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693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地理学教案Word格式.docx

其次,人口数量的多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有不同的结果,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持协调

③人口——社会经济系统。

人口具有二重性——生产者、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

作为消费者,推动社会生产运转的动力,还涉及福利、住房、入学、就业等方面。

所以,人口的数量、素质,均社会经济系统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④人口——科教系统。

制约着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等。

6、人口问题。

①人口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②人口问题是历史问题,自古有之,不同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人口问题;

③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第二节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9世纪以前。

人口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主流思想认为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人口的增长得到鼓励。

代表人物及思想有:

国内:

1.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

“民胜其地者,务开;

地胜其民者,务彳来”。

“制土分民之律”。

即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思想家管仲的发展人口的思想。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主之本也”。

3.孔子提出的“惠民”、“安民”、“富民”主张。

国外: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圈”、“适度人口思想”。

柏拉图设想了“理想圈”,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提出了资产阶级原始的“优生学”。

在理想圈里,共分为三个等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军队和卫士、供给国家物质财富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英国的托马斯.曼认为“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气法国的巴蒂斯特.柯尔培尔认为“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税收也增加”。

英国的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第二阶段:

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历史背景:

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和人地关系。

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

德国的拉采尔:

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

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

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

白兰士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想。

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等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第三阶段:

第一次大战——1953年。

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

期内研究成果增多。

国外有:

日、苏、法等都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理学专著、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

中国有:

竺可桢、翁文漱、胡焕庸等,如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理——云南省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

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里斯本大会首次批准设立了人口专业委员会。

苏、美、法、英等国的地理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人口地理专业组。

第四阶段:

1953年——今。

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

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

特里瓦萨首次提出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特里瓦萨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见图lP9)o对人口地理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人口的区域差异

3.人口素质及区域分布1.历史人口地理学2.人口数量生理素质:

种族、性别、年龄、健康。

社会经济素质:

宗教、教育、职业、婚姻、发展、风俗。

世界人口模式数量区域动力学人口过多或过少的区域差异迁移和流动:

城乡、国际、本地。

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人口地理学》中指出:

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

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区分开来。

70年代以来,人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占.

/、、、•

空间人口学的兴起。

PHo

实用性的加强。

Pllo

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P12o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

P12o如采用数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

二、主要人口学理论

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以极大的注意力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人口和土地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

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如果人口太少或不足,对一个国家是不利的,对人本身也是不利的。

如果人口少得使人们只需依靠天然的产物或只需做轻微劳动就能维持生活,那麽人的技能及勤劳程度就会衰退,对社会、国家及个人都不利。

二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则是有利的。

如果人口多,纳税人也多,可以增加税收和货币,增强国力。

配第不但重视人口数量,而且主张增加生产人口,重视一个国家人口的价值。

他认为,一个国家人口的价值不在于人口的自然数量,而在于人口的社会数量。

社会数量即人们创造财富的能量,实际上是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即人口素质。

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学思想: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

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和人口思想受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工人实际工资是固定不变的,工人的工资多了,每个工人分得的工资就少了。

反之,就多了。

他发现工资规律自动调节着工人的人口数量。

他说,提高工资就是刺激工人的生育。

由此引发劳动供过于求,这又会压低工资。

过低的工资又会使工人降低生育水平,造成劳动供不应求,使工资上涨。

其实,这种工资规律是不存在的。

大卫.李嘉图也不同意马尔萨斯的人口增加依赖于食物增加的观点。

他认为,食物的增长正是人口增加的结果,而不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增加依赖于食物增加。

并且,李嘉图相信资本的增加会比人口的增加来得快,资本的增加会超过人口的增加。

因为资本增加以后,对劳动的需求就会成比例的增加。

所以,资本的增加会刺激人口的增加。

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思想:

详见《人口学》梁中堂

①马尔萨斯其人

②《人口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③《人口论》的理论结构

④关于道德拟制

凯恩斯的人口观:

马克思的人口经济学思想:

参考书目:

1.张呈淙《中国人口发展简史》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2.梁中堂《人口学》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习题作业:

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人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人口的发展

了解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原因;

掌握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承载力。

教学难点:

人口承载力。

第一节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简史

一、 世界人口的增长概述

在人类发展历程的大部分时间里,人口数量的增加都是十分缓慢的,年均增长率大多在0.1%以下。

估计100万年前世界人口仅为12.5万,随着其缓慢增长,在2.5万年前,达到532万。

到公元元年,达到3亿,其年均增长率为0.05%。

以次速度大约需要1400年世界人口才能翻一番。

其实,世界人口是波动发展的,各种灾难消减了局部人口的发展数量。

人类只是到了18世纪,其数量才开始稳步的增长。

1750年左右直到20世纪处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世界人口约以0.05%/年的速度增长,其增长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

从20世纪开始,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到195。

年前后,年均增长率提高到1%,此后更依

2%的速度增长,战后世界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翻番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到182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0亿,第一个10亿用了人类几百万年时间。

1930年达到20亿,只用了110年。

到1976年人口达40亿,仅用了46年。

1999年9月18日达到60亿。

将农业时代到现今的人口发展轨迹反映在趋势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

大约从1750年(工业时代开始)起,开始了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令人震撼的是,这一发展轨迹正在迅速指向一个无穷的顶端(见下图a、b、c)。

它反映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内在平衡机制已经被打破。

年份(公元)

全球人口(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

3

1820

10

1930

20

1950

25.2

8.1

17.1

1960

30.3

9.2

21.1

1970

37

10.1

26.9

1980

44.5

10.8

33.6

1990

52.8

11.5

41.3

2000

60.9

11.9

49

世界人口的增长

目前世界总人口61亿(99年9月18日为60亿)。

最早的人类化石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距今约400万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I I IIIII

400 200 100 50 今

400万年累计人口约850亿人。

400—25万年:

直立人阶段。

25 5万年:

早期智人阶段。

5 今:

晚期智人阶段。

二、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全部人口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1)史前时代。

(2)古代和中世纪。

(3)近代和现代。

1.史前时代

自南方古猿(400万年)——距今5000年止(即人类文明开始)。

持续时间最长,约数百万年,占整个进化时间的99.9%。

最进步的南方古猿、能够直立行走、用石头做工具。

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生活:

由树上向地上转移,由四肢行走向直立行走转移。

这时的“前人”过着群居和群婚生活。

起源:

虽然II前世界上对人类起源的地点说法各异,但从发掘的早期人类化石、猿类化石及现代猿类地理分布和气候差异等各种因素进行的综合研究分析,可以推断人类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

虽然欧洲也曾发现过第三纪后期的猿类化石,但很可能是由非洲、亚洲向欧洲扩散而去的。

从理论上来讲,最早的人类应首先在比较热的地带发生发展起来。

因此,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很可能在东非高原,然后向亚洲、欧洲扩散,其他洲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较晚,已不属于人类起源的范畴。

人口状况:

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是很强的。

由于饥饿、疾病、战争、自然灾害、部落冲突等原因,人口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达50%以上,人的平均寿命不到20岁。

人口发展特点:

从文化层的角度来看,可将史前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

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

1.5——0.9万年

史市时代 新石器时代:

9000——3000年

人口增长呈现为: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古代和中世纪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各国不一。

大约平均以3000年为界。

(1)奴隶社会时期:

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和使用——金属时代。

生产率水平有所提高,农牧业得到发展,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表现为:

1) 出生率较高,且较稳定。

2) 死亡率较前有所下降,人口寿命有所提高(25岁)。

3) 人口增长率由新石器时的3%。

提高到5.8%°

(2)封建社会时期:

我国于公元前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春秋末年)。

封建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同奴隶社会大体相同。

特点如下:

首先,封建国家的统治者不再通过战争掠夺奴隶,而是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早婚、早育、多育的政策,取消了掠杀奴隶和殉葬的陋习。

其次,生产力提高,农业进步,收成提高,有利于人口增长。

尽管如此,封建社会人口增长仍很缓慢,其原因:

A阶级矛盾的发展: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战争爆发——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恢复生产 人口发展。

这个过程周期性发生,恶性循环。

B气候变迁:

据研究,数千年来,全球气候出现了多次周期性的波动。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人口变化均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我国,5千多年来经过了几次温暖和寒冷时期。

C战争和疾病:

在古代战争和疾病是早成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之—O如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

3.近代以来

17世纪后半期起,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人口发展特点:

(1)人口数量稳步上升,极少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自近代以来,世界人口发展一直在加速,见下图。

5.4亿 60亿

16501700 1750 1800 1850 19001950 2000

++++++++

增长率12% 19% 24% 29% 37% 57%144%

增长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医疗水平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以来性减小。

中间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即两次世界大战,但影响不大。

(2)地区之间的人口差异增大。

资本主义以前,世界各地人口差别不大。

近代以来,其差距明显加大,其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拉大,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3)人口进入有计划增长的新阶段。

古代人口发展呈自发的无序状态,虽然有国家政府干预,但人口减少的自发性还是不可能改变的。

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提高,首先从发达国家开始,在控制生育率和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人曰政策,计划生育和家庭计划等,是人口增长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二.各大洲人口的变迁

总特点是:

分布不平衡。

1.非洲:

人类起源地,人口比重大。

后来环境恶化,人口减少。

中世纪,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长快。

后来的殖民统治,人口减少。

战后,非洲各国独立,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亚洲:

3.欧洲:

4.美洲、大洋洲:

三、中国人口的发展

1.中国人口发展的几个阶段:

2.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特点:

(1) 人口增长缓慢

(2) 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

A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改朝换代;

B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据研究,近5000多年来,

中国气候发生过多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变化与朝代更替、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见下表:

(3) 分布的凝固和突变

3.新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1) 新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快: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快。

1953年一普全国有58796万人,1964年二普70499万人,1982年三普10.15亿人,1990年四普11.433亿人,目前有约13亿人。

54年净增加7.12亿人,年均增加1318.5万人。

(2) 新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

建国后,我国人口变动分为无计划和有计划发展2个时期。

无计划发展时期:

自1949年——1973年。

全国人口由1949年底的54167万人,增加到1973年底的89211万人。

增加了35044万人,年均增加1460万人,年均增长率21.01%。

该时期

时期

朝代

特征

人口状况

奴隶社会

夏、商、周

温暖时期

增长快

封建时期

战国、秦代

寒冷时期

增长慢

西汉、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北宋、南宋时•期

元、明时期

清朝时期

现代

民国时期至今

第一,按照人口增长率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快速上升时期。

2——1958〜1961年,迅速下降时期。

3——1962〜1973年,补偿生育,恢复增长,快速上升时期。

第二,人口有计划地发展时期:

自1973——2000年。

全国总人口由1973年底的89211万人,增加到2000年12亿多人,年均增长率为该时期按照人口增长率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3〜1985年,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时期。

人口急刹车。

2——1885〜1990年,人口增长率缓慢回升时期。

管理工作放松、某些国家借口人权指责中国。

3——1990〜2000年,人口增长率在低水平徘徊。

年均增长率11%。

左右。

(3)新中国人口总量变动的特点

第一,建国后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二,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波动幅度大;

第三,人口增长速度与世界人口增长基本相同;

第四,中国的人口转变速度较快。

第二节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工业革命——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发生更本改变;

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迅速,引发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成为人类发展关注的焦点。

(2)问题的引发: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1——《寂静的春天》的早期反思。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海洋、大气、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

卡逊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出质疑的第一人,……

2——《增长的极限》的严肃忧虑。

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

其工作目标是:

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俱乐部的委托,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一一《增长的极限》。

报告首次从全球角度系统分析了现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3——《人类环境宣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4——《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的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兰特伦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o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定长期的环境政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

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

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5——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是人类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的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一步,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

含义:

一是人类要发展,岩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3.讨论题:

(1)可持续发展概念、含义:

(2)为什么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如何理解两种生产都要抓?

(4)人口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增长?

二、人口与土地资源

(1)什么是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特点:

(3)世界和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三、 人口与水资源

(1)水资源的意义:

(2)水资源的特点:

(3)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状况:

(4)石家庄及河北省水资源状况:

四、 人口与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的意义:

资源意义生态意义

(2)森林资源的特点:

(3)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

五、 人口与能源资源

(1)能源资源的意义: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压力:

六、 人口与食物和营养

七、 人口与环境

(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在于:

P6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