证、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现代科研意识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谁能在教育教学中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将教育教学与校本科研融为一体,将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将科学的理论同生动的实践贯穿起来,谁就能既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能永远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一起来投身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本科研活动中去,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永远站在改革创新的前列。

《创新学习》2001年第7期

校本教育科研的指导观

姜源

【摘要】从调动教师的热情,帮助教师寻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点,提高教师自主研究意识、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准确认识教师进行研究的不平衡性及对不同教师的分层指导四方面论述学校管理者应有的校本教育科研指导观。

【关键词】校本教育科研;

指导观

【中图分类号IG40—0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9—718X(2003)03—0058—02

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提倡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效研究,并要求淡化形式,简化科研周期与程序,以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

但校本科研仍需要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所以只有靠科学的指导观来指导,才能达到真正的科研目的。

校本科研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迫切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科研指导观,积极投身于校本科研的研究和指导中去,对全体教师加以及时、准确、科学的指导。

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热情并使之成为不竭的动力

在进行科研指导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参加校本科研的心理状态。

激活教师参加校本科研的热情是提高科研指导成效的前提,要逐步帮助教师确立崇高的科研理念,克服研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参加科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同时,营造科研的环境与氛围,形成一定的科研竞争力,使教师产生对校

本科研的迫切感和追求自身发展的理想。

科研指导者要把教师这种科研欲望转化为实际行为,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从最基础、最简单的研究起步,争取尽早地形成阶段性成果,尽快地使

教师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发挥科研成绩的强烈的正反馈效应,消除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鼓励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当教书匠”,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先驱效应,逐渐形成普及校本科研的态势,建立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教师内心深处的不甘示弱、渴望上进的力量激发出来。

在校本科研的起步阶段,应该适当顾及科研的功利性目的,以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对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要求的提高,不断提升科研动机,激励高目标的本体性需求,使教师发自内心地将科研视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让科研的功利性需求和本体性需求达到有机统一。

校本科研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有持续发展性,使研究一步一步逐渐推进,不仅着眼于现实,更要放眼于未来,最终把确立正确的教育研究观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勉励广大教师不断地从合格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特长型、学者型教师。

二、充分帮助教师寻找校本科研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点

校本科研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方法上注重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更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要坚决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科研单纯为出课题和出成果的倾向,校本科研和指导工作仅仅为了个人评职称和学校得大奖,忽视研究为教育改革服务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本体性功能;

二是在指导过程中,只见课题不见人的倾向,使教师感到仅采用课题管理式指导,针对性不强,因为教师中懂得科研的毕竟是少数,所以需要更加贴近学校和教师实际的指导方式。

校本科研指导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教师选准课题,形成研究思路,其实质就是寻找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课题,“问题即课题”。

帮助教师把适合学校和个人发展的课题作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个人形成教学风格的切入点。

课题的选择要与发挥学校、教师的长处和解决学校突出矛盾、个人教育教学症结作为切入点。

同时也要帮助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理论对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实践的重要价值。

在强调注重实践的同时,注意提倡一定理论和观念指导下的科研操作、研究重点等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符。

科研指导者要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校本科研活动进行分析、解释和价值判断,揭示科研的隐性价值。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主研究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研究潜能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校本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指导就是要激发教师参加群众性校本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教师从不会研究到学会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其中科研指导者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人格作用,尊重和相信教师,消除教师的各种顾虑,鼓励教师不畏艰难;

二是组织作用,要善于组织教研、科研活动,把握指导时机,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潜能;

三是促进作用,要善于发现火花,捕捉问题,引导方向,在提高研究实效的同时,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

从校本科研的需要出发鼓励教师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才能使指导者全面掌握教师的经验、见解及面临的问题,发现其内在联系,有利于让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充当科研主体。

同时在科研指导过程中要给教师充分的思考时间,适时指导,在教师没有充分进行思考之前,不轻易发表结论性的意见。

提高教师自主的而非被动的科研意识对科研指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能积极肯定教师正确的东西,善于发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理论的提炼;

二是能当场诊断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三是能对易忽略的细节加以追问,敏锐地发现其蕴含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教师的科研潜能。

四、准确认识教师进行校本科学研究的不平衡性及对不同教师的分层指导

各个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客观现状,对于不同研究水平和处于不同环境下的群体,指导内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

要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超越学校和教师的可能和条件,使研究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过低估计学校和教师的可能和条件,也会影响校本科研的发展过程。

在校本科研的过程中,指导者要指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水平和教师实际水平的课题,针对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应有不同的思路。

对于科研发展基础和教师研究能力比较好的学校可以争取高层次级别的课题,反之则应先立足校本课题,在研究内容上切入口小一些,先选择单项突破的小课题,使不同研究基础的学校和教师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获得成功,提高和保护科研的积极性。

由此对不同研究水平和处于不同环境下的教师,指导内容必须各有侧重和不同。

对于有一定独创性,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可以在理论上多加以指导;

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则应在实践操作上多加指导。

也可以根据研究起步的时间、阶段的不同,先进行操作性强些的指导,逐步加强理论指导,达到分层指导的目的。

总而言之,校本教育科学研究,是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对教育科研指导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并对科研指导者提出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是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和指导者。

随着校本科研的不断深人和发展,教育科研的指导观念、指导方法也在不断形成和完善,这就要求科研指导者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深入教育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理论修养,为校本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徐翠霞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课有种种误解,误解之一是政治课好学,只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背下来,按照固定的答题方法来答题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创新;

误解之二是政治课内容,形式的、政治的色彩很浓,对学生的实用性不如数理化、语文外语那么实在,所以也不需要创新。

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发展,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思想政治课也如平静的湖水,波澜不起,死气沉沉。

其实,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很强,它告诉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将来更好地改造和服务于这个社会。

其思想教育性,应列各门学科之首。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完成角色转换。

1.教师观念的转变。

我曾看过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题目是《画说教育》,画面上,一个表情默然的人,在支起的木板上,用同一个模子,一个接一个地制造“泥人”,木板的一端已摆放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一模一样的“泥人”,另一端还有很大一堆泥在等待着“加工、制造……”。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历史沉积形成的思维定势是非常可怕的,在你的学生中你找不到具有鲜明个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所见到得就是千人一面,像极了你的学生,他们一个个循规蹈矩,依赖性特强。

无独有偶,在一次出差途中,巧遇一位中学政治教师,他在当地颇有名气,他说,如果将各班试卷放在一起,装订起来,他一批卷就能知道哪一个是他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答题方法、思路、甚至于语气都和他一模一样。

我深深感受到教学观念改变的重要性了,再也不能老师死灌,学生死学了。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呢?

不要埋怨课堂上死气沉沉、干启不发的学生,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一段话:

“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才会显示出诱人的魅力。

2.学生观念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下,在“不准那样,只准这样”的长期训练中,学生慢慢养成了听老师的指令而行事的习惯。

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在这种思维定势下,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令,就不知所措,不知所以然。

学生在问问题时,经常问“这道题怎么做”?

而不是“这样做怎么样”?

前者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后者却渗透着自己的理性的思考。

我在每教一批新学生时,第一节课我都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来告诉我的学生们,转变思想观念,要学会学习,要敢于向老师说不,向权威观点挑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能迷失自己,始终有自己的观点和理性的思索。

要有创新思想,敢于超越自我,超越老师,超越权威。

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来不怕你们超过我,如果我教的学生不能超过我,那是我当老师最大的失败。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1.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要首先处理好师生关系,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对学生付出爱心,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急。

以宽大的心胸接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家庭的学生,做到“有教无类”。

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呵护,“以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