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698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文档格式.docx

怎么办呢?

只好两者兼顾。

关键是新考纲没有出来,又该参考什么呢?

在今年的省级培训上,胡勤老师说,新考纲的依据之一是《学科指导意见》。

所以,在此,我建议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学科指导意见》,这样至少不会走弯路。

我到网上找了图像版的,还算清晰,可惜只是讨论稿,我验证了一下与正式版略有不同。

而我们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那60分试卷里,分值10分,平均时间15分钟。

按照胡老师的说法是采用大题套小题的形式可能性比较大。

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紧迫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燥。

所以在诗歌部分,是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相配合上;

散文部分,则准备与古文阅读相配合上。

一个误区:

误把选修课完全等同高考专题复习课,这里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上法是有区别的。

就算我们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试想对那些要考重点的同学,那10分到底怎么考?

前面150分已经考过的内容那60分还会再考吗?

总应该有所不同吧?

不同在哪里?

我们目前仅有的参考依据,一是学科指导意见,一是选修教材(包括编者意图和课后的探究·

讨论题)。

所以,我的看法是:

对重点班,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把教材当成累赘,自己都没有琢磨透,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结束掉,马上进行专题复习,是危险的!

而对非重点班,在处理时,则可灵活一些,如果也是像重点班一样的上法,甚至是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也是没有必要的。

有两个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1.两者兼顾型:

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分;

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

(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

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2.两者结合型:

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表达技巧

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形象(意象、意境、情感)

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语言(兼及其他)

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实词筛选文中的信息

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虚词、句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断句、翻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

要注意的上,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

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联系割裂开来了。

我曾想把07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

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

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

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误区四:

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写一篇两篇作文或老师讲评几节作文课就能提高的,它其实应该渗透在我们每节语文课里,在学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而成。

所以再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我们每节语文课的背后,正有一双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呢!

1、积累(素材):

作者魅力;

诗文光辉。

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

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

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

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模仿(语言、构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

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

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

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语言如:

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

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

知否,知否?

我等日渐消瘦。

结构如:

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

3、创新(局部、整体)

①.“文本素描”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学生习作: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

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

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

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

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

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

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

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

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

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

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

②.“文本改编”

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说明写作。

(6分)(改编自台湾高中写作教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明:

①本诗写情,但无一字及情。

诗中借百花残、蚕吐丝、蜡炬成灰等具体意象含蓄表露出内心缠绵浓烈的情思。

请将这四句诗改写成白话文,宜讲求文字的精致与文气的流畅;

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③本诗写情,情感缠绵浓烈,意境蕴藉有味,改写的文字应该忠实保留这种氛围,以与原诗相映。

命题说明:

改写是一种以某篇现成作品为基础,按照写作要求,在对原文形式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所写出的新作品。

改写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改写文示例:

冲破了障碍,排除了阻挡,好不容易我们才能见面。

相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短暂的片刻,我们也格外珍惜。

而当面临离别之时,我内心痛楚哀伤,就像东风不再,原本受春气滋养的花朵顿时凋零一般。

还记得蚕总是不断吐丝,就像我对你的眷恋,直到生命步上尽头才会终止;

此时此刻,对你思念不尽,又像案上燃烧的蜡烛,我以不停的泪水耗尽生,直到烧成灰烬才无泪可流。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我们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独自愁苦,让思念如利针刺进心坎,时时牵扯,时时挣扎。

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的身远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边。

③.“我最喜爱的一句诗”征文活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

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

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

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

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王维安在?

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

④.“感动中国”古代诗人颁奖辞写作

豪放不羁的诗人:

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

在文学的长河里,你是一朵奇葩,你的诗,是这奇葩永久的芬芳,踏着水中的月华,你已远航。

醉卧长安,那是你的无奈;

壮志难酬,那是世俗的失败。

淡淡墨痕,抒写着前无古人的豪迈;

滴滴香酒,浸润着失落的雄心。

把酒问天,叹人生无奈;

豪情一笔,诗传万古流芳。

……

诗坛霸主谪仙人:

一星升起,他灿烂得是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李太白,谪仙哉!

他是盛世游子,拿着酒杯走遍了大江南北。

把酒望月,昨天他被风风光光迎进皇宫,今天他却挥了挥衣袖,潇潇洒洒在外得自游荡。

举杯消愁,玉盘珍馐他不看一眼,仕途与他无缘;

对酒当歌,诗,酒才是他的挚友。

他是中国诗史上的辉煌篇章,他是中国诗的代言人!

⑤其它(综合等)

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

示例:

高考作文《诗人•明月•黄花》片段: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

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五)、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注意与整本书的融合

不能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文本只是范例,只要典型,皆可以为我所用。

学科指导中即非常重视单元与单元间的整合,如古诗部分第二、三单元的自主赏析第一条明确规定与前一单元的联系。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积涓涓细流,成滔滔江河。

用足教材,为学而用,从古人中汲取智慧的营养。

二、单元解读

(一)关于前言:

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们》。

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

个中精要地交代了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每册选修课的三维训练要求。

学通了它,教师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以学定教”。

而教材中的“前言”部分,更应该看成是教师执教本册书的“教学目标”。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与学的重点都被一一廓清:

这本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三方面入手;

对于散文,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

具体来说就是:

(二)单元内容设计:

每章的第一项是“欣赏指导”(短文),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主要起总领作用。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作),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第三项“自主赏析”(诗文作品),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欣赏的作品;

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都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

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

(三)每一单元的教与学:

综上所述,就每一个单元而言,教材编写者已经把教与学的“纲”、“点”、“面”、“线”交代得清清楚楚。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纲”,知道每个单元应该学习什么;

抓好“点”,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铺好“面”,在重点理解“点”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而不必再篇篇必帮扶,步步不松手;

理清“线”,当学生学完一“部”后,附有“概述”,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感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之于这条“史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四)单元设置及课时安排:

诗歌部分:

14课时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2课时

自主赏析:

3课时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

1课时

“推荐作品”部分也要教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是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

A、《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一)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1、以意逆志(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

a.“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b.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鉴赏时不妨多问问: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或人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2、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如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②尽量积累诗人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③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3、探究诗旨的步骤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简洁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现手法支撑的,如果诗歌没有了相应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感情就会失去依托。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

诗歌欣赏中,我们要把从诸如表现手法等形式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变成一种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一种能力;

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全部内蕴。

(二)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1、置身诗境:

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①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③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如:

a.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

b.对整篇优美、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c.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2、缘景明情:

主要从想像中的意境入手,去感受、体会、推想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旅夜书怀》)

1描绘自然图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2想象诗人形象似沙鸥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3追溯诗人感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概括+具体描绘

(采用总分结构)

3、把握诗境的注意点

①、"

置身诗境"

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诗换韵共11次。

随着韵脚的一次次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一次次变化,从而笔到意随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

在朗读时,换韵处可作适当停顿,韵脚要读得响亮,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李白诗歌中那份浪漫主义的激情,欣赏虚构出的这个神仙世界的异彩缤绩和诗人不受礼法约束的狂放不羁。

②、"

缘景明情"

则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诗人述志达情所借助的意象,并且根据连缀的不同方式,借助联想、想象来实现对诗境的品味。

《夜归鹿门歌》作者借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岩扉松径等意象和庞公的典故来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

作品篇幅短小,意象典型,基调一致,意境浑成,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意象连缀,通过吟诵、联想来品味诗情。

《登岳阳楼》前两联描绘江山的壮阔,颈联却极写漂泊无归之苦。

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个极大的转变。

一般来说尾联就很难安排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

戎马关山北"

,这样的胸襟就和"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的意境衬托起来,体现了诗人"

沉郁顿挫"

的风格。

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

这样的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

一鳞半爪"

,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

炼字"

炼句"

,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比如《菩萨蛮》其二中"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句,没有用"

不"

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

莫"

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

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图景,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去窥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三)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

“欣赏指导”栏目里所提示的学习要求是: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解读:

在“指导”中,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并列举了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有的节拍,从而“按节拍朗读”。

可能存在误区:

我们可能依然用自己惯有的“经验”,仅仅关注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分析,却忽略如何去“因声”和“涵咏”。

窃想,设若在高考时出了让学生“划分诗句的节拍、韵脚,诵读时的轻重急缓,标出分节来”这样的题目,我们的学生能完成的好吗?

看《单元指导》课件:

参考无忧无虑网站:

点评江苏省公开课《登高》,带学生用吴地方言上,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本真。

B、《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总体设想:

利用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的方法来上,只是重点有别。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融会贯通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眼中只有形象,忽视手段创造

创造怎样的形象?

怎样创造形象?

我的理解是,不仅是创造怎样的形象,还应是如何创造形象。

如《项羽之死》,既要通过阅读,分析出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眼中只有文没有诗,忽视诗与文的有别。

学习本单元有两个重点,既要求在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创作”,同时又要求让学生理性地区别“诗文”是如何“有别”的——因为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全是诗歌,而这个单元正好是由诗歌到散文的过渡,十分有利于区别。

A、创造形象

1、散文类别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